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什么??

唐朝曾经是我国最强盛的一个朝代,其中贞观、开元之际的繁华,历来为史家所称颂。然而这个当年不可一世的帝国最后仍然是灭亡了,其灭亡的导火索不在藏龙卧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处于岭南一隅之地的桂林。
事情要从唐代后期的懿宗的咸通年间说起。当时云南有一个称为南诏的地方割据势力,趁李唐王朝对岭南的统治鞭长莫及之机大搞武力侵吞,使得与南诏相邻的岭南地区深受其害。为了平息南方的兵戈,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在徐州一带招募两千人到南方充当驻军,其中有八百人就驻扎在桂林,担负守御城池的任务。
按照唐代军制的惯例,地方驻军一般是三年一换,这样,戍边的军卒们才不至于因为长戍边关而荒芜了家中的田园。但当时主管驻军换防事务的尹癸戈却严重失职,他由于没有筹集到有关的款项,最后因为没有钱而不能让部队进行换防。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尹癸戈居然下令驻守岭南的戍兵再延期一年。

徐州一带自西汉以来就一直是战乱之区,那里的人武风极盛,性格刚烈,驻扎在桂林城区的徐州戍卒们早就掰着指头计算回乡的日期。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他们在低级军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九人的率领下,来找统军将领王仲甫理论,要求按期回转家乡。不想这个王仲甫却是个不近情理的人,摆出一副臭架子不理睬士兵们的合理要求。许佶等人一时按捺不住,与王仲甫及其亲兵冲突起来,双方大打出手,最后竟失手将王仲甫打死。

这一下祸可闯得大了,许佶等人商议,干脆找来了他们素所信服的粮料判官庞勋,并公推庞勋为首揭竿起事,准备以武力打回徐州老家去,就这样,一场始料未及的兵变在桂林发生了。庞勋带领他的徐州健儿,手执武器,反出桂州,一路北上,由于没有军饷供应,免不了要攻州夺县以取得粮草军需。与此同时,一些沿途的贫苦百姓也趁机加入,队伍居然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等到他们打到老家徐州一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

唐朝廷接到桂林兵变的消息,派遣大兵对庞勋等人进行围剿。唐徐州观察使崔彦曾首先受命统兵迎战,却被庞勋打得大败,连崔彦曾本人也死于战场。

庞勋的部队连战连胜,很快控制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唐朝廷派遣名将康承训为主将,并以悍将王晏权、戴可师为南北两翼,三方并进,企图全歼庞勋于徐州城下。而庞勋则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暂不与康承训、王晏权的主力相碰,只集中局部优势兵力与戴可师决战。双方在淮河之畔的都梁山大战,结果是戴可师的羽林军不敌剽悍的徐州锐卒,最后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戴可师也命丧沙场。

唐军主将康承训接到败报,不敢以兵力与庞勋硬接,转而使用其它手段。他利用庞勋等人起兵的本意原先只不过回乡心切,因此内心深处总是存在着适当的时候让朝廷招抚而解甲归农心理,展开一系列的诱降活动。庞勋等人由于对朝廷存在幻想,往往坐失战机,渐渐的变主动为被动,形势日趋不利。庞勋在城池连失的情况下,率残兵南逃蕲州,途中被康承训追上,不幸战败阵亡。

庞勋的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也因此而受了极大的创伤,各地人民起义像野火一样到处燃烧起来,其中以王仙芝、黄巢等人的兵势最为浩大。经过好几年的战斗,终于将唐朝廷拖到了灭亡的边缘。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史实,宋代著名史学家宋祁在总结唐亡的原因时有一句话说得非常中肯:“唐亡于黄巢而祸始于桂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2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02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公元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
这场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发起的战乱,使得玄宗天宝年间累积起来的社会矛盾,一下子爆发了出来,这场长达八年的内战,使得中原地区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平定了,但是繁荣的盛世也就结束了. 在八年中,唐王朝为评定叛乱,鼓励各地自行招募军队平叛乱,大封节度使,这也就是唐后期节度使泛滥,各行其事,最终导致了唐的彻底灭亡. 唐后期的情况和东汉后期满相似
第3个回答  2009-04-02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第4个回答  2009-04-02
安史之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