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联的区别

快快!!!!!!急!!!!!!!

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pā)中的一朵。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兹举数例如下:
其一: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有人就此作了一副独具慧眼的回文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

其二: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其三: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言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挺不错。
这副回文联放到乾隆皇帝的一块,就组成一副如出一口的新回文联了:
客上天然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佛大过人
其四:湛江德邻里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回文联,至今传颂不衰:
邻居爱我爱邻居
鱼傍水活水傍鱼
在一个皇帝的时候,一个书生说的对联,到现在还在流传着: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秀山青雨青山秀
香柏古风古柏香

[编辑本段]顶针联
这种对联乃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
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亦称“联珠对”、“联锦对”。经典之句如下: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
月光射水水射天
烈火煎茶,茶滚釜中喧雀舌
清泉濯笋,笋沉涧底走龙孙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
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
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水面冰冻,冻积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外飞天,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数字联即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枯燥的数字经文人之手,嵌入对联之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请欣赏.
1.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独钓一海秋;
4.湖北隆中三顾堂悬的一副楹联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5.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6.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7.清朝郑板桥有一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清人顾复初有一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数字联又相当巧妙的运用了数学:
(一)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副对联是由清代乾隆皇帝出的上联,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要纪晓岚对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个数.即上述下联.
上联的算式:2×60+3×7=141,
下联的算式:2×70+1=141.
(二)
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上联为数学家华罗庚1953年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途中所作.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三强韩赵魏”求对.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九章勾股弦”.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三)
四川一座乡村中学,一对数学教师结合夫妇,在元旦结婚之日,工会赠一副贺联云:
世事再纷繁,加减乘除算尽;
宇宙虽广大,点线面体包完.
(四)
某地一对新人,男的当会计,女的做医生,完婚之日,有人赠贺联一副:
会计合数检验误差重合数;
医生开方已知病根再开方.
嵌入“合数”、“开方”等数学名词,天衣无缝.
(五)
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联相贺,联云:
爱情如几何曲线;
幸福似小数循环.
“几何曲线”形象地表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爱情历经坎坷曲折;“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的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在是神来之笔.
还有一个延续400多年的数字联,以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目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叠字联 趣味无穷的叠字联
江苏滨海三中陆可爱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对联文化堪称一绝。而对联的格式有嵌字格、重字格、回文格、叠字格、离合格等9种。可谓内容丰富,格式多样。其中不乏趣味无穷的叠字格对联,特别引人注目。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
旅游胜地多叠字联。
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一副叠字对联: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全联把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以及鸟语花香融为一体,语句含义丰富深长。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读后频增游兴,使人犹如陶醉于春夏秋冬四季冷暖交替变幻和莺歌燕舞万木争荣百花吐艳的美景之中,别具诗情画意。
杭州西湖中山公园“天下景”亭叠字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把西湖山光水色、晴雨景象尽收联中,耐人回味。这副叠字联也是回文对,读成:
“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也十分流畅自然。
浙江奉化休休亭叠字联:
“行,行,行,行行且止;
坐,坐,坐,坐坐何妨。”
这是一副有人情味的叠字联,联语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感。
山东济南千佛山趵突泉观澜亭上的叠字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栩栩如生地摹拟出泉飘水冒的动态美和色彩美。观泉读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浙江永康县城关有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西津桥,桥头的叠字联:
“风风雨雨,寒寒暑暑,满满潺潺,潇潇洒洒;岁岁年年,朝朝暮暮,恩恩怨怨,憩憩悠悠。”
上联写流水部分全用水旁,随着一年四季风雨寒暑自然气候的变化,水流或急或缓,永不停息;下联写心态部分,全用心字旁,时代转移,人世沧桑,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就不要去多计较了,对此不妨一笑了之。整联用叠字,构思巧妙,堪称佳对。
长沙白沙古井的叠字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此联与无锡的叠字联有同工异曲之妙:
“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温州江心寺的叠字联: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念“yún, zhāo chá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cháo zhāo sàn;cháo,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整联巧用叠字,诗情画意,妙不可言。
叠字联能浓缩历史景象。解放前流传一时的一副叠字对联: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全联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叠字联能反映社区生活。浙江松阳县西屏镇城西社区的一副叠字联:
“凌霄岚翠,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峭壁醴泉,泉泉洌洌,常常滴滴嗒嗒”。
读联赏西屏山景,使人赏心悦目,兴致倍增,如临“松阳十景”之中。
“块块条条社,花花草草,巷巷清清爽爽;前前后后区,燕燕莺莺,人人快快活活。”
城南社区的一副叠字联:
“对对双双石,重重叠叠,暮暮卿卿我我;单单独独蟾,曲曲环环,层层觅觅寻寻。”
此联对仗工整,节奏相称,平仄协调,用词妥贴。登山赏景忖联,使人领略松阴溪的动态美以及独山和双岩山的造型美、色彩美,令人心旷神怡。永晖小区的一副叠字联:
“社社区区处处干干净净;家家户户时时吉吉祥祥。”
景和意和谐统一,写社区新貌、市民意愿,选词造语精致工丽,颇富韵味。
“社区腰鼓队秧歌队,队队风风火火;里弄走马灯莲花灯,灯灯亮亮堂堂。”
上联展现了社区文化繁荣,人才涌现的风流态势;下联写出了里弄挖掘发展民间文化,能工巧匠展示绝活的景象,遣词属对,老到从容。
叠字联能表达市民心声。戒烟叠字联:
“屡抽屡戒屡屡抽屡屡戒,日戒日抽日日戒日日抽。”
此联形象地讽刺了一些人戒烟时戒时抽,戒戒抽抽,抽抽戒戒,愈戒愈抽的现象。
“根根柱柱抽抽扔扔手手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
此联形象地抽烟的危害,既有害身体健康又浪费财物。
叠字联能折射社会现象。
“家家户户人人和和气气,时时事事处处文文明明。”
社会进步,家和邻亲,讴歌精神文明好风气。
“上司开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是,对对对’下级陈辞达万言,始终是‘嗯嗯嗯,噢噢噢’”
讥讽昏庸的官僚。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夸赞人们居住环境的美丽和舒心。
叠字联,意境生动,语音和谐,节奏明朗,韵律协调,情意形象,艺术魅力无穷,引人入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3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第2个回答  2009-04-07
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叠字联
苏州网师园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杭州西湖中山公园天下景亭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顶针联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回文联: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脸映桃红桃映脸
风摇柳绿柳摇风
数字联: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叠字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顶针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鱼钓钓鱼鱼骇钓
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
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4-22
回文联 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pā)中的一朵。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兹举数例如下:
其一: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有人就此作了一副独具慧眼的回文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

其二: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其三: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
客上天然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言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副回文联: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上联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下联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挺不错。
这副回文联放到乾隆皇帝的一块,就组成一副如出一口的新回文联了:
客上天然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佛大过人
其四:湛江德邻里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鱼水深情的回文联,至今传颂不衰:
邻居爱我爱邻居
鱼傍水活水傍鱼
在一个皇帝的时候,一个书生说的对联,到现在还在流传着: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秀山青雨青山秀
香柏古风古柏香
第4个回答  2009-04-07
回文联是正着反着都能读,数字联是有数字,叠字联是字反复出现,顶针联是第2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1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联各两条
叠字联则通过重复相同的字或词语来传达深意,“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何妨”通过重复表达了一种行与坐之间的转换和生活态度。顶针联则是将上联的结尾作为下联的开头,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效果,如“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这两联不仅...

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连
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顶针联是中国对联的四种常见形式。回文联,又称回文对,是一种上下联前后内容完全相同,但读音相反的对联形式。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副对联,无论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且意义完整。这种对联形式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需要作者巧妙...

什么是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顶针联
回文联 1. 回文联是正着反着都能读的对联,数字联包含数字,叠字联是字反复出现,顶针联是第二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2.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形成,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

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联的区别
数字联即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枯燥的数字经文人之手,嵌入对联之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请欣赏. 1.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

要 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联 的特点
数字联则别有一番风味。它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联中,通过数字的巧妙排列和关系,传达出特定的意义。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二月春回人间绿’,这里运用了数字‘一’和‘二’,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还隐含了自然界的循环。叠字联的魅力在于其音韵之美,每两个字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

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联
数字联则运用数字巧妙串联,如“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数字的巧妙运用,使得对联既有诗意,又充满趣味。叠字联通过重复字词,营造出一种特殊的韵律感,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叠字的运用让对联读起来更加顺畅,意境更加深远。顶针联则通过句子的首尾相接,...

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顶针联各2条
和“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通过叠字的使用,不仅强化了月光和山色的美丽,也使得对联读起来更加流畅,富有节奏感。这些对联不仅展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顶针联、回文联、数字联还是叠字联,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回文联 数字联 顶针联 叠字联的含义
顶针联,又称为“联珠对”或“联锦对”,其特点是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成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邻分句首尾相连,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叠字联,则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字,创造出一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烈的语言效果,是中国对联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品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

回文联、数字联、顶针连、叠字连各写3个!!!
数字联不仅体现了数字的奇妙,还融合了自然景观,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数字的灵动。顶针联则是一种巧妙的文字游戏,它通过句子的首尾相接,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效果,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山羊上山,...

回文联 数字联 叠字联 顶针联什么意思
叠字联还有如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顶针联,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个分句首尾相连,亦称“联珠对”、“联锦对”。如:“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再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