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七步诗的写作背景并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十分钟内答对有奖!!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曹植的《七步诗》历久流传,家喻户晓。不过,在长期的流传中,只保留了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有两位文学大师先后作有“反七步诗”,反其意而作,赋诗以新意,两位作者,一位是鲁迅,一位是郭沫若。

鲁迅的 “反七步诗”,题为 《替豆萁伸冤》,写作: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这首诗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 《京报副刊》,是附在杂文《咬文嚼字(三)》中问世的。此诗涉及的历史背景是:1925年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与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气,专事迫害进步学生。学生忍无可忍,奋起自卫,并由刘和珍、许广平等倡导组织了学生自治会,与其展开斗争,是为女师大学生风潮。杨荫榆为了制造舆论,责令其亲信哲教系代主任汪懋祖于1925年6月2日,在《晨报》上发表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极力颂扬杨荫榆功德,指责反杨学生,谓之“今反杨者,相煎益急”,将杨荫榆压迫进步学生,说成是“兄弟相煎”。鲁迅当时在女师大任教,他对于受迫害的青年学生深表同情,对于封建余孽杨荫榆之流深恶痛绝,而对于帮闲文人汪懋祖之辈的奇谈怪论则嗤之以鼻,遂撰反七步诗一首,旨在为“豆萁”鸣屈伸冤。诗中的“办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之举。在此宴席中商议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之事。汪懋祖当时也出席宴会。鲁迅借此“反诗”,以辛辣的笔触,针对杨、汪者流,投以绝妙的讽刺和鞭挞。

继鲁迅之后,郭沫若的《反七步诗》亦属非同凡响。诗云: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此诗写于1943年7月7日,当时郭沫若居重庆,中国抗日战争正处相持阶段,“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饱满的激情,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附在此文之末。

《论曹植》一文收入作者《历史人物》一书。此书初版于1947年由海燕书店推出,后于1951年6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新一版,之后的6年中重印12次,达47540册。作者在书前序言中,对于曹植,一面充分肯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借用钟嵘《诗品》的话,誉为“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另一方面,则指出曹植的多项不足,诸如骄纵任性,恃才傲物,而自《洛神赋》以下数篇作品“摹仿痕迹异常显露”云云。至于历代被人传颂的曹植的神来之笔《七步诗》,郭沫若则认为 “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份要占多数”。他写道:“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吗?我因而作了一首《反七步诗》。”
黯潶天使 回答采纳率:29.8% 2010-05-24 21:26 您已经评价过!好:1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相关知识
《反七步诗》的作者是谁?1回答2007-06-26八亿零五百万六千写作3回答2012-03-26写作的方法1回答2012-03-29更多七步诗的写作背景相关知识>>
曹植七步诗的写作背…七步诗一般写作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木兰诗的写作背景杜甫望岳诗的写作背…已亥杂诗的写作背景江村一诗的写作背景杜牧憎别诗的写作背…

答案(1)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七步诗》初见于《世说新语》,“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云云,帝深有惭色”。一般传世的只有四句,首句作“煮豆燃豆萁”,二三两句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大师先后作有《反七步诗》,一是鲁迅,一是郭沫若。鲁迅的“反七步诗”题为《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首诗发表于1925年6月7日京报副刊。众所周知,1925年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与段祺瑞政府沆瀣一气,迫害进步学生。杨荫榆指斥反对她的学生,称之为“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鲁迅当时在女师大任教,他对于封建卫道者杨荫榆之流深恶痛绝,遂撰写“反七步诗”一首,旨在讽刺,为“豆萁”鸣屈伸冤。诗中“办教席”,指的是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席中商议开除刘和诊、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自治会负责人的丑事。

  继鲁迅之后,郭沫若也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此诗写于1943年7月7日抗战六周年之际,郭沫若时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巢穴———陪都重庆,如置身囹圄。“有点历史癖”的郭沫若,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反封建传统的革命精神,一气呵成地写作了长达万言的“扬丕抑植”的史论宏文《论曹植》,这首《反七步诗》即写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因此他说:“借煮豆为喻,使人人都能够了解,是这首诗所以普遍化了的原因。但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其的煎逼未免过火;如果站在另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于是,他作了这首《反七步诗》。

  鲁迅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都反其(《七步诗》)意而作,赋以新意,一为讥讽现实,为政治斗争服务:一为直陈胸臆,翻历史旧案。两首诗都风趣横生,非同凡响,可谓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无劳动能力的,家庭属于较贫困的不妨试一试,祝你好运! 赞同0| 评论 2012-4-26 10:14 热心网友
低保是国家为保证最低生活而设立的一项临时救济措施。跟您是否残疾没有必然的联系。标准是这样的:低于当地年人均收入的人群应实行应保尽保。比如说当地的年人均收入是10000元。您家的年人均收入是7000元。政府就补齐3000元的差额。但是,这个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怎么样来认定,谁来认定,这也是个得罪人的差事。所以呀,通常是按照一个低保人或者低保户来操作的。之所以造成误以为残疾人就应该吃低保的想法,是因为有残疾人的家庭普遍困难。如果某个残疾人家里有大工厂、大公司、大集团的话,那必然会撤销您的低保资格。好好去哀求一下他们吧,多说一点好听的啊!!!实在不行就破釜沉舟,找一个电视台的记者帮您解决。现在很多电台都有帮市民解决困难的节目。记住慎用此法啊!!!祝你成功!!!!! 美国先锋335 今年适合种什么玉米种啊 适合东北区域黑301熟期的优质适宜区域内蒙古、黑龙江、吉林≥10℃有效积温2450℃区域或龙单13种植区域种植, 赞同0| 评论 2012-4-30 17:01 寻求帮助的女儿 | 三级
这两天大家都忙着种玉米 赞同0| 评论

参考资料:七步诗的写作背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4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终于,他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了出来。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16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