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赏析文

俗世奇人 赏析文
kuai

《俗世奇人》之五:张大力

冯骥才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赛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

“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

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

凡举起此锁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俗世奇人》之十:背头杨

冯骥才

光绪庚子后,社会维新,人心思变,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大直沽冒出一个奇人,人称背头杨。当时,男人的辫子剪得太急,而且头发受之父母,不肯剪去太多,剪完后又没有新发型接着,于是就剩下一头长长的散发,赛玉米穗子背在后脑壳上,俗称马子盖,大名叫背头。背头便成了维新的男人们流行的发式了。

既然如此,这个留背头姓杨的还有嘛新鲜的?您问得好,我告您——这人是女的!

大直沽有个姓杨的大户。两个没出门的闺女。杨大小姐,斯文好静,整天呆在家;杨二小姐,激进好动,终日外边跑,模样和性情都跟小子们一样。而且好时髦,外边流行什么,她就立即弄到自己身上来。她头次听到革命二字,马上就铰了头发,仿照维新的男人们留个背头。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可她不管家里怎么闹,外头怎么说,我行我素,快意得很。但没出十天,麻烦就来了——

这天傍晚,背头杨打老龙头的西学堂听完时事演讲回家。下边憋了一泡尿,她急着往家赶,愈急愈憋不住。简直赛江河翻浪,要决口子。她见道边有间茅厕,便一头钻进去。

天下的茅厕都是一边男一边女,中间隔道墙,左男右女。她正解裤带的当口,只听蹲着的一个女的大声尖叫:“流氓,流氓!”跟着,另一个也叫起来,声音更大。她给这一叫弄懵了。闹不清流氓在哪儿,提着裤子跑出去。谁料里边的几个女的跟着跑出来,喊打叫骂,认准她是个到女厕所占便宜的坏小子。过路的人,上来把她截住,一拥而上,连踢带打。背头杨叫着:“别打,别打,我是女的!”谁料招致更凶猛的殴打:“打就打你这冒牌的‘女的’!”直到巡警来,认出这是杨家的二小姐,才把她救出来送回家。背头杨给打得一身包,脸上挂了彩,见了爹娘,又哭又闹,一连多少天,那就不去说了。

打这儿,背头杨在外边再不敢进茅厕。憋急了就是尿在裤兜里,也不去茅厕。她不能进男厕,更不能进女厕。一时间,连自己是男是女也弄不清了。

她不去找事,可是事来找她。

她听说,大直沽一带的女厕所接连出事。据说总有个留背头的男子闯进去,进门就说:“我是背头杨。”唬住对方,占些便宜后扭身就跑。虽然没出大事,却闹得人心惶惶。还有些地面上的小混混也趁火打劫,在女厕所的墙外时不时叫一嗓子:“背头杨来了!”叫这一带的女厕所都赛闹鬼的房子,没人敢进去。

背头杨真弄不明白,维新怎么会招来这么多麻烦。不过留一个背头,连厕所也进不得。而且是进厕所不行,不进厕所也不行。不知是她把事情扰乱,还是事情把她扰乱。一赌气,她在屋里呆了两个月。慢慢头发长了,恢复了女相,哎,这一来女厕所自然就随便进了,而且女厕所也肃静起来,好似天底下的麻烦全没了。

《俗世奇人》之九:蔡二少爷

冯骥才

蔡家二少爷的能耐特别——卖家产。

蔡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没人能说清。反正人家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腾盐发的家,有钱做官,几代人还全好古玩。庚子事变时,老爷子和太太逃难死在外边。大少爷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业。家里的东西就全落在二少爷身上。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话,心里暗笑。他多少年专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邦邦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的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这时候,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最后结账时,全是伙计的事,黄老板人到后边喝茶抽烟去了。黄老板自以为摸透了蔡家的命脉。可近两年这脉相可有点古怪了。

蔡家二少爷忽然不卖旧衣,反过来又隔三差五派人叫他到蔡家去。海阔天空地先胡扯半天,扭身从后边柜里取出一件东西给他看。件件都是十分成色的古玩精品。不是康熙五彩的大碟子,就是一把沈石田细笔的扇子。二少爷把东西往桌上一撂那神气,好赛又回到十多年前。黄老板说:“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少爷的箱底简直没有边啦!东西卖了快二十年,还是拿出一件是一件!”蔡二少爷笑笑,只淡淡说一句:“我总不能把祖宗留下来的全卖了,那不成败家子了吗?”可一谈价就难了,每件东西的要价比黄老板心里估计的卖价还高,这在古玩里叫做:脖梗价。就是逼着别人上吊。

像蔡家这种人家卖东西,有两种卖法:一是卖穷,一是卖富。所谓卖穷,就是人家急等着用钱,着急出手,碰上这种人,就赛撞上大运;所谓卖富,就是人家不缺钱花,能卖大价钱才卖。遇到这种人,死活没办法。蔡二少爷一直是卖穷,嘛时候改卖富了?

一天,北京琉璃厂大雅轩的毛老板来到敬古斋。这一京一津两家古玩店,平日常有往来,彼此换货,互找买主,熟得很。

毛老板进门就瞧见古玩架上有件东西很眼熟,走近一看,一个精致的紫檀架上,放着一叠八片羊脂玉板刻的《金刚经》,馆阁体的蝇头小字,讲究之极,还描了真金。他扭脸对黄老板说:“这东西您打哪来的?”脸上的表情满是疑惑。

黄老板说:“半个月前新进的,怎么?”

毛老板追问一句:“谁卖您的?”

黄老板眼珠一转,心想你们京城人真不懂规矩。古玩行里,对人家的买主或卖主都不能乱打听。他笑了笑,没搭茬。

毛老板觉出自己问话不当。改口说:“是不是你们天津的蔡二少爷匀给您的?这东西是打我手里买的。”

黄老板怔住。禁不住说:“他是卖主呀!怎么还买东西?”

毛老板接过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买主,怎么还卖,要不我刚才问你。”

两人大眼对小眼,都发傻。

毛老板忽指着柜上的一个大明成化的青花瓶子说:“那瓶子也是我卖给他的!他多少钱给您的?我可是跟白扔一样让给他的。”

毛老板还蒙在鼓里,黄老板心里头已经真相大白。他不能叫毛老板全弄明白。待毛老板走后,他马上对伙计们说:

“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1
有什么呀
第2个回答  2009-05-12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书中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
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码头味道扑面而来,绝错不到旁的地界儿去。那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比方说,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张大力》)这“使手问一问”,写得妙极……冯骥才的语言,还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这句:“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蓝眼》)。 “报纸”啊、“媒体”啊,在当时都是新词,用在此处却绝不突兀。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这样一来,《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
经过改编的小剧场话剧《俗世奇人》抽取了原著中的精髓,加以浓缩,通过历史故事折射百姓民生。该剧由三个故事组成,一是名画家孔七爷擂台卖画,二是贺道台,送茶汤和八哥讨好钦差大臣荣禄,三是鉴赏大师"蓝眼"辨别真假画。三个故事都以"真假"命题,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货物,真假语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谓: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难说。

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09-05-07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书中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
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码头味道扑面而来,绝错不到旁的地界儿去。那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比方说,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张大力》)这“使手问一问”,写得妙极……冯骥才的语言,还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这句:“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蓝眼》)。 “报纸”啊、“媒体”啊,在当时都是新词,用在此处却绝不突兀。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这样一来,《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
经过改编的小剧场话剧《俗世奇人》抽取了原著中的精髓,加以浓缩,通过历史故事折射百姓民生。该剧由三个故事组成,一是名画家孔七爷擂台卖画,二是贺道台,送茶汤和八哥讨好钦差大臣荣禄,三是鉴赏大师"蓝眼"辨别真假画。三个故事都以"真假"命题,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货物,真假语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谓: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难说。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书中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
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码头味道扑面而来,绝错不到旁的地界儿去。那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比方说,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张大力》)这“使手问一问”,写得妙极……冯骥才的语言,还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这句:“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蓝眼》)。 “报纸”啊、“媒体”啊,在当时都是新词,用在此处却绝不突兀。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这样一来,《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
经过改编的小剧场话剧《俗世奇人》抽取了原著中的精髓,加以浓缩,通过历史故事折射百姓民生。该剧由三个故事组成,一是名画家孔七爷擂台卖画,二是贺道台,送茶汤和八哥讨好钦差大臣荣禄,三是鉴赏大师"蓝眼"辨别真假画。三个故事都以"真假"命题,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货物,真假语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谓: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难说
第4个回答  2009-05-06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本书用天津方言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书中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
看《俗世奇人》,那九河下梢的码头味道扑面而来,绝错不到旁的地界儿去。那语言,结实、神气,看得人恨不能自个儿开讲评书。比方说,卖石材的候家门口摆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上面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张大力“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面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张大力》)这“使手问一问”,写得妙极……冯骥才的语言,还好在得其神、不拘泥,像这句:“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蓝眼》)。 “报纸”啊、“媒体”啊,在当时都是新词,用在此处却绝不突兀。
冯骥才在后记里说:“写完了这一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这样一来,《俗世奇人》便既是绝活又是绝唱,虽出版有年,仍值得再三推荐。
经过改编的小剧场话剧《俗世奇人》抽取了原著中的精髓,加以浓缩,通过历史故事折射百姓民生。该剧由三个故事组成,一是名画家孔七爷擂台卖画,二是贺道台,送茶汤和八哥讨好钦差大臣荣禄,三是鉴赏大师"蓝眼"辨别真假画。三个故事都以"真假"命题,道的是真假功夫,真假货物,真假语言,真假生死,真假性情,真可谓:天南地北容易辨,世上真假最难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