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叙事手法

在书中找到且力证

关于《三国志演义》的叙事,毛宗岗提出若干条,叶朗先生将其中的十二条作为叙事方法作了择要介绍:
1、“《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这是金圣叹所说的“犯”和“避”的辩证法。毛宗岗云:“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即故意写同一类型的人物,却能写出不同的性格;故意写同一类型的事件,却能写出不同的情节。
2、“《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此谓情节发展变化不测,使读者不断生疑。“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第42回回首总评)
3、“《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著之妙。”这是讲伏笔,使情节前后呼应,合情合理。
4、“《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这是讲的结构之法,是金圣叹首先提出的。毛氏举例曰:“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草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贯串,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赘,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
5、“《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此即金圣叹所谓“弄引法”。毛氏解释道:“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
6、“《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两后霢霂之妙。”这一条,金圣叹称之为“獭尾法”。毛氏解释道:“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余势。”
7、“《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这也是结构的方法,要做到冷热相济,以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
8、“《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这也是对结构的一种要求,意谓将壮美和优美结合起来。这也表现在对书画的要求中:“书要兼备阴阳二气”;画则讲究“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9、“《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这是一种谋篇布局的艺术。毛氏所谓“凡叙事之法,此篇所缺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是也。
10、“《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这是将绘画之法用之于小说叙事的一种方法,要求虚实结合,详略得当。
11、“《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这讲的是对称之法,其中“有正对者,有反对者,有一卷之中自为对者,有隔数十卷而遥为对者。如昭烈则自幼便大,曹操则自幼便奸……曹丕苦逼生曹植是同气戈矛,昭烈痛哭死关公是异姓骨肉。火熄上方谷是司马之数当生,灯灭五丈原是诸葛之命当死”——这是一回之中自为对者。遥为相对者如“武侯不用子午谷之计是慎谋以图全,,邓艾不惧阴平岭之危是行险以侥幸。曹操有病,陈琳一骂便好;王朗无病,孔明一骂便死。孙夫人好甲兵是女中丈夫,司马懿受巾帼是男中女子。”诸如此类,不可悉数。
12、“《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毛氏举例道:如“刘备将遇诸葛亮而先遇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诸人,诸葛亮其主也,司马徽诸人其宾也。”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2.分析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形象。
3.以“赤壁之战”为例,说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经典名著。本书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第2个回答  2014-03-11
关于《三国志演义》的叙事,毛宗岗提出若干条,叶朗先生将其中的十二条作为叙事方法作了择要介绍:
1、“《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这是金圣叹所说的“犯”和“避”的辩证法。毛宗岗云:“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即故意写同一类型的人物,却能写出不同的性格;故意写同一类型的事件,却能写出不同的情节。
2、“《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此谓情节发展变化不测,使读者不断生疑。“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第42回回首总评)
3、“《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著之妙。”这是讲伏笔,使情节前后呼应,合情合理。
4、“《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这是讲的结构之法,是金圣叹首先提出的。毛氏举例曰:“文有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草庐,七擒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贯串,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赘,故必叙别事以间之,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
5、“《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此即金圣叹所谓“弄引法”。毛氏解释道:“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
6、“《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两后霢霂之妙。”这一条,金圣叹称之为“獭尾法”。毛氏解释道:“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余势。”
7、“《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这也是结构的方法,要做到冷热相济,以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
8、“《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这也是对结构的一种要求,意谓将壮美和优美结合起来。这也表现在对书画的要求中:“书要兼备阴阳二气”;画则讲究“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9、“《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这是一种谋篇布局的艺术。毛氏所谓“凡叙事之法,此篇所缺者,补之于彼篇,上卷所多者,匀之于下卷”是也。
10、“《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这是将绘画之法用之于小说叙事的一种方法,要求虚实结合,详略得当。
11、“《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这讲的是对称之法,其中“有正对者,有反对者,有一卷之中自为对者,有隔数十卷而遥为对者。如昭烈则自幼便大,曹操则自幼便奸……曹丕苦逼生曹植是同气戈矛,昭烈痛哭死关公是异姓骨肉。火熄上方谷是司马之数当生,灯灭五丈原是诸葛之命当死”——这是一回之中自为对者。遥为相对者如“武侯不用子午谷之计是慎谋以图全,,邓艾不惧阴平岭之危是行险以侥幸。曹操有病,陈琳一骂便好;王朗无病,孔明一骂便死。孙夫人好甲兵是女中丈夫,司马懿受巾帼是男中女子。”诸如此类,不可悉数。
12、“《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毛氏举例道:如“刘备将遇诸葛亮而先遇司马徽、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诸人,诸葛亮其主也,司马徽诸人其宾也。”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2.分析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形象。
3.以“赤壁之战”为例,说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