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关于希特勒的文章。。。

以前看过一个文章,不记得详情了,望各位帮忙!!
文章开始列举了A和B的情况:%*##¥%
综上所述,A是一个洁身自好,无不良生活习惯的大好青年;反观B,吃喝嫖赌,除了杀人越货什么都干。
然后,文章提问:如果从中选择一位做人类的领导者,你会选谁?
大家是个人都会选A.
但文章最后又说,现在告诉你,A是希特勒,B是罗斯福(?林肯?不记得了)。
难道我们先前做出的选择是为人类选择了希特勒?

我想要这个文章的完全版本,或者有人知道B是谁也请不吝赐教。

貌似是周纪写的《素描希特勒》
http://blog.sina.com.cn/smhitler

以下是节选:
自序——从一道选择题说起

在某课堂上,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课之前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选择题——以下各国首脑到底谁能拯救世界!?A.英国的丘吉尔,补充说明:此人抽烟、喝酒、赌博,并以此沾沾自喜。B.苏联的斯大林,补充说明:此人一身恶习、并因抢银行等罪名数次入狱。C.美国的罗斯福,补充说明:此人是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障人士。D.德国的希特勒,补充说明:此人烟酒不沾、倡导素食主义并以身体力行示众、是一个过着节俭朴素生活的画家。
问题一出,学生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用手托着下巴,揣测着老师的真实用意;有些学生左顾右盼,与前后座交头接耳的讨论着;有些学生先是会心的一笑,然后不无恶作剧的脱口而出:“斯大林。”;有些学生眨了眨明亮、天真的眼睛,踊跃高呼自己的观点:“希特勒……。”
这是一个小故事,老师的最后答案已经不重要了,但显然这个有些戏谑的问题,却引发了比微微一笑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如果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不加上如此的补充说明,它很可能会变成一道在A.B.C三者之间选择的讨论题,因为D已经被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抛弃了。
但是有了诸如上述的补充说明,且并非不公允的真实说明后,我们在讨论A.B.C时竟也质疑的回顾一下D。然而引人深思的地方已经不是补充说明的诱导性,而是这诱导性让我们开始怀疑历史上确实曾有一些该被注意,但却被最终遗忘的细节,其中不乏诸如希特勒也有其优异的一面,这也是此故事的动人之处。正如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所说的那样:“最伟大的圣人,历来是那些具有超凡作恶能力的人们,最凶恶的人有时也难免有点圣洁之情。”
一谈到历史,不同的人会怀着不同的立场、认知与兴趣去理解和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但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留给这个社会环境的附带品,使得人们耳濡目染的教育氛围以及感同身受的价值取向,都会使得我们的立场某种程度的发生偏斜。
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硝烟,随着63年的世事变迁已经渐行渐远了。但直到现如今,对于一个曾在世界上叱诧风云过的人物——希特勒该怎样做出评定,却依然是个存在或多或少禁忌的问题!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书籍和影像制品中,希特勒历来都被描绘为恶魔,由于人类善恶、喜好、观点和立场等诸多原因,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显然这个“小胡子”的罄竹难书,让人们尤其是当时的受害者们,很难讲出哪怕是既成事实的客观赞许,乃至时过境迁之后,人们依然存有人类浩劫后遗留下来的种种心结。
然而在约定俗成的世界中,仿佛一个人站在毕加索的画作面前,要表现出故作高深的神态,即便他看不懂,也要称赞一番。同样到了希特勒这个历史罪人的面前,要眉头紧锁,即便他不知道二次世界大战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的,也要对这个所谓的元凶咒骂上两句。不过世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对战败者情感上的惩罚之余,历史的真正公允性也就从此覆灭了。
前人用自身的爱恨情仇改变历史的颜色,后来人难道应该在蒙蔽与欺骗中混沌了自己的立场与历史的真实吗?袁枚有句话说得好:“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美国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Robert Frost)也曾说过:“你必须爱可爱的,你也必须恨可恨的,可是你要有头脑。”所以我们应该在涛涛的历史洪流中找到真正的爱恨情仇!
而本书就是要力求完整的剖析希特勒的横纵面,作者争取站在真正“旁观者轻”的立场,剔除掉历史上的“牝牡骊黄”,通过“历史流弊的渊源”“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设身处地的辩证”等切入点,归纳、整理出一段真正的二战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在作者讨论希特勒“原罪”的同时,也不忘真实的还原希特勒的些许“圣洁之情”,努力总结出一个真正历史上的希特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31
希特勒(1889~1945)

Hitler,Adolf

德国纳粹党党魁,法西斯德国元首(1934~1945),头号战犯。1889年4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布劳瑙。出身于海关职员家庭,受过初中教育,无固定职业,两次投考美术学院均未录取。1913年移居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巴伐利亚团,军衔为下士,为狂热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获一枚铁十字奖章。

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次年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21年成为该党党魁。1923年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暴动失败,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我的奋斗》,鼓吹反动种族论,主张为德意志这一“主宰民族”以武力夺取“生存空间”,仇视共产主义。1924年出狱,次年重建纳粹党及其武装组织冲锋队,另建党卫军。在反对《凡尔赛和约》和魏玛共和国的幌子下,煽起沙文主义情绪,企图颠覆共和政体。1928年草拟文件,阐述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力主联合意大利法西斯,主张“首先在东欧夺取生存空间”。1932年被任命为不伦瑞克政府参事后取得德国国籍 ,并参加总统竞选,失败后利用纳粹党获得选票最多的有利时机,在大资本家、大地主、军国主义者的扶助下,于1933年1月30日被P.von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执政后,1933年2月利用H.戈林和P.J.戈培尔策划的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共产党,在全国大搞白色恐怖。3月,操纵国会通过授权法取得为期4年的独裁大权,从此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随后又取缔除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大肆搜捕、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犹太人和一切反法西斯主义者。1934年7月消灭冲锋队头子E.罗姆以讨好军队,排除异己势力。同年8月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通过德国元首法集总统和总理两职于一身,独揽立法和行政大权,大力推进重整军备,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实行侵略政策,1933年10月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从法国收回萨尔州。接着恢复兵役制,与英国签订海军条约,重建海军。在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怂恿希特勒东进反苏的背景下,1936年同意大利建立柏林-罗马轴心 ,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1938年自任最高统帅独掌海陆空三军指挥权。同年3月占领奥地利。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1939年3月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领土。1939年8月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即悍然进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侵占北欧、西欧和东南欧等14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对美宣战。他命令党卫军头子H.希姆莱在欧洲建立起许多集中营,在德军占领区及德国本土有约450~550万犹太人在他的指使下被杀,其他各族人民死于其屠刀下的不计其数。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节节败退 。1944年7月20日遇刺,但仅受轻伤。1944年9月,盟军攻入德国本土,希特勒在第三帝国的末日里,仍起用纳粹官员任军事要职,严禁军队投降,下令实行焦土政策。1945年4月29日,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与E.布劳恩举行婚礼,次日两人同时自杀身亡。除《我的奋斗》外,其部分文件1961年以《希特勒的第二本书》为题出版。
第2个回答  2009-04-08
是《我的奋斗》吧。我看过全集。不过那是禁书,我看过电子本的。写的很好。
第3个回答  2009-04-11
我的奋斗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