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北宋时期,政府积贫积弱,而科技则烦荣兴盛。分别概述其表现,并分析行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如题所述

与经济高速发展相反,北宋王朝的积贫的局面随着时间的前进而进一步加深。个人认为造成积弱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土地兼并严重。由于在唐中期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到了北宋建立后,由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很少了。所以北宋政府采取得土地政策是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纵容地主兼并土地。官僚、地主、豪绅、僧侣等在北宋期间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属于地主阶级当权派。他们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同时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却想方设法隐田、漏税。到了北宋英宗时期,纳税土地仅占全国总耕地的十分之三。土地兼并造成的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大量农民的破产,以致于这些破产者不得不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客。佃客经常收到地主的鞭打,甚至是连女儿的婚姻和本人死后妻子改嫁都要受到地主的干预。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二、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北宋之初,宋太祖、太宗为了分散地方官的权力,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把各路官员的权力四分为司法(宪臣)、财政(漕臣)、军事(帅臣)和农事(仓臣)四项。在中央,为了分散相权,以同中枢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立副宰相;设立枢密院时相权与军权分离;设立三司将财权分离。宰相主政,枢密主军,三司主财,使三权分离。这样将地方官权力和宰相权力消弱,但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就是造成了政府官僚机构的庞大。加之北宋政府又通过科举制、恩荫制和其他途径使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而官多职少,以致于许多官员长期待职。这样又使原本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冗兵: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实力,北宋政府每年都会大量招兵。太祖期间,禁军、厢军共38.7万人,到了真宗年间激增到了91.2万人。冗官、冗兵使北宋政府背上了巨额的财政负担。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将负担转移到了人民身上,这就造成了冗费。北宋除了要收最基本的两税(按田亩和资产征税,分夏秋两次缴纳)之外,还有丁口之税、杂变之税、和买绢帛、和籴粮食。赋税之外又有十分沉重的差役和杂徭。三冗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断发生。北宋政府不得不派兵镇压,派兵所需的军饷和粮饷又摊派到了下层劳动人民身上。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北宋国力愈来愈弱。三、岁币。国力下降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加之北宋实行虚外守内的国防政策,北宋边境屡遭辽、西夏的入侵。北宋统治者一直认为内忧重于外患,所以对辽、西夏的战争中经常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并分别于景德元年、庆历四年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每年需要“赠予”辽、夏大量的岁币。这又大大加重了北宋下层人民的负担。

最近看陕西台《开坛》中有人说两宋时期人民是封建时代中最富裕的,但是国家实力确实最弱的。其实两宋时最富裕的仍然是大官僚和大地主,这些官僚和地主占有了大部分社会财富并想方设法逃脱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徭役。北宋可以说也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即国家财政紧张和下层人民经济负担过重,而中间的官僚和地主却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个人认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观原因,在于改革赋税制度不力。从宋代开始,土地兼并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社会经济现象。政府所能做的不在于如何抑制兼并,而在于如何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减轻繁重的赋税。如唐朝时的两税法、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及后来明朝的一条鞭法都是以这个目的进行改革的。但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就有严重的土地兼并,加之北宋政府对土地兼的默许。导致保守势力强大,最终影响了王安石变法的实施。可以说自北宋建立实行繁重的赋税制度就已经注定了它积贫积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军事的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6
1、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目的: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范缜割据的局面,巩固统治。
措施:⑴集中军权:其做法是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主要将领的兵权;由“三衙”分别统领禁军;又设枢密院,限制“三衙”的权力。最高军事长官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⑵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双方互相牵制。
⑶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除少部分外,其余全由转运使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遣,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
⑷完善科举制度:在解决集权和统一问题的同时,注意争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开科取士,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政,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影响:一方面,使范缜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方面,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的恶果: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在: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冗官、冗兵、冗费;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
目的: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
内容: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理财、军事和教育三大方面。
结果:都因触犯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影响:王安石变法较之庆历新政其影响更大:它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 蕃汉分治
原因: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4、 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的。从三国魏晋南北朝开始,历经隋唐、五代、两宋各阶段,逐渐完成了转移。
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南方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魏晋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安史之乱、范缜割据,北方受害最深。两宋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主要在北方进行;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气候、土壤、水利条件好。
过程:三国时,吴国在江南立国,南方成为鼎足而立的地区,经济有了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较安定。南朝时,北方移民、统治者的某些措施、优越的地理环境等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唐朝安史这乱后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靖康之变后,北方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剧增,大大增加了劳动力,绍兴和议后一个多世纪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迅速发展。至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
5、 两宋的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宋代的海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对外贸易的通道为何转向了东南的海路?主要原因有:⑴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着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⑵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着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⑶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
⑷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⑸从地理条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亚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6、 理学的产生
理学是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对儒学的新发展。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其主张有三: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⑵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⑶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理学成为两宋和明朝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第2个回答  2009-03-26
爱莫能助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