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一战前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具体内容是怎样啊

施里芬 原任德军总参谋长 小毛奇
德皇威廉二世

施里芬德国名将,施里芬计划是由他策划的,由他的继任者小毛奇修改.
其主要目标为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盟国—俄国与法国的夹攻。此作战计划的利用了两国总动员速度之差异:由于俄国疆域辽阔,士兵众多,但其铁路系统极不完善,故其总动员之速度大约需时一个月;而法国则只须一个星期左右则可完成总动员令。故此德国希望在日后战争爆发后先以精兵在西线强攻法国,在攻克法国后才将军队调至东线以应付俄国之进犯。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帅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当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此计划有一弊病—完全忽视英国的存在。由于施里芬计划实施时,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由于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国防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当德意志帝国把比利时占领后,会很容易渡过英伦海峡攻击英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故英国便尽派精兵以协助法国。另外,施里芬计划也忽视比利时的抵抗力,使得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之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然则,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右翼军力的减少,原先计划中左翼的鲁普里赫特军团应坚守防线,不该出击。
施里芬计划整体上说是一把砍向法国的镰刀,可惜计划本身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整个计划就像一个时钟,它没有考虑部队的战后的休整和给养.在行动的初期,捷报频频传来.可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先是第一集团军开始掉链子,由于对法军的兵力部署判断错误,偏离了原定进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胁,不得不在可以看到巴黎铁塔的地方和法军展开了马恩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出生于1833年,早期曾学习法律,后从军。1853年作为一名服役期限一年的志愿者加入第一禁卫枪骑团。1854年12月调服正规军,并被任命为少尉。1858-1861年,在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施利芬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一直工作到退休。
施里芬这位能干的战略家,是军事史上博览群书的人之一。他从坎尼之战中得到许多启示,汉尼拔用包围两翼和后卫击败了较强的罗马人。施里芬将军的相似的计划集中在梅斯,这是一个最靠近法国边境的德国城市,距离巴黎一百七十八英里。
  以这个筑垒地区为枢轴,由七十九个师组成的右翼,将以闪电战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后面马上由战时后备军之类的第二后备军跟上来。由八个师组成的较小的左翼,将留在法德边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德国人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将一直横扫到法国沿海地区,从北面、西面和南面包围巴黎,然后转向东面。
  如果法国士兵离开他们的洛林要塞,把八个德国固定师赶向莱茵河,这样就更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进的德国人将从后面来攻打法国人。法国的要塞炮只面对德国,不能转向西面来对付从法国方面进攻的德国人。
  施里芬制订的战略,包括一支十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人协同作战”在内。考虑到俄国的原始铁路系统会造成蜗牛般步伐的动员,施里芬只在东线安排十个师以推迟沙皇部队的前进,直到法国被压倒为止。1913年,80岁的史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尽管这一临终嘱咐随着德国悲剧的落幕而成为军事史上的名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继任人,谨小慎微的毛奇将军改变了这个计划,以应付他认为是不同的情况。他不去加强右翼,反而减少右翼的实力三分之一,在左翼增加了八个师——此举对法国是幸运的。由于其他障碍和延误,毛奇缩短了以梅斯为枢轴而转动的德国入侵战线,以致他的部队开到巴黎的东面而没有加以包围。几个星期后,当德国人企图用正面突击攻占巴黎时,他们在马恩之战中被击退了。
第2个回答  2013-10-21
加我QQ,我详细告诉你,我就是专门研究它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