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屈原原文翻译

如题所述

《渔父》屈原的原文及翻译:

1、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翻译:

屈原被放逐后,游历到江潭之地,在湖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他的脸色憔悴,形体枯槁。一个渔夫看到他这副模样,就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醒;众人都醉生梦死,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流放到这里。

在这段文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宁愿被流放,也不愿意与浊世同处。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而渔父则代表了当时一些人的态度,他们认为适应环境、随波逐流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但是屈原坚决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品格,才能在浊世中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

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在那个时代,许多有才华、有品德的人因为不肯妥协而被流放或杀害。而屈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品格,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渔父》作品赏析: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