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了解打喷嚏的原因。

  2.通过观察、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了解一些保护鼻子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挂图。

  2、胡椒粉、五香粉、辣椒粉、香水、咖喱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说一说鼻子为什么会打喷嚏?

  ——你打过喷嚏吗?什么情况下会打喷嚏?

  ——幼儿讨论,自由回答。

  2.出示准备的教具。

  师:老师这有好多东西,谁来闻一闻?

  ——他们闻过以后怎么了?请他们来说一说。

  ——打完喷嚏后有什么感觉?

  ——请没闻过的幼儿都来闻一闻,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幼儿回答后师小结。

  3.出示挂图,和幼儿一起讨论: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呢?

  ——我们闻到哪些味道会打喷嚏?(冷气、尾气、灰尘等)

  ——你觉得哪些时候特别容易打喷嚏?(感冒、过敏等)

  ——如果打喷嚏了你会怎样做?

  4.活动延伸

  ——将准备的教具(辣椒粉等)放到区角让幼儿继续体验打喷嚏的感觉。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轮子的作用。

  2、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探索精神。

  3、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玩具、有轮子的盒子和没轮子的盒子。

  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②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3、场地布置:运物路线(圆形、双圆)可接力的站点(两种颜色的点)。

  4、区角操作材料:①图画纸、彩笔;②纸盒、轮子、双面胶、绳子等;③展板(展出幼儿作品)活动过程:

  一、玩中生趣,直接导入(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可以在桌子上玩,也可以在地上玩,请小朋友试着玩一玩你面前的东西,看看谁玩的方法多、最有趣。)二、分类游戏,讨论探知:

  快速把它们放进这个篮子里。好,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到我这里来。《伸手招呼幼儿过来,幼儿围坐在老师身边》

  2、小朋友来看,你能告诉我这些玩具为什么能滚动吗?幼:他们有轮子。

  3、师:哦!因为它们有轮子,所以才会滚动。那如果我们用长方形和三角形做轮子会怎么样呢?可以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

  4、师:那有了圆形的轮子有什么好处呢?师:还有吗?

  三、实验感知:

  教师请幼儿分组推动有轮子和没轮子的盒子,然后报告试验结果,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

  1、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想一想,轮子还有什么作用呢?看这里老师准备了两个不同的盒子,一个是有轮子的,一个是没轮子的。现在我们分成四组,去试一试哪一个盒子更容易推动。(幼儿分组进行实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盒子更容易推动了吗?举起来让我看一看。

  2、师:小朋友刚才都试过了,有轮子的盒子轻轻用力就能走很远,而没有轮子的盒子,要用很大劲才能往前走一段路。(教师边说边示范)这样看来有轮子的盒子要比没有轮子的盒子更省力一些。

  四、操作对比(轮子的省时省力的功能)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件有意思的东西,现在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物品(儿童购物车和米袋)。现在我们来像运动员一样玩个接力赛,这里有两个跑道,一个跑道一组小朋友,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四组,我们按箭头的方向进行运物比赛,看看那个组能轻松获得胜利。①用购物车运沙袋和两人抬沙袋;②可拉动的行李箱和背着旅行袋;师:小朋友都参加比赛了,比赛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运物的时候怎么样做会既节约时间又力气呢?

  五:拓展思维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10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班级: 大班

   活动时间: 10月

   设计意图: 秋天的到来使得周围的树木发生了一些变化,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也较中班有了较大地提高。班上幼儿近些天来总在谈论幼儿园大门外一颗大树的变化,他们已经观察到树叶和树枝被大风吹下时状态的不同,因此,抓住这个机会我设计了该次活动,通过引导幼儿对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索,从而推动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以及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物体抛向空中后会下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自由落体现象的兴趣;2、幼儿能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物体进行自由落体实验,并能观察、记录这两种物体的下落的方式和快慢;3、绝大部分幼儿能用语言正确表述自由落体现象,在活动中能表现出合作的意向和能力。

   科学原理:

  1、自由落体--自由落体运动源于地心引力,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相对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它有三层基本含义:物体开始下落时是静止的即初速度V=0;物体下落过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外,不再受其他任何外界的作用力(包括空气阻力)或外力的合力为0;任何物体在相同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时间相同。

  2、空气阻力--指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碍力,是运动物体受到空气的弹力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落体也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其速度,接触面积,空气密度等都会影响空气阻力的大小。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树叶、报纸、沙袋、橡皮擦、记录单、笔。

   活动形式: 集体教学和个别探索结合活动过程:

   环节教学

   活动内容

  一、引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1、幼儿自由表达已有经验,引发幼儿兴趣。

  "说说你们见到树叶落下的情形。"2分钟集体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准确表达观察到的树叶下落现象。

  "树叶从空中轻轻的飘落。"2分钟探索活动开展部分

  二、探索活动一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幼儿探索自由落体现象

  1、教师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选用1种材料,将它抛向空中,观察下落时的情形;注意:给幼儿活动较大空间,以保证幼儿的安全。3分钟个别

  2、请幼儿分享活动体会。

  "抛上去后都会掉下来。"2分钟集体三、探索活动二教师材料,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物体落下时不同的状况1、引导幼儿观察2~3种物体落下时的情形,并记录下来。5分钟个别2、引导幼儿分享和讨论:你选用了什么材料?它是怎样落下的?

  :不同物体因其形状、重量不同,在空中受到的阻力不同,所以落下的情形不同。3分钟集体

  三、探索活动三引导幼儿实验:哪个掉得快?

  1、在前面活动基础上,新的材料,要求幼儿两两进行比较,比较之前让幼儿猜想一下:哪个物体掉得快?

  2、教师记录表,引导幼儿做实验,验证哪个落得快。

  要求:幼儿选择两两比较时,要求同一高度并同一时间放下物体。7分钟个别3、引导幼儿交流实验结果,分享经验,启发幼儿探索:为什么有些物体掉得快,有些掉得慢?3分钟集体结束部分四、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落体现象五、活动延伸1、启发幼儿探索同样重量的物体,不同速度的落下。

  2、探讨什么物体不会落下?3分钟集体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多种蔬菜的基础上,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知道蔬菜有营养,培养幼儿爱吃各种蔬菜的习惯。

  活动准备

  1.菜场内各种蔬菜的录像,音乐磁带。

  2.从各类蔬菜中分别选一种蔬菜图片贴在桌子前做成汽车。

  3.幼儿每人一只小箩筐,内放实物蔬菜(白萝卜、胡萝卜、青菜、白菜、包菜、芹菜、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3~4种。

  4.与幼儿人数相等、可贴在身上的各种蔬菜娃娃卡片。

  5.每人一份烧好的蔬菜(炒青菜或拌萝卜丝或糖汁西红柿)。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看段录像,说说是什么地方?里面有些什么?

  二、提问,重点讨论蔬菜的作用。

  1.请小朋友看看各自的筐里有些什么蔬菜?

  2.这么多的蔬菜中你最喜欢吃哪一种?

  3.妈妈平时是怎么做给你吃的?

  4.我们为什么要吃蔬菜?

  三、区分蔬菜不同的食用部分。

  1.每一种蔬菜都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请小朋友从自己的筐中选一种蔬菜,说说平时我们吃的是这种蔬菜的哪一部分。如:××是吃根,××是吃叶,××是吃果实。

  3.小结:蔬菜吃的部位各有不同,有的吃根,有的吃茎叶,有的吃果实。

  四、给蔬菜归类。

  1.游戏“运送蔬菜”。幼儿根据自己箩筐中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听音乐将它们送到相应汽车上。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

  2.游戏“找朋友”。看看自己身上的蔬菜娃娃是吃什么部分的,然后听音乐去找也是吃同样部分的蔬菜娃娃做朋友。

  五、边放音乐边让幼儿品尝蔬菜,看看谁吃得最干净。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名称 :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几种常见树木的认识,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学习将对落叶树与常绿树进行分类。

  3、发展幼儿观察与比较的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树叶,放在小篮子里面。观察认识各种常见树叶。

   活动过程:

   1、复习对几种树木的认识

  教师: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都能看见许多树,你见过哪些树?你见过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幼儿已认识的落叶树与常绿树的叶子,提问:这些是什么树的叶子?叶子是怎样的?这些树在秋天有些什么变化?

   2、观察树叶,按颜色归类,了解树叶的差异。

  (1) 引导幼儿先说说自己带来的树叶,再按照树叶的颜色进行分类。

  (2) 比较不同颜色树叶的差异。

  教师:秋天到了,彩色的树叶真美丽,黄树叶、红树叶与绿树叶,有什么不同?

  (3) 哪些树木到了秋天会落叶?哪些树木到了冬天光秃秃的?还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绿的?

  (4) 教师与幼儿一起概括常绿树、落叶树:

  有些树到了秋季,树叶很快就枯黄落下来,最后树枝上是光秃秃的,这些会落叶的树,我们叫它们什么树呢?(落叶树)

  告诉幼儿常绿树并不是不落叶,常绿树的叶子长老了也会落下来,一次落下几片,但新的叶子也在不断地长出来,所以树上总有绿色的树叶。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带来的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鼓励幼儿上来,分别将常绿树和落叶树放在两个筐子里面,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

   4、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树木,找一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在活动开始前,利用晨间活动,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树,活动结束后,利用户外活动,让孩子找找幼儿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反思: 课后带幼儿到校园里去找校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孩子们找到了桃树、柳树,枇杷树,柳树是落叶树,桂花树,松树,广玉兰是常绿树,结合课件里的各种树,梧桐树、松树、柏树,使孩子对常绿树和落叶树有了更好的认识。有好多的问题,我都让幼儿自己来回答,让他们共同来分享各自的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经验,孩子们记忆深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