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是重文轻武的?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宋朝是重文轻武。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

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和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宋太祖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

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矫枉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

扩展资料:

宋朝重文轻武背景

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

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限制、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

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

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4
战争是一种非常消耗国力的政治手段。秦王朝养了百万军队开疆拓土,结果15年就亡国了。孙子兵法也说:“久曝师,则日费千金”。

即使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也让本来很充足的国库变成了漏斗。汉昭帝即位后,再没有对外大规模用兵。

同时,军队是打出来的,当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以后,掌握精锐部队的将领,在相对封闭的封建王朝中也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大唐王朝尚武,将士骁勇,军队都在边境线上,控制在节度使手中,结果建国不到150年,在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就有了“安史之乱”。

接受了这样的教训,宋以后的王朝,都重文轻武。

到了今天,重文轻武还是很重要的,主要是战争严重影响国家建设和发展。同时,在大国都拥有核武器威慑的条件下,谁也不可能消灭对方,我们从战争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会弄得四面受敌。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而今重文轻武,老伯是按院题的,若武职官出名自辩,他们不容起来,反致激怒弄坏了事。”亦指重视文治,轻视武。
第2个回答  2013-09-04
宋代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凋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这样就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代王朝。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第3个回答  2020-01-29
两个朝代,明朝和宋朝。这两个王朝都亡于外族之手。华夏除了晋朝,任何朝代都没有比这两个朝代垃圾。害死了多少人!
第4个回答  2013-09-04
要说真正的重文轻武的只有宋,因为他是武力得天下的。在有名的将军也是从刺字的小兵做起,脸上始终有你哪一年当兵,在哪里服役的。 还有一个明,因为文人为了对抗皇帝;造成了,武人比文人低一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