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吞面的来历

云吞面的来历和做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0
云吞面是广东地道小吃的一种。虽然面食在广东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现,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据考据,云吞面最早在清末民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去卖。因为小贩通常在晚间到住宅区出售,为免滋扰坊众,叫卖时只会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发出「督督」之声,故又称为「卖督督」。后来一些成功的小贩改为在店铺内经营,经过数十年后,成为今日的云吞面老店。其中在西关三圣社桥头设档的池记,其名气竟在茶楼面店之上。

  池记以卖圆眼云吞发菜面驰名。圆眼云吞,指云吞小如桂圆(即龙眼,又称圆眼);发菜面,形容其面条如发菜般爽而有韧性。池记的面条是全蛋银丝细面,选用上等面粉,按一斤面粉五个鸡蛋的比例搓匀后,用担杠反复弹压,人称吃起来有“弹牙”之感。至于云吞馅,池记必用鲜猪后腿肉,严格按瘦八肥二比例,并加鲜虾仁,一起剁成细粒,再加鸡蛋黄、调料拌和为馅料。云吞皮则其薄如纸(一两面团可开32块皮),包好的云吞可见馅纹,煮熟呈鲜肉色。云吞面的上汤,以大地鱼、虾子、冰糖熬制。因此,即煮即卖的池记云吞面,虽然价钱是人家的三倍,却因色香味形俱佳,仍大受食客欢迎。尽管他摆档在路边,不设桌椅,但食客蹲在地上吃也吃得高兴。还有人专门开汽车来吃其面。

  吃云吞面也有讲究,吃的时候先喝点面汤,再品尝面条和鲜虾云吞。一般人品尝云吞的时候,都特别留意虾的鲜味,但一碗上乘的云吞面,除了要注意云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泽之外,面条和汤底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搭配得宜。面条要有蛋香,爽滑而弹牙,更要色泽鲜明。汤底亦非常重要,必须澄清透澈,鲜香扑鼻,才可突显云吞和面条的色泽和口感。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也是一口咬下“剥剥翠”。
  三讲汤。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还有清,加味精是大忌。

  另外辨别云吞面真假还有一招,那就是:韭黄一定不能缺;再有就是面条盛放上桌也有讲究:碗底一般放五颗鲜虾云吞,然后把面条铺放在云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汤,汤里面要放些韭黄丝,增添美味并带来清脆的口感。因为要保持面条的弹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让面汤把面条全泡进去,必须有一部分面条露在汤上面,而且要趁热赶快吃。

  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云吞面的具体制作方法,也许不是很正宗哦:

  云吞配料:肉馅(猪肉和虾肉)100g,鸡蛋面100g,云吞皮200g,鸡蛋1个,香菜、海米、紫菜、油菜各少许,葱末10g,姜末5g,盐3g,胡椒粉3g,鸡精3g,生抽10ml,鱼露5ml,香油5ml,鸡汤适量。

  制作过程:
  1.将肉馅剁细,鸡蛋打破取蛋清备用;
  2.将肉馅、蛋清、葱末、姜末、盐、鸡精、适量胡椒粉、少许香油拌成馅料,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至肉馅上劲;
  3.取一片云吞皮,放适量馅料,按云吞的包法包好;
  4.锅里放鸡汤,加盐、生抽、鱼露、少许胡椒粉、香油,将海米、紫菜放入,用大火煮沸;
  5.再烧开一锅水,把云吞和面条一同放入,煮5分钟;
  6.先捞出云吞放在碗底,然后将焯熟的油菜放在云吞上,最上面放上面条,然后倒上做好的汤,上桌前撒上少许香菜即可。

  温馨提示:
  1.云吞皮可以在卖面条或者饺子皮的地方买到,自己动手和面擀压也很可以,即先擀成大的面皮,然后切成梯形,要比饺子皮的更薄一些;
  2.包馅料时紧记不要包太多馅料,因为煮云吞时云吞皮会爆开,还一定要把云吞皮包紧,因为不包紧煮时馅料会走出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云吞面起源于广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兴起,至今云吞面依然甚得人心。据说,此食品在唐宋时即已传入广东。据《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喧,食须用扇”。至于广东何时用“云吞”二字取代馄饨之称,则无从考证。
  虽然面食在广东并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现,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广东人对云吞面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据考据,云吞面最早在明末清初,广州的西关一带出现,相传是同治年间从湖南传入。初期多数是由小贩肩挑着四处贩卖 馄饨也叫云吞,起初是用于祭祀的。 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市镇店肆停业,各家包馄饨祭祖,祭毕全家长幼分食祭品馄饨。富贵人家一盘祭祀馄饨,有十多种馅,谓之:“百味馄饨”。南宋后,馄饨传入市肆。后来省城广州,云吞面分为大用、小用。因为粤语谐音,逐渐变成大蓉、小蓉。

  云吞面又称馄饨面、细蓉、大蓉。是广东省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粤菜系。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云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即成。
  云吞面也是香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云吞就是馄饨,最早云吞以全猪肉制,所以称做“净肉云吞”。古代云吞很讲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后剁。现今我们平常吃的云吞面多数是以鲜虾云吞制成,云吞材料有云吞皮、鲜虾、猪肉。
第3个回答  2020-12-30
云吞面本是很“广州味道”的食物,真正的“老广”很少不是吃着它长大的,可惜如今的广州虽有云吞面店,但那种充满回忆的传统味道已不多见。

说起传统味道,通常是指某个地域一代人或好几代人经过不断改良,逐渐形成的某种特有味道。但凡事皆有例外,云吞面的“传统味道”只跟一个人有关。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八一下“云吞面”的历史:

云吞面就是云吞加上面条,这两种食物最早都不是发源于广东,而是从“北方”(广东以北,统称“北方”)传入。

云吞古时候叫“馄饨”,大约在唐宋年间从湖南地区传入广东,再经千百年不断改良成为皮薄馅满的“云吞”。

面条从北方传入的时间应该比馄饨还要更早,但粤人自古只爱吃米饭不爱吃面,一直都流行不起来,原因是广东人嫌面“性热”。

《广东新语》记载康熙年间广东人吃面情形
其实这个理由有点让人“接受唔到咯”,就好比一个男人拒绝一个女人的原因是嫌她脚太大,但讽刺的是后来他却找了个脚大胸更大的女人一样。因为到了清同治年间,从江南一带传入了一种称为“扬州面”的细面,粤人却争相食之。

随着扬州面在广州的流行,有个湖南人突发奇想的在广州双门底(如今的北京路)开了一间“三楚面馆”,将云吞与扬州面搭配在一起售卖,第一碗“云吞面”从此诞生。

当时的云吞面主要是肉馅云吞搭配细面和白水清汤,价廉而量足,一推出便深受平民百姓喜爱。

没多久广州街头便多了很多云吞面档,主营方式是由档主挑担沿街叫卖,走到哪卖到哪。

清末年间的挑担面摊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奇男子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整个云吞面界,他就是江湖人称“阿池”的麦焕池。

麦焕池
阿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而是根正苗红的云二代,因为他爹也是卖云吞面的。

阿池长大成人后,池爸爸送给他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一个扁担和两个挑箱。

从此,阿池过上了自力更生的挑担卖面生涯。

阿池是个非常有原则的年轻人,他为自己设定了“三不挑”:

刮风下雨,不挑。

打麻将赢钱,不挑。

打麻将输清光,没钱买原材料,不挑。

他很爱打麻将,但输多赢少。邻居们都爱吃他的云吞面,如果连续几天没有云吞面吃,大家就会猜到阿池肯定又输钱了,而且输得清光。好心的邻居就会去他家串门,然后借点本钱给他买材料,只要阿池出去卖两天云吞面,就一定能把钱全部还清,而且还能有钱赚。

“池记”的特点是又少又贵,它一碗云吞面的价格是其他面档的三倍,但份量仅为别家的一半,只有四个云吞加一小撮面,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细蓉”。阿池的说法是他做的是宵夜生意,宵夜不是正餐没必要吃那么饱,而且越是好吃的东西越要吃不饱才能让人回味。

别看这碗云吞面又贵又少,却供不应求。

阿池的名言是“钱是赚不完的,身体要紧”,如果精神或者心情不好他宁可收档不做生意。“池记”每晚九点开档,而且限量供应,从来只有少做,绝不多做,一般两小时内就会全部卖光。

当时“池记”的知名度一点都不亚于广州知名的大酒楼,很多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爱来吃阿池的一碗云吞面,比如这几位:

阿池卖面虽然很任性,但出品水准却一点也不马虎,而且与众不同。

“云吞”的馅除了肥瘦肉分开剁切之外,阿池还破天荒的加入新鲜河虾仁。“面”则是用鸭蛋代替水来和面,再用“竹升”压打出韧劲的全蛋面。其它面档的汤都是开水调味,而池记的“汤”是猪骨和虾籽以及烘烤过的大地鱼干熬出来的。更妙的是装碗的时候,阿池还会淋一小勺猪油在面上增香。

“池记”出品的“云吞”、“面”和“汤”一下成为了行业新标杆,同行都争相学习效仿,只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阿池已经靠卖云吞面赚了万贯家财,不但有屋有田又有地,还有七家固定铺面,早就不再挑担,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云吞面大王。

除了“池记”一家独大以外,后来又有三家云吞面店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分别是“洪记”、“钊记”和“荣记”,他们与“池记”并称为云吞面的四大家族。

其中“洪记”的创办人何钊洪是麦焕池唯一收过的徒弟,老麦与他情若父子,据说何钊洪娶老婆时还要先问过老麦的意见,云吞面的做法更是深得老麦真传。

1937年8月日本轰炸广州,政府实施灯火管制,每晚8点半后全市都必须熄灯。唯独池记可以继续开灯营业,只因当时的广东第一把手陈济棠喜欢到“池记”吃云吞面。

到了1939年底,广州沦陷,老麦关掉所有铺面全家逃难香港,“池记”从此绝迹江湖。

广州虽然少了“池记”这位一哥,却迎来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946年广州成立的“云吞面同业公会”记录会员有二百多家固定店面,一千多家流动面档,此外还有若干没有登记入会的面档。这种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即使如今全广州的“沙县”和“兰州拉面”加在一起也就1100多家,所以说“老广”大多是吃着云吞面长大的。

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社会高速发展,耐得住性子坚持传统路线的云吞面店已经越来越少。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成本,不少面家直接往汤里加大量味精和鸡粉;用冰鲜虾仁代替新鲜河虾;用半蛋面替代全蛋面;就连点缀加分的“胡椒粉”都是用参了杂质的劣质品……

很多人吃过后以为云吞面不外如是,贰爷虽然深表遗憾,但这就是广州的现状。

庆幸的是在香港,云吞面被发扬光大,大多数的云吞面店都延续了传统的味道。其中最出名的五家分别是麦奀记,麦奀记忠记,麦文记,何洪记和正斗。

说起这五家店的云吞面,基本都遵循着麦焕池的云吞面宗旨,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麦焕池的儿子名叫麦镜鸿,人长得矮小外号“麦奀”,深得老麦真传自不用说。麦奀当年跟着老爸一起到香港后,便去了堂伯麦民敬的“麦文记”帮忙做云吞面。

后来麦奀自己出来创业,开了“麦奀记”。

再后来麦奀的大儿子麦志忠自立门户开了“麦奀记忠记”,二儿子麦志明则继承了“麦奀记”。

前面提到云吞面四大家族之一的“洪记”老板何钊洪是麦焕池的入室弟子,广州沦陷之后他也举家迁居香港,并创立了“何洪记”。

很多年以后何钊洪的儿子何冠明又自立门户创办了“正斗”。

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至于云吞面嘛,当然是出麦家。
第4个回答  2013-08-20
对于馄饨的叫法有很多种。

北方人自然就是叫“馄饨”啦、广州人叫“云吞”,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新疆叫“曲曲”,江西叫“清汤”,皖南叫“包褓”,叫法真的是很多啦!

同一种食物,有如此多的加法,这说明它分布非常广泛,其次也说明人们都喜欢吃它。

我们日常接触的比较多的叫法就是“馄饨”、“云吞”和“抄手”三种叫法

下面就分别把这三种叫法的由来说说:

一: 馄饨:
首先是“馄饨”,这是它最常用,也应该是它最古老的名字。
馄饨这个名字,最早见诸文字者,是汉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饨。”据明代高承《事物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乃饼的一种。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后来馄饨店把馄饨作为面点,成为一种食品。

古人有“冬至日食馄饨”之俗。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意谓“开天辟地”。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换句话说,“馄饨”是“混沌”的谐音,民间曾将吃馄饨这一日常小事引申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的伟大意义。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作是节令饮食而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