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江陵与南郡有什么关系

如题,求详细解释。

秦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入郢都,置南郡,同置江陵县而治之。
秦末,南郡被楚柱国共敖攻取,项王因而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临江国及二世到共尉时,汉廷遣卢绾来伐,江陵被破,临江国亡,复南郡,治江陵,属中央直属大郡。
景帝年间,封皇子刘阈于为临江王,都江陵,次年王卒,无嗣,封国被除,复为南郡,治江陵。
及景帝前元五年前后,废太子刘荣迁居南郡,为临江王,都江陵;次年,景帝招刘荣入长安城,出江陵北上,因素有贤德,江陵父老相送之,然王车辕折,江陵父老泪曰,我王此去不复江陵矣。不久,临江王刘荣,自杀于长安城廷尉署,举国震惊,廷尉署中尉郅都,因此被迫“下课”,景帝本想保郅都,怎奈,窦太后对于长孙刘荣之死,耿耿于怀,最终郅都也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临江王刘荣事件,对朝局特别是汉武帝刘彻影响很大,也显示出景帝对帝权的衡量,不惜痛下杀手,以绝刘荣对刘彻日后的危害。临江国刘荣卒,无嗣,封国除,还是复为南郡,治江陵。至此,南郡不再封王,属中央直属,是中央遏制淮南国、长沙国和衡山国的战略要地,同时兼顾汉廷对南越国、
夜郎国的政治军事威慑。
两汉时期,南郡因诸侯国势衰而渐小,但是战略地位未受影响,汉初南郡辖县十六《二年律令·轶律》,但是几乎覆盖湖北七成国土+湖南北部+重庆东部+河南南部部分,到武帝初,南郡辖县十七,但管辖面积略有缩小,很明显的是前121年,析南郡汉东之地及衡山郡山南之地,置江夏郡,这表明“诸侯国、南越国及夜郎国”之患基本剪除。
东汉时期,基本延续西汉的建制,不过南郡辖县十八,管辖国土以不及前汉初的二分之一,安陆、西陵、沙羡、竟陵、下隽析出,入江夏郡;孱陵、醴阳,析出,入武陵郡(原楚国黔中郡)。孱陵析出高成县属南郡(南郡高成县,今松滋市;孱陵县,今公安县)。详情参考荆州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吕后《二年律令·轶律》及荆州松柏35号汉墓出土的“南郡免赋薄”与《汉书·地理志》做对比,一目了然,南郡的变迁。
但是南郡无论怎么被调整,江陵县始终是其治所,即使汉顺帝阳嘉三年,江南兵寇日盛,荆州刺史移镇武陵郡索县,改索县曰“汉寿”,江陵依然属南郡治所,荆州是否从汉武帝到东汉顺帝期间一直在南郡或江陵,通过“荆州刺史”的设置,我们不得得知,也不明确的文献佐证,但是关于汉代荆州城,汉寿说和襄阳说是不准确的,前121年汉武帝元封五年,武帝设荆州刺史部,督察故荆州之域(禹分九州,始有荆州,荆及衡阳惟荆州),巡南郡,治江陵,但荆州巡视属郡武帝时有七,巡视制,注定不会有固定治所,但西汉末,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尤以荆州绿林山最盛,那时起荆州基本定治,而且绿林山在南郡境内,还有南郡出兵的事实,因此有荆州定治江陵的依据,而且顺帝阳嘉三年,荆州刺史移镇武陵索县(今汉寿县)前,荆州治所是在南郡江陵县,故而江陵县不仅是南郡城,其实也是荆州城所在地。
江陵县与南郡一直是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起于秦而终于唐,唐代吕烟任荆州长史前,南郡与江陵郡并存与荆州,吕烟受命出任荆州长史后,在解决完“永王李璘”事件后,上书裁并南郡和江陵郡,次年又上书升江陵郡为江陵府,吕烟因此为江陵府尹兼御史中丞,领山南道、江南道、岭南道等五道副元帅。
这里要告诉楼主的是,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陵是隶属南郡的,但因为是南郡的首府,故往往以江陵代指南郡,就如外国人以北京代指中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这种代替词不是现人发明的,先秦时期,就经常有“郢人”或“郢”代指楚国或楚人的做法。当然,吕烟裁并南郡入江陵,可能考虑到南郡与江陵郡一郡二名,容易误导别人,而非我所说的是两个郡,但是自秦以来,南郡与江陵就是郡与郡城的两种称呼,唐代以后不再有“南郡”,江陵不再是代指南郡的名称,它与南郡合二为一了。
而江陵与荆州在历史的发展中,也从分分合合到合二为一,今天荆州市荆州古城,介绍中依然有“荆州古城,别名江陵城”,其实荆州城也可以说是一城三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7
荆州包括荆北和荆南,荆北主要是襄阳和江陵,荆南有长沙、武陵等城市。 襄阳是首府,曹操控制。关羽戍守江陵,糜芳等守南郡,受到关羽的节制。 就军事来说,襄阳对于曹操很重要,南郡,江陵,长沙,这些主要对孙刘两家比较重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