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的原文

如题所述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学习方法、态度:按时学习,学以致用;与友切磋,不断求进;胸怀宽广,自求上进。
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学习态度:客观谦虚,实事求是。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学习态度、境界: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学习态度、方法: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做人规律:处境艰难方显高尚节气、品格。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到达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做事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贪图小利;要循序渐进,目光长远。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学习方法:学胜于思。(学习是进一步思考的基础。)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亦:也
说:同“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lè):快乐。
时:按时。
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恼恨,生气,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是:这。
岁:年。
然:这样。
后:以后。
凋(diāo):凋谢。
好(hào):喜爱,爱好。
尝:曾经。
寝:睡。
以:表目的,用来。 ⑴而:顺接作用,然后。
⑵亦(yì):同样、也是。
⑶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⑷自:从。
⑸知:知道,了解。
⑹而:连词,却。
⑺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⒉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⒉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⒊《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本文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修身做人,你认为对你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请谈一谈。
⒉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⒊《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1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人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人想要快,就不能到达目标;人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