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

如题所述

1:从势力上看,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朱元璋的势力则在苏南皖南赣中,都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重要的两支势力,兵力上来说,陈友谅略微强过朱元璋

2:从军事谋略上看,朱元璋先是分裂了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陈友谅率师东下,朱元璋早有准备,陈友谅自然大败,又因为正逢潮落,船只被搁浅,死伤无数,丧失战舰数百艘,陈友谅只能仓皇逃走。如此一对比,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明显高于陈友谅。

3:从战略上看,陈友谅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并杀害自己的上司徐寿辉,他自称皇帝,陈友谅便愈加骄狂,,而朱元璋强调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并执行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的战略能力明显高于陈友谅。

4:从武器上看,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朱元璋军不能仰攻,但是不久,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其弟陈友仁等都被烧死,陈友谅为之丧气。在这场战斗中,朱元璋船虽小,却轻便易行;陈友谅虽是巨舰,却不能进退自如,故而战败。

5:从运气上看,陈友谅运气也不好,陈友谅军中粮食渐绝,只得突围冲出湖口。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陈友谅当时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即死去。

6:陈友谅一死,陈友谅军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友谅次子陈理最终出城投降。陈友谅家族彻底失败。

扩展资料:

(1)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

(2)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友谅

百度百科——朱元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0

元朝末年风起云涌,由于元廷的黑暗与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中华大地涌现了众多的起义军。在这些起义军的队伍中,最耀眼的两支莫过于陈友谅和朱元璋所带领的队伍。

其实他们二人经历极为相似,陈友谅也一度占据了不小的优势,可是最后在历史长河中问鼎中原的,却是朱元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占尽天时地利的陈友谅,输给了不如他的朱元璋呢?

朱元璋起义军

他们二人都是从社会底层出身的,这样的人想要在政治舞台上快速崭露头角,除了凭借自身的聪明以外,毫无疑问肯定需要贵人的帮助。陈友谅是渔民出身,之所以能够在军队中崭露头角,最后成为一方霸主,就是因为起义军的上司倪文俊对他多加提拔。然而,天完政权内部发生激烈的斗争,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转而投靠陈友谅之时,陈友谅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统治者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不但没有对昔日有恩于他的上司施以援手,反而趁机将其杀害。陈友谅的实力虽然因此急剧增长,他也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但是,他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令众将士感到心寒。

陈友谅

反观朱元璋,对他帮助最大的贵人莫过于郭子兴。当时红巾军内部也发生过内讧,郭子兴被反叛军抓去,其他将领无动于衷。这时候在外面领兵作战的朱元璋,听闻此事以后急忙返回军队解救郭子兴。

朱元璋在军队中已经树立了威望,如果郭子兴因此而丧命,这支队伍的领导人必然会是朱元璋,毕竟他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皇后。当时有不少的“聪明人”劝朱元璋放弃救援郭子兴的行动,可是朱元璋觉得郭子兴有恩于他,他必然不能袖手旁观,并且顺利将郭子兴救出,后来红巾军纷纷主动投奔朱元璋,就是将朱元璋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

陈友谅起义军

除了对待贵人的行为以外,他们二人在对待自己的旧主,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陈友谅所在的起义军,属于徐寿辉领导下的天完政权;朱元璋所在的义军,属于韩林儿领导的龙凤政权。

不过随着这两人在其义军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取代两位旧主也是必然的结果。只可惜在这场争权夺势之中,陈友谅又一次令手下诸将心寒。

朱元璋

他将皇帝徐寿辉诱骗到了他设好埋伏之地,徐寿辉被乱石敲击而死,跟随他的亲信也遭到了陈友谅的屠杀,他的这种行为导致整个军队更加离心。

朱元璋又是怎么做的呢?当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困之时,他不仅没有借着敌人之手顺利拿下皇位,反而力排众议亲自率兵救出了韩林儿。韩林儿逝世后,他还率领百官群臣亲自为皇帝发丧。虽说朱元璋坐上皇帝之位以后,对于开国功臣可谓是心狠手辣。可是在夺取政权之前,他绝对通过这些方式获得了将士和百姓的认可。

他们二人对待手下俘虏更是截然不同,陈友谅为了泄私愤,竟然将几千俘虏全部杀光,他的这种行为,就连自己的手下人都接受无能。然而朱元璋却将捕获的俘虏全部放掉,除此之外甚至还给敌军的伤兵送去了粮食、药品,以至于后来敌军主动前来投靠朱元璋。

陈友谅没有输给天时、地利,他唯一输给的是人心。他确实有着领兵作战之能,可是他一直忘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能够夺得江山,人心远比武力更加重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陈友谅输给了朱元璋在于政治错误、战术错误。

元末各地农民起义相继迸发,1351年韩山童与刘福通在安徽,以头绑红巾为象征,各地公民纷繁呼应。其中郭子兴在凤阳聚众起义,后来朱元璋承继了病逝的郭子兴的部队,渡过长江,占有南京。

北方红巾军鼓起以后,南方长江流域也纷繁打着赤军的旗号起事,霸占罗田后定都浠水,树立天完政权,徐寿辉被推举为皇帝。

陈友谅入伙倪文俊部红巾军后,使用起义军将领间的矛盾,先后杀戮倪文俊、赵普胜、徐寿辉,后掌握了政权。

最后剩下三支旗鼓相当的首要部队:一支是以陈友谅为首的部队,一支是以朱元璋为首的部队,另一支是以苏州为操控基地、以张士诚为首的部队。这三支部队为了抢夺天下,在长江中下游多次进行过交兵

1360年,陈友谅用奇袭冲破了朱元璋的长江和平防线,兵今南京城下,企图一举炸毁朱元璋的实力,不料中了匿伏,受到四面夹击,损失惨重。

陈友谅回到武昌后整顿兵马,又倾全国之力建造大舰,重组水师舰队。1363年,陈友谅又亲率号称60万人马的水陆两军乘艨艟巨舰再度东征,围困了南昌85天,久攻不下,朱元璋亲率20万军队前来解围。

陈友谅集合楼船巨舰,以连锁为阵,居高放炮石攻低处明军船舰。朱元璋军连战三日,损兵折将。但是不久,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仿赤壁之战,募敢死之士火攻陈友谅,烧毁陈友谅二十几艘楼船舰船,汉军损失惨重。

鄱阳湖水战被视为中世纪国际规模最大水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彻底成功而告终。

后来,陈友谅次子陈理在武昌继位,一年后,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候,数年以后将其送往高丽久居,后陈理与高丽皇族通婚,繁殖至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28
陈友谅迷信武力,胸无城府。既不会笼络人才又不会笼络军心,不会借助外力,像荀子说的那套「君子善假於物」,他完全不懂或者不屑一顾。说白了,他就是不会做表面文章。  後人说陈友谅心狠手辣,无非是指两件事。一是杀他的老上司倪文俊;二是杀「天完皇帝」徐寿辉。  倪文俊不甘人下,想篡徐寿辉的位,然而事情败露,从汉阳逃到黄州去投奔陈友谅,因为他以前提拔过陈友谅,对陈友谅有恩。然而,彼一时,此一时,陈友谅不念旧恩,杀了倪文俊。陈友谅这步棋虽然走得狠了点,但没错,谁让倪文俊分裂起义军在先?对整个起义军来说,他做的是安定团结的好事。  但过早地除去主子徐寿辉,则完全没有必要。羽翼日丰的陈友谅挟持徐寿辉攻下太平、采石之後,认为朱元璋所占的应天(今江蘇南京)唾手可得,就急不可耐地派武士用铁锤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然後以采石五通庙宇为行殿,草草称帝。  再看看朱元璋是怎样对待主子的。  朱元璋最初参加的是郭子兴的红巾军,後来郭子兴病死,韩林儿被立为小明王,国号宋,大元帅朱元璋实权在握,起义军全归他指挥。韩林儿只是一个摆设,但朱元璋一直以臣子自居。在韩林儿被困安丰的时候,朱元璋还冒著极大的风险去救他。以致鄱阳湖大战胜利後,朱元璋心有馀悸地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如果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建康,顺流而下直捣穴巢,大事去矣!」  但是救韩林儿给他赢得了讲义气重情谊的好名声,也许还远远不止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一想朱元璋的部下看见到朱元璋如此豪迈义气,他们会受到怎样的感染?  徐寿辉被陈友谅派人击碎了脑袋,寒了众将士的心,其中以明玉珍反应最为激烈,他断绝了与陈友谅的关系,自称陇蜀王,建徐寿辉庙四时拜祭。杀徐寿辉,使陈友谅的威望大大降低,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朱元璋的主子韩林儿的死有点扑朔迷离,当时,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手下廖永忠把韩林儿接到应天来,途中韩林儿乘坐的船翻了,落水而死。朱元璋要处罚廖永忠,亏得众人说情,才免了他的死罪。韩林儿有可能是廖永忠为邀功请赏擅自除掉的,也有可能是朱元璋授意铲除的。不管怎样,朱元璋後来还带著百官到江边哭祭,涕泪横流地为韩林儿设置灵位,朱元璋和廖永忠配合默契演了一段双簧戏。韩林儿的死,反倒成全了朱元璋的「忠义」。  再比如同样是对付被俘的士兵,朱元璋就比陈友谅「仁慈」得多。  在鄱阳湖大战期间,陈友谅的军队饥疲交迫,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陈友谅,说陈友谅不敢出战,非大丈夫所为,陈友谅见信後大怒,为了洩愤,将几千俘虏全部杀光,而朱元璋却将俘虏全部放掉,并发放药品给敌军伤兵,公祭敌军死难者。  人心都是肉长的,什麼样的主子值得卖命,什麼样的主子不值得卖命,至此一目瞭然,所以当陈友谅在战船上被箭射死的第二天,他手下的「高层干部」陈荣就率五万馀名残部投降了朱元璋。  多年以後,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这段往事,津津乐道於他的「仁义」之举,说当时群雄并起,张士诚靠的是钱,陈友谅靠的是兵力强大,而只有他朱元璋什麼都没有,只是不好杀人,施布信义,讲究节俭,与文官武将们同心共济而已。  这并不是一番完全自我吹嘘的虚假论调。事实上,後人认为朱元璋鄱阳湖取胜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战术,而是他每一支军队的精锐,逢攻必克。否则,在决战开始,他的军队就可能被陈友谅的巨型舰队吞没了。朱元璋的军队为何逢攻必克?除了军队素质较高之外,将士们为朱元璋所谓的「仁义」感召,誓死冲锋,怕是最主要的因素了。但朱元璋向来是「後发制人」的,试看他得到天下之後,大戮功臣,哪里还有半点「仁义」可言?
第4个回答  2019-03-11
多疑,无容人之量,心胸狭隘,加上不懂兵法,群雄争霸时期自立为帝,引致树大招风,导致群雄围攻,将自己放在了一个极度不利的位置,关键他还是不懂行军打仗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目光短浅如鼠,有雄心和权欲心,却无统治才能,而朱元璋能忍,能装逼,虽残忍,但也懂得假装自我批评来收获人心,致使身边谋士众多,猛将如云,所以陈友谅身边的智才和猛将死的死,投降朱元璋的投降朱元璋,甚至有些被陈友谅自己杀了,导致最终陈友谅输给朱元璋,最终退出称霸舞台也就是这个原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