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奴儿干都司相关的文献资料

只要文献目录就行,也就是那个文献里有相关资料就行。

明官署名。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1413)与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碑被帝俄政府劫去,移置海参崴博物馆。
成立背景过程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儿干地区招抚,次年各部归附,朝廷任命各首领为指挥同知等职,其后数年,明朝即以此为基础,逐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个卫,永乐七年(1409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成立都指挥使司以统辖各卫,以康旺为都指择同知,王肇舟为指挥佥事。
统治情形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及于海、并越海抵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
其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并非直接掌管,而仅是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而除少数官员之外,大多数官军人员由当地部族人民担任,中央间或派遣人员加以巡视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后,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废除了奴儿干都司。
(百度百科)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为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方便,在元朝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5%AB%B6%F9%B8%C9%B6%BC%CB%BE&in=12882&cl=2&cm=1&sc=0&lm=-1&pn=2&rn=1&di=202006921&ln=6
此为地图资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01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1403),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见都司卫所)。七年,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其境内的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达斡尔等族人民,多以渔猎为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为各卫所都督、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有海青、貂皮、马匹等土特产品,相当于内地的赋税。明政府为使命往来、递送公文和输运贡品物资方便,在元朝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明政府在永乐、宣德年间,先后多次派太监亦失哈等人,率官军及各色能工巧匠,至奴儿干宣谕招抚,对当地的酋长授以官爵,颁以印信,宴以酒食,并以谷、布、纱和衣服、器用等物抚赏各族人民;或塑佛建寺,竖碑纪事,密切了奴儿干同明朝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奴儿干境内卫所的数目,各书记载不一。据《明史》记载,有卫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都司治所特林在黑龙江下游东岸,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公里,上距吉林船厂约两千五百公里。明朝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其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的永宁寺及寺前的两块明代石碑,见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石碑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另一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二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永宁寺早已堙废。清光绪十一年(1885)曹廷杰奉命至其地进行调查,在特林仍看到二石碑岿然并存,并拓下碑文,撰有《伯力探险记》一文,作为调查记录。

明朝奴儿干都司与朝鲜边疆图

考辨奴儿干都司卫所时,以何乔远的《名山藏》为基本书籍,广征博引了十余种书籍,最后终于核清了一百八十四卫。即使这一百八十四卫,清统治者在《钦定满洲源流考》一书中,任意增减,其数总为一百八十三,则少去一卫。对此,孟森先生说:“核其卫名,乃少於会典所载者凡五卫,多出於会典所载者凡四卫,以期故与明志分道而驰。细考所少五卫之名,即是建州三卫又加奴儿干一卫、斡朵伦一卫。其去建州三卫者,自为隐蔽其先世之曾受卫职。益之以斡朵伦者,斡朵伦乃清始祖布库里雍顺所居之地,亦为清代切身之关系。又益之以奴儿干者,奴儿干卫与奴儿干都司同名,由设卫而扩之为都司,既欲隐没奴儿干都司,不得不并匿奴儿干一卫。又觉选出此五卫而去之,恐读者一与明志核对,觉其所少之数,适为建州等与清代关系之地,未免露骨,又为捏造四卫,添入其中,遂致蒙混纠纷,不可究诘。”他还指出:“今更核其所添之四卫,乃乌拉卫、哈密卫、额埒卫、弼勒古河卫,共四名。”这四卫也多有其谬误之处。“凡此皆为抽去建州卫名,遂并《明史》《志》文而翻异之。”孟森先生总结说:“所云满洲源流,於明以前未名为建州时,叙述尚明,独于明代之源流,则故为紊乱,以掩建州设卫之痕迹。故知《源流考》非考明其源流,乃使人因考而无从辨其源流而已。”
《明史》里有,太多了,怎么列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