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声会影12编辑硬盘复制过来的视频参数设置是高场优先好还是低场优先好?

如题所述

每一帧分成 上下场,就是一条条线一样扫描视频,因为电视机分逐行和隔行 扫描, 一般的电视机是隔行.现在高清的电视机是逐行的,
隔行是先把低场的那部份显示出来,然后再显示高场那部份,
逐行是不论高低场,从上向下显示.
一般DV采集的视频都是下场(低场)优先 ,以前的中国电视机也是这样,如果设置为高场先,图像会闪烁, 基本帧就是不分场了

一、为什么会有上场和下场

一个不停闪烁的光源,如果其频率达到每秒钟50次(也就是所说的频率50Hz),在人眼中他是不闪烁的。我们家里的电灯炮就是一亮一熄的,所以在我们的眼中没有感觉到他是一亮一熄的,是因为频率达到了50Hz。

根据这个原理,最初电视机每秒要传输的图像被定为50帧。认为这样图像在我们眼中才不闪烁。但是根据当时技术上能力,要每秒钟传输50帧图像很难办到。这要根据显像管的工作原理说起。显象管的工作原理是:图像的产生是通过显像管后部的电子枪向屏幕发射电子,电子撞到屏幕产生亮点。如果屏幕的分辨率为720*576的话,那么电子枪通过偏转线圈的控制从屏幕左上方开始,向右上方移动。一共要发射720个电子,然后向下移动重复576次后到达屏幕的最下方,通过发射电子的强弱来表示象素的亮度,完成一帧图象的传输。这样可以算出来。电子枪每传输一幅图像要发射720*576=414720个电子。如果每秒钟要传输50帧图像的话、那么他的工作频率就是414720*50=2073600/秒。这样高的频率电子枪无法达到,(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图像的频率,图像要这么高的频率,信号的载波频率要求更高,更难达到要求,要讲清这方面的东西要很大的篇幅,再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大家这样理解,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产生上场和下场的最初的原因——科学家们利用视觉的滞留性,让电子枪不按顺序发射电子,而是每发射一行隔一行,比如先发射奇数行13579……回头再发射2468……利用两次扫描来完成一幅图像,因为视觉的滞留性,我们看到的效果是差不多的。这样在图像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电子枪的工作频率降低了一半,在技术上是可以达到了。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场”,从而出现“上场优先”“下场优先”。

二、什么是上场优先、什么是下场优先

a:图像的传送

如果把一幅图像分成上下两半,分两次送到我们手里,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重要的是要告诉我先送来的那部份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我才能得正确图象。这就是“上场优先”和“下场优先”的意思。先送上部就是上场优先(1就是奇数、奇数场)。先送下部,就是下场优先(2偶数。偶数场)。如果图像是一个人的全身像,我按正确的顺序摆放后,得到的图像才会是头在上面,脚在下面;如果顺序搞错了,那么就是头和脚在中间。图像的最上方和最下方都是人的腰部。但是在视频中,因为图像的像素高,也就是分成了很多块,虽然顺序放错了,但是它的位移不会偏离的很远,我们肉眼观察不出来,所能发觉的就是有抖动、毛刺等。出现的后果是跟视频的内容有关的。如果视频是单一、纯色的一个画面,那么不管场序正确与否,画面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果是视频中是一个缓慢移动的物体,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些轻微的抖动,画面有些模糊。如果是一个有激烈运动的视频,那么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毛刺。因为像素的内容变化大,一但错位,就很明显。

综上所述,一个视频信号在传送时,无论用上场优先还是下场优先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让接收设备知道所接收的信号是用那种场序,才能把图像正确的显示出来。无论视频是什么场序,播放时都是把视频所包涵的图像按顺序显示出来。唯一不同的是在传送每个单位的图像时是先传奇数场还是偶数场。这就是视频的场序。

b:图像的存储

无论是什么视频,存储时无凝都是把一序列的图片按顺序摆放,但是带有场的视频,它的每一幅图片又分成上场和下场两部分,在一幅图像应该占有的空间里,把上场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这也就是这个视频的场序问题,把上场放在前面就是上场优先。如果把这个视频导入编辑软件中,再把项目设置成下场优先,那么软件就把视频的上场当成下场,把下场当成上场,播放时像素发生错位,就出现了异常。我们的DV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存储图像的过程,如果你的DV拍摄方式是下场优先,就是说它先把第一个图像的偶数场的信息记录在磁带的第一个位置上,把奇数场的信息记录在第二个位子上,然后把第二个图像的偶数场放在第三个位置,第二个图像的奇数场的信息放在第四个位置,依次类推……,在采集的时候就要把软件的项目设成下场优先,也就是告诉软件这个磁带记录信息的方式,无论采集后数据如何存放,它都会把第一个位置采集来的数据当成第一个图像的下场,第二个位置当成上场,这样视频才得已真实的再现,这就是为什么采集时要把软件的场序设成和DV的场序一样的原因。

基于帧
每一帧画面以非交错的方式进行,由上到下顺序显示,由于计算机的显示器是非交错的方式进行的,如果视频文件输出到计算机上显示,选择“基于帧”,对于PAL制VCD,由于画面尺寸较小,数据传播率较低,也可选择基于帧。
在配置较低的计算机上播放场基于帧的影片时,会出现丢帧现象。
场顺序A
每帧画面以交错方式分二次扫描,在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扫描过程中,扫描总是从图像的左上角开始,水平向前行进,同时扫描点也以较慢的速率向下移动,当扫描点到达图像右侧边缘时,扫描点快速返回左侧,重新开始在第1行的起点下面进行第2行扫描,行与行之间的返回过程称为水平消隐,对于PAL制信号,采用每帧625行扫描。
通常,对于回录到DV摄像机的AVI、PAL制DVD、SVCD选择场顺序A。
在配置较低的计算机上播放场顺序A的影片时,会出现白色细横线,如错误设置场顺序A和场顺序B,可能导致视频跳动或播放不流畅。
场顺序B
每帧画面以交错方式分二次扫描,从第0条扫描线开始,双数的扫描线先显示,单数的扫描线后显示,其原理和注意事项与场顺序A相同,如不能确定选择场顺序A或场顺序B,可查看采集卡说明中它的场顺序读取功能。
我个人在选择场顺序时,默认场顺序A(低场优先),从而可广泛适用AVI、VCD、SVCD、DVD的制作。
(renzhan先生)我对场序的粗浅认识(转自大庆多媒体工作室)
和电影一样,在视频领域同样要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产生运动影像。因此,对每秒钟扫描多少帧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是帧速率。对于pal制电视系统,帧速率为25帧;而对于ntsc制电视系统,帧速率为30帧。虽然这些帧速率足以提供平滑的运动,但他们还没有高到足以使视频显示避免闪烁的程度。根据实验,人眼可觉察到以低于1/50秒速度刷新的图像中的闪烁。然而,要把帧速率提高到这种程度,要求显著增加系统的频带宽度,这是相当困难的。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全部电视系统都采用了隔行扫描方法。
隔行扫描就是用一个以上的垂直扫描场再现一个完整的帧。在电视系统中,均采用了两个垂直扫描场表示一个完整的帧的方式,这也叫交错视频场。其中一个垂直扫描场扫描帧的全部奇数行,称为奇数场,在premiere中称为上场(upper field);另一个扫描场扫描帧的全部偶数行,称为偶数场,在premiere中称为下场(lower field)。对于帧速率25帧的pal制电视系统来说,虽然每一行都以每秒25次扫描速度刷新,但整个图像看起来是以每秒50次扫描来刷新的,这样眼睛就不会立即看到很少的闪烁目标。隔行扫描,实际上是以牺牲一定的图像分辨率为代价的折衷方案。对于远距离观看的电视,强调的是画面的整体效果,对于图像的细节可不予考虑,因此采用隔行扫描的办法是完全可行的。而对于近距离观看的计算机显示器而言,隔行扫描是不可取的,它会给人眼带来损害,因此对于计算器显示器,都采用了逐行扫描的办法,其刷新频率在60hz以上。
对于隔行扫描来时,存在场序问题,就是显示一帧时先显示哪一场。很遗憾!这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并不是奇数场就先显示,不同的系统可能有不同的设置。场序问题很重要,如果场序错误,图像播放时会抖动,这也是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场序:svcd和dvd影碟是上场优先,vcd是无场,1394卡生成的avi文件是下场优先,8*8芯片的采集卡(或电视卡)生成的avi文件是上场优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如果不知道文件的场序,可以把它调入小日本的向导里,它会判断场序。
这回大家可能要问,vcd为什么无场?是这样:pal制水平扫描线为625行,其中真正显示图像的扫描线为576行,分2次扫描,每次扫描288条为一个场,pal-dvd分辨率为720*576,包含了2场的全部信息,而pal-vcd标准为352*288分辨率,只取了288条扫描线即1场信息。dvd的576的像素1帧包含2场,回放到电视上相当于2个独立的画面,25帧/秒在隔行扫描的电视上实际上变成了50个活动画面/秒。而vcd的288像素1帧只包含1场,另1个场只是简单地重复这个同样的画面,因而vcd在电视上只有25个画面/秒,当然是“无场”了。

补充:你最好选择低场优先。另外你可以分别用低场和高场分别作两张碟,在影碟机播放了比较一下,如果没什么差别就甭管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