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基本常识

如题

一 现代散文的一般特点

学习这项内容,应该参阅《文学读本》上册的知识短文──“现代散文常识”。其要点有:注重纪实性,崇尚表现作家的个性,内容博大而风格斑斓,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取材上注重耳闻目睹,小中见大”,“表现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思路和结构上注重‘自由’、‘随便’”,语言则“以本色为重”。

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散文在“思路和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大概有几十年了,散文教学过程中,时常提到一句名言:形散神不散。因为重复的遍数太多了,它似乎就成了认识乃至概括散文基本特点的圭臬。何谓“形散”?如果理解为思路与结构方面“不拘一格”,自然随意,也还是言之成理的。“散”,说的是无拘无束,犹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倘若一定规划出有多少种“散”的路径,尾随着一些范文亦步亦趋,循规蹈矩,恰恰违反了散文基本的创作精神和行文特色,往往落入作茧自缚的陷阱。

二 散文的章法指要

“章法”指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散文在章法方面是相当讲究的。撮其要义,提出三条供同学们参考。

1.注重铺设文脉。

这是侧重讲散文的“思路”。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当中,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比如,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书桌》,纵贯全文且最为鲜明的脉络是什么呢?是那张书桌上的“痕迹”。作者不惜笔墨,一次次描写留在桌子上的印痕,这是他数十年人生风雨的鲜活的见证啊!请看:

总写:“桌面上满是划痕、硬伤”;

儿时:“桌面上净是小瘪坑。……还满是划痕哪……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参加工作后:桌子“默默旁立……桌面上出现一条长长的裂缝;我那颗初入社会纯真的心,也暗暗出现一条裂痕。它竟同我一样。”

恋爱:“而那女神与我临别时掉在桌上的泪滴,却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大概那不是泪,而是水滴。”

“文革”中:“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

总写:“尤其是在阴雨的日子里,……忽然一道闪电把它整个照亮,它那桌面上反射着可怕的蓝色的电光。但在这一瞬间的强光里,它上面的一切痕迹都清晰地显现出来,留在这中间的往事一下子全都复活了……”

这条文章脉络异常清晰,由它连缀着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小小书桌仿佛是一面镜子,浮现出人生百态,记录着生活往事。结尾,借用别人说过的话,抒发由回忆“书桌”而产生的生活感受,有忧伤,有迷恋,渐渐积淀成人生的诗意。那条脉络延伸至此,融化在这种深沉的境界里。

不同的散文,文脉铺设方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清晰鲜明,有的隐约可见,有的又似有似无,乃至有些随笔、札记之类的作品不大看得出所谓“脉”象。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可归入“隐约可见”或者“似有似无”之列。仔细分辨一下,文脉似乎有:从“心时颇不宁静”,觉得“小煤屑路”在今晚淡淡的月光下不怕人,“很好”,到超然物外,“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尽情享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引出对荷塘的描写),再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以至于“惦着江南”,这条心情和思绪变化的痕迹,虽然浅淡,也还“隐约可见”。当然,直接描写自然景物的段落里,情感交融在其中,亦可视作情绪的曼涌缓流,那么文脉要算得上纵贯全篇了。作者在文章中隐现的“不平静”和“惦着江南”的心迹,到底源于什么样的社会和人生背景,至今也未完全探索清楚,推测一定是与所谓“自由”相对立的“不自由”的生活状态、心理淤积有密切关系。故而关注这条心绪的脉络,或许是深入鉴赏该文的关键所在。

在集中显示文脉的地方,往往会精心安排一些语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注重过渡和照应。

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过渡是密切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直接联系,从一个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另外一个内容。照应是密切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前面提到的东西能够有着落,通常表现为:首尾呼应;对前面所埋伏笔的呼应;为了强调而在后面反复提及形成呼应。过渡与照应有时连在一起使用,确切区分它们既困难又没有什么必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3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第2个回答  2013-08-23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第3个回答  2013-08-23
这里比较全面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