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什么意思呢?

“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版本一: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郡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版本二:殷洪乔被任命为豫章郡守,临走前,南京的朋友熟人附上百余封嘱托人情的信件。殷乘船行至石头这个地方,将那些信统统扔进水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版本一来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其叙事序列:作豫章郡——临去——附书——既至——悉掷——祝曰,连串事件按时间顺序一气呵成,看似天衣无缝,“客观记录”某项事实。然而,这里头却夹着巨大的裂缝,也是任何读者都情不自禁要问的问题:殷洪乔为什么把人家托付给他的信函(如此重要的东西!)全扔进水里呢?如果怕麻烦不原意跑腿,当初大可以不答应;如果当面不好意思拒绝,那扔了人家的信,他日对质起来,难道就“好意思”了?无论如何说不通。妙处正在这儿。表面上价值中立、毫无赘语的措辞,先是让读者对主人公的行为大感疑惑,继而眼前浮现出写信人数着日子算消息何时抵达故乡、收信人翘首盼望何时得知亲人是否安好的样子……一想到双方的希望和寄托竟遭投江,还跟着一句冷酷无比的“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任何读者此时都要大骂:姓殷的TMD太变态了!通过对情节的隐形断层中必然导致的疑问的悬置,隐身的叙事者成功左右了读者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取向。 版本二是后世流传的叙事文本。一切都与刘义庆版相同,唯独在郡人托书的描述上加了几个字——“嘱托人情”的信。不是别的什么信哦,就是嘱托人情的信。不要小看这几个字。所谓嘱托人情,乃指官场上拉关系、跑人情的意思。叙事者表面上是在说明那些被交给殷洪乔的信是什么性质,实际上是在解释版本一中被悬置的疑问。殷为什么要扔掉它们?因为看不惯官场小人的这种作为。就这么几个字的差别,读者脑子里呈现出另一幅场景:一帮行贿受贿、结党营私的家伙硬塞给殷洪乔一堆跑官要官的信件,说不定还是让下人们随行李一块儿装船的,殷甚至不知道;待主人公发现了竟有这么些玩意儿,便毅然将它们投江,讽其官运“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洪乔绝不同流合污”……读者这时候大概要拍着大腿说:姓殷的TMD太有个性了!通过看似随意的小词小汇,将隐身叙事者对事件的解释嵌入文本,再一次成功左右了读者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取向。 信一定要有人送才能到达,历史一定要通过叙事才能显现。然而,叙事者永远以承诺忠实的姿态出现,却总是有自己的理由,他人并不知道。结果,将历史托付给叙事者,就如同把书信托付给殷洪乔,早已沉者沉、浮者浮去了。原本选用的那个案例最近不方便在网络上传播评论,所以拿着古人说事儿,此处只是胡扯一堆,哪位同学忽然有了兴趣,不妨去找海登-怀特之流的著作来读,比我说的有意思多了。 (最近也在想,将希望托付给他人,终于也落了个中途投江的下场,而他人也有我无可指责的理由。早知如此,何必费这样一番折腾,自己把信扔进水里,断绝念想,也好闲看洛水清波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9
就是说人的主观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自甘堕落,那么谁都救不了你了!但是如果你积极向上,人生也会因此而不同!
第2个回答  2013-08-19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晋人殷羡,字洪乔,他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在即将离开南京赶去赴任的时候,很多人都托他带信,他把信一一收下。结果殷洪乔来到石头渚(江西赣水西口)时,启开这些书信,发现大多数都是拉关系,跑人情之类的内容,他不由非常反感,于是将信都抛进了水里,并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所谓致书邮,就是古代对邮递员的称呼。这句话字面意是:你们这些信哪,能浮着就自己漂过去吧,浮不起来的就沉下去,反正我殷洪乔是不做邮递员的。而深层的理解应该是:“沉者自沉,浮者自浮”不是指书信,而是指那些官员,庸碌无为的人自然会被淘汰,而那些确有才华的人自然会脱颖而出。“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 是指:我殷洪乔不做你们这些跑官之人的邮差。
  因此后人就把托人捎信捎不到的情况,叫做“付诸洪乔”,又名“误付洪乔”,“洪乔莫误”等等,表达了一种“所托非人”的意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