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2课

如题所述

这一课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讲的是一个小学生与季羡林老先生的对话,是访谈记。

学习目标

① 认识本课生字。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①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 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①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② 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③ 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④ 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


② 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③ 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回答者: 冰雅绿琳 - 四级 2008-9-2 19:54

的对话
悬赏分:20 - 离问题结

回答者: po51k - 一级 2008-9-3 22:04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品读课文,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在苍茫的大海上以书为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面对漫长枯寂的旅程,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带一本书上路。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见多了博览群书的高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致,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他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
,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作者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对词语的理解。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前,可安排一次“以此为侣,其乐无穷”的活动: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正是本文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初读全文,重点交流对主要内容的把握,作者走遍天下以书为侣的理由和方法。然后再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2)“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3)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3.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教师要以作者的假设为线索,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层层递进的假设中,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在本文中学习一些读书方法,用于指导

4.要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虽没有人物对话,但在作者的假设中却有着人物间充满情感色彩的问答甚至辩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书的热爱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假设的提问,所罗列的事物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作者的两次回答要读得肯定、坚决,给人以勿庸置疑的感觉。“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作者设想的“你”的语言,要读出感叹与惊奇,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进去。
5.对于读书之乐、爱书之情,作者的表达很独特,要引导学生体会。除通篇都用的假设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列举等修辞方法,尤其是一些灵动鲜活的比喻,增强了文字的表达效果。“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走遍天下书为侣”等,将书喻为家、故地、人、朋友、伴侣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又形象,简单而又深刻。生动地传达了爱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
在教学时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欣赏,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以对比、夸张和想像,写出书的神奇:能开阔眼界,领略人生真谛,是人类文明与精神的传递。诗歌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书都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法,然后结合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最好背诵下来。
6.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的字形。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7.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以书为伴的乐趣,明白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后,可相机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反复读,每一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读,看有什么新的收获,还可以做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为“语文园地”中的“
?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参考资料:http://www.lbx777.com/yw09/x_xmyds/jclj01.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5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