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什么,李鸿章榜上无名,三百年中只给八个人?

李鸿章榜上无名,三百年中只给八个人?

最高规格是文正,这个称号不是谁都可以拿到的,要有功于社稷和真正有本事的人,还要有帝王认同了,要是帝王不同意,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你也评不上了。李鸿章得不到清政府的认同,自然就拿不到文官的最高规格了。

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

在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是文正,相信大家对这个谥号不是很了解了,要知道可以给谥号的官员,都是有功于社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还要是一个有真正大才之人了,加上清政府对这个谥号把关非常严。

比如拿李鸿章来说,他功劳很大吧,可是他得到的谥号就是文忠,清政府就是不同意给他文正,要是文忠上去就是文正了,就差一点了。无非是清政府认同他的打仗的功劳,应该是不认同他的文化方面吧。所以就不给他文正了。


文正的标准

我们来看看清政府的历史上,得到文官最高规定,也就是8个人,是不是少得可怜了,说明这个称号在清政府这里不是那么容易拿到了,是一定要达到文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要有功于社稷,还要德才兼备,对国家忠心。

拿历史上8个得到文正的人之一李鸿藻来说,他是同治的老师,他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他一直都想救国家,连慈禧想要修圆明园的时候,他都敢出来对慈禧说,不建议她这样做,本来国家就没有钱,你这样折腾下去,国家就会更加惨了。还有我们签的了很多屈辱条约。他也是非常气愤,就老是给政府上书,要求跟西方国家打一场了,可惜政府听不到,他也在忧国忧民状态下挂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1

谥号:是对死后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地位很高的人,按生平事迹平定后,给予褒或贬的称号,始于西周时期。

帝王谥号一般有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有朝廷赐予。一般文人、隐士谥号,由亲友、学生或故吏所加,称之为私谥。清朝政府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理请皇帝决定是否受谥号。一品一下官员除非特旨,不然不受溢号。得谥号官员要入翰林,或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谥号中,“文正”享有盛誉。

清朝重臣 获得“文忠”称号

获得“文正”的官员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就连大名鼎鼎的、李鸿章都没有获得“文正”谥号,可见规格高度。

清朝重臣-曾国潘 获得“文正”溢号

汤斌清朝初期官员,一生清正廉明,死后身上仅有俸银8两,靠友人捐赠20金才得以出殡。

刘统勋是雍正、乾隆时期的官员,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以直言敢谏闻名,是的股肱之臣。

朱珪是乾隆、嘉庆时期的官员,曾经在朝廷与和珅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晚年时入直南书房,成为的“智囊”。

曹振镛是之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首席军机大臣,从政52年没有犯下大的过错。林则徐便是他的门生。

清朝重要官员

杜受田是道光、咸丰时期的官员,是的老师,被视为咸丰皇帝的左臂右膀,推荐过林则徐等名臣。

李鸿藻是同治、光绪时期的官员,跟李鸿章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李鸿藻还因,策动“清流派”官员弹劾过李鸿章。

孙家鼐是咸丰、同治、光绪时期的官员,为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1-09
你好,有清一代,最高谥号是“文正”,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只是“文忠”。宋代以前是“文贞”,当时为了避讳才改为“文正”,历史不止300年,得过这谥号也远不止八人。
第3个回答  2019-11-08
清朝文官最高规格的谥号就是文正,得到这个是好的,文官必须是有重大的贡献,无论是在哪方面?必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才会得到文正的谥号,李鸿章之所以没有得到这个嗜好,与他签署的一系列条约,应该也存在关系,毕竟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如果得到文正的谥号,那么对清朝绝对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第4个回答  2019-11-08
清朝文官最高规格的谥号是“文正”。清朝能得谥号文正的人是文人敬仰的对象,或者对朝廷建设有功劳的臣子。文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谥号,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会轻易将文正谥号给人,清朝时期共有八人得到了文正谥号,他们一部分是对朝廷有功,另一部分是有帝师之尊。刘统勋和曾国藩就得到这个谥号,李鸿章的功劳比他的老师曾国藩差远了,所以得不到“文正”的谥号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