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症到底是什么病?听说当年的康熙爷得过!

如题所述

疟症

疟证系指以寒颤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即有,疟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包括“瘴疟”、“寒疟”、“温疟”、“瘅疟”、“风疟”等。

疟证病因,主要为外感于疟邪、瘴毒及六淫之气。而过食生冷、油腻之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蕴,困阻脾阳,则更易受邪。疟邪瘴毒侵袭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正邪交争而发病。其中,若为瘴毒所伤,邪郁于内,素体阳盛者,则热毒炽烈,耗气伤液,甚则扰乱神明;素体阳虚者,瘴毒湿浊壅闭于内,阻遏阳气,甚则蒙蔽清窍。

有关疟证的针灸治疗,在《内经》亦已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刺疟》篇指出:“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现代医学中的疟疾和恶性疟疾与此类似,而流感、肝胆病及败血病等所现之寒热往来证候亦可归属於本证范畴。

【辨证分型】

疟证分型颇多,这里仅将常见和急重者分列两型如下:

(一)正疟

疟见寒颤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寒颤鼓颔,肢体酸痛,寒罢则壮热,口渴引饮,头痛面赤,汗退身凉,反复发作,脉弦,舌红,苔薄白或黄。

(二)瘴疟

症见恶寒壮热。如为热瘴,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便秘尿赤,甚则神昏谵语,脉洪数或弦数,舌红绛或黑垢;如为冷瘴,寒甚热微,或恶寒颤栗无热,甚则神昏不语,脉弦,苔白厚腻。

【治疗】

(一)正疟

1.治则:和解达邪。

2.处方:大椎、间使、后溪。

3.方义:疟证为阴阳之气相搏,大椎属督脉,能疏导一身之阳,故取其宣阳和阴;疟邪伏于少阳,间使为手厥阴之经穴,厥阴少阳为表里,用之能疏泄三焦,达邪外出,和解表裹,调节阴阳之气;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又为手太阳之输,故可疏太阳与督脉之经气,乃治疟之要穴。

4.治法:均用平补平泻法,后溪穴于针后加灸(艾卷雀啄法)。在发作前2~3小时刺灸。

(二)瘴疟

1.治则:清热化浊。

2.处方:大椎、陶道。热瘴加曲池、合谷、内关、后溪;冷瘴加脾俞、公孙、间使,神昏加水沟、十宣。

3.方义:感染瘴毒,多因湿热郁蒸,邪郁于内,首重通阳驱邪毒,故取大椎、陶道;热瘴为热重于湿,加手阳明合曲池,手阳明原合谷,以清阳明之热毒;内关别走手少阳三焦,通于阴维,疏三焦气机,和胃止呕;后溪作用如上述,可加强辟秽除瘴之功;冷瘴为湿重于热,加脾之背输脾俞,脾经络穴公孙以健脾胃,祛湿浊;加间使以宣达阳气。神昏谵语,十宣刺血,泻热宁神;神昏不语,针水沟以醒脑开窍。

4.治法:大椎、陶道,以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3~5分钟后取针,艾卷雀啄法熏灸至出现红晕;曲池、合谷施凉泻法,内关、后溪施泻法;脾俞、公孙、间使,均先补后泻,以泻为主;十宣点刺出血;水沟宜用泻法持续运针,直至神志清楚。瘴疟症情凶重,须配合中、西医疗法救治。

【古方辑录】

《杨敬斋针灸全书·卷下》:发疟寒热:大椎、脾俞、中管(脘)、合谷、后溪、间使。

《通玄指要赋》: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针灸聚英·卷二》:疟: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疟母、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针合谷、曲池、公孙;灸不拘男女,于大椎中第一节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节亦可。

《类经图翼·十一卷》:疟疾:大椎(三壮立愈,一曰百壮)、三椎(骨节上灸亦可愈)、譩嘻(多汗)、章门、间使(久疟)、后溪(先寒后热)、环跳、承山、飞阳、昆仑、太溪(寒疟)、公孙(为主治)、至阴(寒疟无汗)、合谷。

参考资料:http://www.51qe.cn/pic/20/17/15/12/13/04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21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

在疟疾患者休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 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

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

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来使这的卵健全成长。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会传播疟疾。

疟疾现在几乎已经在城市和城镇内绝迹的,但仍然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农村。

奎宁是最古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作为唯一有效的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预防仍然是对付疟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旅游,当有蚊子出没时,人们应该服用抗疟药,并使驱蚊剂来避免蚊子的叮咬。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第2个回答  2008-05-21
一种传染病。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