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王封地

如赵封地 魏的封地等 要全的 给分

一、王主要分两种,这两种分别俗称“一字王”和“二字王”,其中一字王地位要比二字王尊贵得多。我们实际可以这样理解:一字王的地位是“国王”(实际叫“亲王”),二字王的地位是“郡王”。

二、最开始封王都有实际封地,封地上的出产、税收、军政都是封王所有,中央只有监察权,但汉朝藩王作乱,削藩后,就很少给“王”实际封地了,只是作为一个荣誉称号,体现工资水平。

这些王要么住在中央,享受荣誉称号和俸禄,要么住在封地,但是对地方没有管辖权,反而要受到地方官的监控,防止作乱(如明朝):

一字王,书面叫亲王。大多是以古周的国名为号,表示尊周礼(封建社会基本都这样),比如秦王、吴王、晋王、燕王、辽王、代王、蜀王等。

扩展资料:

桐叶封地: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武王姬发伐讨,战胜了腐败、暴虐的商纣王,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灭殷商后七年,姬发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即周成王。当时,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姬旦辅佐朝政,代行天子职权,史称周公

一年后,唐国发生叛乱,周成王命周公带兵平息了叛乱,消息传来,成王很高兴。与弟姬虞游戏时,就把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分封诸侯的符信)形状,对叔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史官在旁听见后,即请成王选吉日立叔虞为唐侯。

周成王不以为然地对史官说:“我和叔虞开玩笑呢!”史官说:“君无戏言,说了就应该命史官记录它,典礼成全它,音乐歌颂它才是啊!”于是,周成王就只好把姬虞封到唐国去做诸侯。因为姬虞既是唐国诸侯,合称唐叔虞。晋祠就是奉礼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字,所以称唐叔虞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封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5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

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古书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一、最重要封国有:

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在今河南;

齐,太公姜尚的封国,在今山东;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在朝辅政,子伯禽就国,在今山东;

宋,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在今河南;

燕,召公奭的封国,在今北京;

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在今山西。

二、比较有名的诸侯国有:

秦: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和山东一带;

陈:河南淮阴县;

郑:河南新郑;

中山:河北灵寿、唐县;

曹:山东定陶县;

吴:长江下游一带;

越:浙江一带;

蔡:河南上蔡县和新蔡县一带;

邾(皱):山东皱县一带;

郜:山东成武县东南;

莱:山东黄县东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潜山县北;

郇:山西临绮县一带;

藤:山东藤县西南;

许:河南许昌县东;

杞:河南杞县;

邶(bèi):河南汤阴南;

庸:河南新乡市南;

扩展资料:

分封制的核心是宗法制度:

一、含义:

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贵族统治的制度。

二、目的:

①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继承权力、土地和财产问题);

②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三、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利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成为大宗。

嫡长子继承制在殷商末期确立(不是在西周确立)。

严嫡庶之辨,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是对立的。

四、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国与家)。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森严的社会等级。

五、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西周政治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宗法观念)成为规范社会,整齐生活习俗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9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比较有名的诸侯国有:
秦: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和山东一带
齐:山东北部一带
燕: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晋:山西、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前403年分为韩赵魏三国
陈:河南淮阴县
郑:河南新郑
鲁:山东南部
宋:河南商丘
卫: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灵寿、唐县
曹:山东定陶县
吴:长江下游一带
越:浙江一带
蔡:河南上蔡县和新蔡县一带
邾(皱):山东皱县一带
郜:山东成武县东南
莱:山东黄县东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潜山县北
郇:山西临绮县一带
藤:山东藤县西南
许:河南许昌县东
杞:河南杞县
邶(bèi):河南汤阴南
庸:河南新乡市南
还有虢、滑、豳、莒、巩、邠、褒、申、缯、焦、霍、蓟、祝、管、虞、芮、成、徐、荆、巴、蜀
等等很多
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诸侯国,到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不断爆发兼并战争,一些国家消失了,还有的一些国家分裂了,如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河南东部和山西东南部
赵: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一说为: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比较有名的诸侯国有:
秦: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和山东一带
齐:山东北部一带
燕: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晋:山西、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前403年分为韩赵魏三国
陈:河南淮阴县
郑:河南新郑
鲁:山东南部
宋:河南商丘
卫: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中山:河北灵寿、唐县
曹:山东定陶县
吴:长江下游一带
越:浙江一带
蔡:河南上蔡县和新蔡县一带
邾(皱):山东皱县一带
郜:山东成武县东南
莱:山东黄县东南
蓼:河南唐河
皖:安徽潜山县北
郇:山西临绮县一带
藤:山东藤县西南
许:河南许昌县东
杞:河南杞县
邶(bèi):河南汤阴南
庸:河南新乡市南
还有虢、滑、豳、莒、巩、邠、褒、申、缯、焦、霍、蓟、祝、管、虞、芮、成、徐、荆、巴、蜀 等等很多

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诸侯国,到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不断爆发兼并战争,一些国家消失了,还有的一些国家分裂了,如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河南东部和山西东南部 赵: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一说为: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14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异姓诸侯国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如夏朝的后人封于杞,黄帝的后人封于蓟,商朝后人微子封于宋等)。

比较有名的诸侯国有: 秦: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 、楚: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和山东一带 、齐:山东北部一带 、燕: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晋:山西、河北南部和陕西中部,前403年分为韩赵魏三国 、陈:河南淮阴县 、郑:河南新郑 、鲁:山东南部

这也只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些诸侯国,到了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经常不断爆发兼并战争,一些国家消失了,还有的一些国家分裂了,如韩赵魏三家分晋(韩:河南东部和山西东南部 赵: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魏: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

扩展资料:

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一说为:齐桓公 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