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储存量是多少

如题所述

中国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61,889亿立方米,平均降雨深度为648毫米。降雨量的45%都变为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余下的55%都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整个国土面积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可同时中国拥有占世界第一为的众多人口,按人平均下来,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6%,如果按耕地面积平均,为世界平均值的80%。

中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非常不均衡。整体来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水量逐渐减少,基本状况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超过1,000毫米,丘陵地带达到1,400~1,800毫米。到达华北平原以后减少到500~600毫米。而大西北沙漠地区则不足25毫米,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北部通常也只不过为100~200毫米。

降雨量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分布,同时也与人口的分布以及耕地的分布不匹配。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江河各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而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占全国的约36%,人口占全国的54%,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约1.6倍,耕地面积的水拥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但是,北方,尤其是海河、黄河、淮河三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只不过是全国的7.5%,而人口和耕地密集,人口为全国的33.7%,耕地为全国的38.5%,按人口平均和按耕地面积平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

这种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是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南水北调构想的原点。另外,从水资源分布的时间推移来看,降雨量和流量的年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每年的变化较大,呈枯水年和洪水年连续出现的倾向。

2.2.长江概况

长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的各拉丹东雪山(1978年考察认定),最上游部分大约800公里称做通天河,进了四川省则称做金沙江,通过险恶的峡谷(大约2,300公里),之后,直至入海口这一段称做长江,也有时将从源头开始直至入海口都称做长江。在日本通常所说的扬子江为在入海口的江苏省附近,扬子江这一称呼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为水量充沛地区,而且,一直到支流小的江河流量都比较稳定,为适合利水的地区。有历史记载的灌溉设施是从公元前5世纪时就有的,当时的水利设施经过不断维修后一直延续到现代,目前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为都江堰。此外,三国志中曾描述过,「运载超一万人以上的大舰队……」,说明当时曾经用于水运。尤其是现在,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库附近下游流域的江河坡度和缓,而水量丰富的中小支流以及无数的大小湖泊群,都非常利于水运事业的发展。其典型的例子为南水北调规划的东线总长1,300公里以上的大运河被注入新的活力。这条大运河全部完工后,不仅可以保住以往两千数百年的命脉,同时,还将集水运和供水两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设施之一。

由于时代的变迁,经过多次改道,大运河的位置已经有所变化,而且对于大运河是何时完成的,也无法明确。同时,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河段不再使用,也有一些河段利用了自然河流,所以,关于总长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自古以来,新建、修复、管理的长江主流和支流的船运、利水设施、滞洪区的数目膨胀起来,即使是专家也很难描述其全貌。但是,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原本就庞大的基础上人口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难题。整个流域降雨量增加所引起的自然流量增加、由于社会开发所引起的湖沼、水田等滞洪域的减少、流出率增加等的联锁效应,特别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流量的增加,造成洪水泛滥。

由于各种文献和资料对长江的最大流量的统计数字不一,不能提供准确数字。但可以说,近年来长江流量的增加是不容置疑的。有报导说,入海口处年流量的最大数值已经超过1兆吨以上。

中国的统治者已经更换过几代,但是对长江的水运、包括长江支流的水利设施、许许多多的大小运河等的修建从未间断,由地方政权和一般老百姓进行着维护管理,持续至今。

像南阳灌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及都江堰(秦代)这两个2,000年以前修建、其后经过维修、改造直至今日还在持续使用的水利设施真是奇迹。而且这两个水利设施不仅集防洪、灌溉、船运等多种目的于一身,同时机构也非常复杂,从其完善的管理这一角度推测,这些水利设施不是在这里首次建造的,在其之前已经有很长时间建造这种水利设施的历史,是在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建造的。

但是,不能否定,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这些,影响了对这些设施的维护管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三十年代),委员会由有关部门和长江沿岸的各省派人组成。正如委员会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这个委员会主要是以完善以船运航路为主要目的而设置,而不是以一般所关心的防洪、抗旱为目的的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其后进行了多次改组,它与黄河水利委员会不同,没有形成为管理整个流域的高度集权组织,这可能与三峡水库建设工程委员会与长江委员会脱钩,归国务院直属有关。

2.3. 黄河概况

虽然黄河在流域面积和流量上远不及长江,可是黄河在控制难度上却远远超过长江,与其说洪水不断泛滥,不如以「流经途径尚未一定」来表达则更为确切一些。近年来,其泛滥流域已经达到南北1,000多公里,以至于很难说清哪一条为黄河的主流,1947年河道修复后的半个世纪以上都处于安定状况,这是值得欣慰的。

黄河一旦狂虐起来,黄河流域就会有数十万人口成为牺牲品,这已司空见惯。可这个地区比较干燥,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比较容易生存的地区,由蓝田原人、殷墟、仰韶文化的存在判断,在春秋战国时期等开始,在古代,中国历史的中心就在黄河流域。在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夏朝以后的4,100多年的期间里,有2,400年中国的首都都定在黄河流域,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重要地位。

据记载,公元前246年的秦代,曾经在渭河流域修建了总长150公里的水渠,这条水渠灌溉了40,000公顷的土地,对碱性土壤进行了改良。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因这个地区干燥这一特点而困扰。可是,与世界的干燥地区的气候特点相似,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从公元前18世纪开始的3,700年的历史记录中,1070年发生过大旱灾;清朝的大约200年期间里,基本每年都会在某些地方发生大规模的旱灾。同时,在2,540年期间里,有540年发生了洪水或决堤等灾害,决堤次数达到1,590次。

这些记载中可以说明的是,太行山脉以东(城市有北京、石家庄、郑州、淮南等)的平原,从北到南为从天津至南京区间除山东省山岳区以外的地区,即大部分、整个华北平原为可能被黄河洪水波及地区,换言之,则可以说是泛滥平原。事实上,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黄河冲积下来的黄土形成的平原。黄河这条狂河,从1947年开始沉静下来的理由之一,则是1947年以后加强了黄河河道的修复工程,同时,在上游的黄河主流和支流修建了大坝,调整水流量,兴修水利,以利农业用水,人为地减少了整体的流量。同时,与长江流域相反,自然降雨量也有所减少。但是,这种社会与自然现象变化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问题,一是黄河的特点,即河水中黄土(年流出量为16亿吨)在下游沉积,特别是在郑州以东的河底大量沉积,河床每年约长高10厘米;二是虽然没有了洪水,而当地却出现了慢性缺水的现象。如果靠黄河水将河床上沉积的黄土自然冲下,每年则需要200亿吨的水量。

目前的状况是∶如果下雨,则会发生洪水;如果不下雨,则造成干旱或者慢性干旱,造成过多地依赖于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化的进展,地下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已经关闭了一些排污企业,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对缺水问题采取充分措施。

1990年之后,黄河下游几百公里流域处几乎每年都发生100~200天的河床干枯现象,即所谓「黄河断流」现象,因此,将黄河作为水源的一般市民、农业、工业等都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受损失的金额没有确切的数字,多的时候估计可达几千亿日元。尤其是在山东省济南市以东出现了半沙漠化现象。为此,不得不转向节水型的农业种植方式,以及关闭一部分企业。

因此,确定黄河总流量比较困难,以往每年流量为700~800亿立方米,郑州市附近的计划洪水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最近每年流入黄海的流量则为200亿立方米以下,这还是在修建了天桥水库、三门峡水库等,调整了上游流量的效果。另外,为了防洪,在这些水库的下游济南市附近,现在还把保留了一个流量调整能力为10,000立方米/秒、滞洪量20亿立方米、面积2,300平方公里的滞洪区。这表明,即使在现在,黄河还是一条难以控制大河。

图2.1 历代黄河变迁略图

2.4.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区域的概要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东线的供水地区为: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六省市。这六省市的总面积为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77%,1995年统计的总人口为3.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6%,耕地面积为3亿7,943万亩(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6.6%。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的33.2%,工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5.9%,农业总产值为全国的30.9%。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左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而位于这六个省市中心的华北平原,目前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华北平原的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地理位置好,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在历史上属于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因此,从古代开始就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区。华北平原有首都北京、天津以及众多有名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的生产基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为了今后继续发挥这个地区的综合优势,带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缺水问题则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华北平原的缺水状况日趋严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旱以后,由于过度地采用地下水,引起地盘下沉,使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除了加强这个地区的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以外,从本地区以外引水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近年来,随着各条江河的上游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用水量不断增加、地区以外的水流入量逐渐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问题,会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线的主要供水地区为中国的西北地区,涉及到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区)。这六个省(自治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3%,占全国总人口的10.2%,占工业总产值的5.3%,尤其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藏量占全国的68.9%。此外,还有钙、希土金属、镍、白金等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有着扩大开发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可能性。与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相关,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西线工程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2.5.从长江引水

长江水量丰富且稳定。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主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约9,600亿立方米,在中国各大江河中是最大的一条江。长江流域的总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水资源占34%、人口占35%、耕地面积占24%、农业、工业生产占37%。长江流域的经济有着很大的潜在优势,水资源条件不会制约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

据1980年调查,河道外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用水量为1,353亿立方米,相当于年总流量的14%,其中大部分返流,从入海口水量来看,实际的用水量仅为500亿立方米多。根据1990年修订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计划要点报告」来预测,即使长江的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量达到2,200亿立方米时,其实际用水量也不到1,000亿立方米。同时,长江的年流量不仅在中国是最大的,而且也是流量最稳定的一条河流,相对北方的各条河流,年流量分布均衡。

另外,从长江调水在地理条件上也具有优势。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经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上游距西北的干旱地区较近,中下游邻近着最缺水的华北平原,对长江跨流域向北方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来说,从地理条件上来看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从中国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一观点考虑,为了支援北方的干旱和缺水地区的发展,是可以从长江流域给北方输送一部分水资源的,这也是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注解:我国水资源占世界的百分之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0-12
水储存量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数值
所以我就2004年的各种水储存量来说明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4万平方公里开采区统计结果,2000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上年末减少24亿立方米。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26.5%,储存量增加8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29.4%,储存量减少91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米以内)面积占44.1%,储存量减少1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中,仅有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48亿、22亿和7亿立方米,而河北、黑龙江和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6亿、22亿和14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69个,漏斗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2000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4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7个。在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5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三、供用水量

2000年全国总供水量55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3%,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3%,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41亿立方米。

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7.7亿和16.0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5%,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5.2%,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占5.3%;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5%,其中,工业用水占20.7%,农田灌溉用水占63.0%,林牧渔用水占5.8%。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9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2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85亿立方米。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5%,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黑龙江、江苏4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参考资料:百度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0-17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4万平方公里开采区统计结果,2000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上年末减少24亿立方米。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26.5%,储存量增加8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29.4%,储存量减少91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米以内)面积占44.1%,储存量减少15亿立方米。各省级行政区中,仅有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48亿、22亿和7亿立方米,而河北、黑龙江和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6亿、22亿和14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69个,漏斗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2000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4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7个。在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5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三、供用水量

2000年全国总供水量55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3%,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3%,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41亿立方米。

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7.7亿和16.0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5%,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5.2%,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占5.3%;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5%,其中,工业用水占20.7%,农田灌溉用水占63.0%,林牧渔用水占5.8%。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9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2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85亿立方米。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5%,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黑龙江、江苏4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参考资料:百度

第3个回答  2005-10-17
2004年,我国大江大河除长江、淮河的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水势比较平稳,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较大洪水。2004年全国旱情偏轻,农作物受旱面积比2003年减少约1.1亿亩,但华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力协作,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控制了灾情的扩展蔓延,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粮食丰收。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水利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节约用水和水利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推进新时期的治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常年值减少13.4%。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2004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7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94亿立方米,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为97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2921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矿化度小于或等于2克/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43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7.8%。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42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704亿立方米。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379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区总补给量的81%,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8.0%和4.5%。地下水资源量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量仅1003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 200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不重复量之和)为2413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2.9%。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458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0%),比常年值减少12.7%;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1954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0%),比常年值减少13.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2.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5.5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4年全国共统计大型水库462座、中型水库2771座,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219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5亿立方米。北方六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减少31亿立方米,除辽河区和海河区比年初分别增加13亿和8亿立方米外,其他区均比年初减少;南方四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56亿立方米,除珠江区比年初减少24亿立方米外,其他区均比年初增加。在各省级行政区中,蓄水增加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138亿立方米,其中增幅较大的浙江和湖南分别增加了37亿和29亿立方米;蓄水减少的有14个省(自治区),共减少蓄水量113亿立方米,其中减幅较大的河南减少了24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4年对北方71万平方公里(缺新疆)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68亿立方米。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的有12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黑龙江、安徽、河北、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19亿、15亿、14亿和10亿立方米;储存量增加的有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山东和辽宁增加较多,分别增加8亿和6亿立方米。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除辽河区增加2亿立方米外,其余五个水资源一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松花江区、海河区和淮河区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8亿、18亿和16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27个。
三、供用耗排水量
供水量 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5548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5%,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3%。北方六区供水量245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3%;南方四区供水量309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7%。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在450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0%,引水工程占37.7%,提水工程占26.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4%。在108亿立方米调水量中,海河区引黄河水42亿立方米,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60亿立方米,长江区从钱塘江和淮河共引水5亿立方米。
另外,全国有8个省(直辖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计234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别为105亿和64亿立方米。
用水量 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按生活(单指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0%,生产用水占90.5%,生态用水占1.5%。与2003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22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增加15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52亿立方米(其中火电用水增加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0亿立方米,生态用水略有增加。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145、1595、1808亿立方米,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8.7%、28.7%、32.6%。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200~400亿立方米的有7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100~2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量少于100亿立方米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河北7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4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0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7.0%,工业耗水占9.3%,生活耗水占12.1%,生态耗水占1.6%。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4%,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4%,工业为23%,城镇生活为30%。
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93亿吨,其中工业污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
四、用水指标
2004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7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399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2升(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68升, 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50立方米。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436、371、487立方米,即中部小,东、西部大;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21、392、645立方米,西部是东部的2.9倍;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分别为415、379、581 立方米,西部大于东、中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35、240、241立方米,呈东部小,中、西部大态势。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江苏、黑龙江、上海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532、1259、1022立方米;小于300 立方米的有山西、陕西、河南、天津、重庆、北京、山东、四川、贵州、河北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8立方米。从万元GDP用水量看,大于1000 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等3个自治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小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山西、辽宁等7个省(直辖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74和78立方米。

五、地表水体水质
根据2004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
河流水质 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3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6.3%,Ⅱ类水河长占27.2%,Ⅲ类水河长占25.9%,Ⅳ类水河长占12.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8%。全年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59.4%,比2003年减少了3个百分点。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西北诸河、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5个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7%~63%;黄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5个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46%~31%。与2003年相比,黄河区、辽河区、西南诸河区、淮河区和海河区水质有所改善,西北诸河区、松花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和长江区水质略有下降。
省界水体水质 对全国229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39.3%,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34.5%。总体来看,省界水体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松花江区、珠江区和长江区(未含太湖流域),辽河区、太湖流域、淮河区和海河区的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总磷等。
湖泊水质 在评价的50个湖泊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有18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13个,水污染严重的19个。对49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7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32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是:太湖16.5%的面积为Ⅲ类水,75.3%的面积为Ⅳ类水,8.2%的面积为劣Ⅴ类水;中营养水平的面积占23%,富营养占77%。滇池水质以Ⅴ类为主,占评价面积的69%,劣于Ⅴ类水质占评价面积的31%,全湖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的东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厂湖区水质为Ⅳ类,中庙湖区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湖水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评价的322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6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2.3%;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5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7.7%,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4座。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对238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三分之二的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三分之一的水库处于富营养状态。
第4个回答  2005-10-12
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