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龙和中国龙看上去根本不是一个物种,为什么都叫龙(drag

如题所述

很多人认为“龙”与“dragon”的翻译联系始于近代,然而实际上,“龙”被翻译为“dragon”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在07年前后,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说法,试图为“中国龙”的翻译正名,其依据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的研究,他将“龙”与《约翰启示录》中的“dragon”形象相比较,从而认为“龙”应翻译为“dragon”。然而,这一说法经考证并不准确。

事实是,在18世纪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易经》时,“龙”就被首次翻译为“dragon”的拉丁文“draco”。这一过程发生于蒙古帝国时期,由于蒙古西征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东方文化大规模传入西方,教皇也派遣了传教士进入东方。在这个过程中,“龙”作为中国经典形象的一部分进入了西方视野,并被翻译为“draco”。这一时期,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已将“龙”称作“dragon”。

因此,将“龙”翻译为“dragon”并非马礼逊首创,而是继承了前人的翻译方式。在元代,西方龙的形象与中国的龙形象有所区别,但两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龙”和“dragon”被视为同一类生物是合理的。同时,在东西方,“龙”都代表着类似蛇蜥的、巨大的、多数会飞的生物,而不仅仅是中国的象征。

让我们详细探讨中国的龙形象。在中国,龙不仅有翅膀,例如应龙便是具有翅膀的龙。然而,自唐末以来,作为皇权象征的龙的翅膀逐渐消失,而应龙形象更为普遍。明清时期,长条状的龙形象逐渐固定下来。

东亚对类似龙的生物的崇拜并不少见,例如“龙王”是南亚娜迦崇拜与中国本土龙崇拜的结合产物。越南、爪哇、日本、高棉乃至中国的巴蛇,都被西方算作“dragon”。这些例子表明,中西龙之间存在联系与交流。

在西方,drakōn形象在希腊神话中与中国的龙相似,但其形象并不总是正面。希腊神话中,某些龙与巨人敌对,或作为守卫和拉车的龙,形象相对正面。在罗马时期,draco形象并未与邪恶相联系。中世纪的纹章中,龙被视为对抗邪恶势力的象征。

流行文化对西方龙形象的塑造,如《霍比特人》和《冰与火之歌》中龙的形象,加深了人们对西方龙的刻板印象。然而,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龙并不总是正面形象,而是与邪恶或作为传说主角的对手相对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龙的崇拜与形象各有不同,如葡萄牙的圣乔治战胜的龙Coco受到崇拜,而塞尔维亚的龙则守护公主。

非洲和美洲也有自己的龙形象,如印加龙和埃及龙。总之,对蛇形生物的崇拜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并且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影响。将“dragon”作为这类生物的统称是合理的,龙被翻译为“dragon”并非近代产物。

中国龙与西方龙形象的分化主要归因于流行文化的影响。在流行文化中,传说中的各类龙形象消退,仅剩下西方式的有翅龙和中国式的无翅长条龙两种。这种分化导致了人们对于两者之间共性的误解。然而,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不匮乏,Wikipedia明确将“dragon”分为“Chinese/Japanese/European dragon”等类别,表明西方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龙有基本的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