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两百多年,享国史真的只有张廷玉一位汉臣配享太庙吗?

如题所述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的家庙,其中供奉着皇家的列祖列宗。而配享太庙,是因为臣子有大功于社稷而在死后将其神牌供奉于太庙的偏殿内,接受后世君主的祭拜。

配享太庙是封建时代对于朝臣的最大肯定,也是最大殊荣。有清一代,享国二百六十八年,受此殊荣的只有二十六人。一类是爱新觉罗家的皇族,被供奉在太庙的东配殿;一类是勋贵重臣,被供奉在太庙的西配殿。其中,满族二十三人,蒙古族两人,汉族一人,而这唯一的汉人,就是张廷玉。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张廷玉,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是如何历经康雍乾三朝后,才获得配享太庙的无上尊荣。

一、出身世家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享年八十三岁。其父是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和礼部尚书,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

张英在康熙六年时高中进士入仕,之后逐渐获得康熙的青睐,一路平步青云,成了皇帝身边的侍读学士。由于经常近距离接触康熙,他越来越摸清了康熙的秉性。

于是,张廷玉自小就得到了父亲张英的针对性培养和教育,迅速得以成长,典型的“近水楼台先得月”。青年时期,张廷玉不仅才识增长,而且初通了为官之道。

1700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高中进士。很多人都以为,正得势的张英会眷恋相位,借机着力提拔和扶持一下自己初出茅庐的儿子张廷玉,所谓“扶上马送一程”就是这个意思。

1701年,谁也没曾想到,就在儿子成为进士的第二年,张英就以年老衰病为由乞休。其实,当年他也不过只有六十三岁而已,很多人都对此纷纷惋惜。

文史不假个人窃以为,张英此时辞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因为,当时康熙的诸多皇子已经渐渐成势,虽然尚未上演“九子夺嫡”,但结党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身处内阁的张英,如不尽早抽身,必然会被牵涉其中,过早进行政治的站队。如果此时见好就收,不仅可以避免参与诸皇子的争储,而且可以为自己留下不贪图权力的美名,也为儿子今后大展宏图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减少仕途的荆棘坎坷。

二、康熙时期

张英离开后,为张廷玉留下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就是李光地,因为他当时正在担任吏部尚书,而且是康熙皇帝的第一红人。

在李光地的一手提携下,张廷玉很快进入翰林院任职,有机会同康熙皇帝进行更多的接触。于是,他从此也成为了众多皇子和党派的拉拢对象和目标。

不过,张廷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遵照父亲张英的教诲,那就是坚决不涉及党争,只忠于当朝皇帝一人。

因而,在“九子夺嫡”期间,张廷玉只唯康熙马首是瞻。在康熙最终表态抉择之前,自己坚决不选边站队,对于任何的皇子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远近之分,严格恪守臣子本分。

除此之外,张廷玉还是一名勤勉的官员,自从入值南书房后,他就日复一日不曾松懈。

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张廷玉被康熙帝不断委以重任,从翰林院检讨逐步成为了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后改任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兼任翰林院学士,一直到康熙过世。

三、雍正时期

1722年,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的康熙帝玄烨在畅春园驾崩,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承帝位,也就是后世的雍正皇帝。

由于雍正的皇位得来实属不易,是经过了长期的政治斗争和储位争夺才在众皇子中实现了突围。因而,雍正在勤勉执政的同时,也对于朝臣缺少了一分宽容,增加了一分严苛,属于极难伺候的一位老板。

在康熙当政时,朝臣们经常使用的推托之词,比如“微臣愚笨”、“不敢妄议”、“陛下英明”、“全凭圣裁”之类的话,在雍正这里统统不好使。甚至于,这些托辞和花腔,还会遭至雍正的反感和厌恶。

雍正帝认为,大清需要的不仅仅是忠臣,而且还得是能臣。这种能臣,既要对朝政事务拥有自己的见解,又不能比自己这位皇帝高明太多。总之,这个尺度极难把握。

果然,已经在康熙朝摸爬滚打了二十年的张廷玉,就因为没有及时地、完全地摸透新帝的脾性而栽了跟头。

由于九子夺嫡太多惨烈,以至于雍正即位后依然心有余悸,对于参与夺位的众多弟兄们高度戒备。尤其是,雍正对于曾经掌控兵权的十四弟允禵极不放心。

但是,允禵又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因此,对于如何处理允禵,雍正表现得非常为难,非常棘手,希望有人能为他出谋划策。

雍正曾在私下委婉的征求过张廷玉的建议,但他装作苦思冥想而又诚惶诚恐的样子,连连表示自己不敢介入皇家的内部事务,引得雍正极为不悦。

经过此事后,张廷玉逐渐摸透了雍正的脾性,开始由幕后更多的走到了台前。他积极协助雍正处理朝政,在整顿吏治、改土归流、用兵西北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真正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近臣。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雍正设立了军机处。而作为他身边最信任的“秘书长”,张廷玉在担任内阁大学士的同时,还兼任了军机大臣。

雍正在历史上的勤勉是众所周知的,自然,他身边的朝臣也必然是超级无敌的加班狂魔,张廷玉自然也不例外。他以年近花甲之年,却投入到了巨量的朝政事务当中。基本上,每天天不亮就上班,天不黑不下班,有时甚至还要通宵处理军政事务。据《清史稿》记载:

层夕内值,宣召不时,昼日三接,习以为常。

张廷玉的付出,自然得到了雍正帝的认可。他不仅被加授太子太保衔,还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署理都察院事务,担任户部尚书和四朝国史总裁官。后来,又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兼任吏部尚书。

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雍正在临终前任命张廷玉和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人同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遗诏中,雍正明确准许张廷玉日后配享太庙。

四、乾隆时期

雍正过世后,遗命由皇四子弘历继承大位,是为乾隆皇帝。张廷玉作为雍正钦定的顾命大臣,出任了总理事务大臣,也就是类似于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过,由于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张廷玉名为首辅,实则却是与鄂尔泰共同负责内阁的事务。

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而且互相看不上对方,甚至一度引发了满汉之间的党争。

此时,满人入关已经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江山已经彻底稳固,再也不用担心汉人的反扑,所以乾隆在满汉相争中明显偏袒满人。而晚年的张廷玉性子又变得非常急躁,自恃为三朝老臣,逐渐引起了乾隆的不满。

眼见于此,年迈的张廷玉开始了自己的漫漫辞职之路。本来嘛,这也是人之常情,我都伺候了你们爱新觉罗家爷孙三代了,而且现今你也厌烦我,的确已经到了该辞职离开的时候。

不过,向来谨小慎微的张廷玉,担心一下子撂挑子辞职,会引起乾隆更大的不满。于是,他决心慢慢来,先辞去了内阁总理事务大臣的职务,计划逐步抽身而退。

乾隆十三年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张廷玉递交了辞职信,申请退休致仕。结果,乾隆却下旨挽留,表示国家离不开你。而且,先帝雍正准许你配享太庙,享受如此高的荣誉,要不再干两年吧。

要是放在之前,张廷玉一定不敢再继续吱声。可现在不同了,七十六岁的张老头也彻底放飞了自我,竟上疏反驳乾隆:历朝历代都有官员七十退休的先例,而且这些退休官员也有很多配享太庙的。关于我退休的申请,要不您再考虑考虑?

乾隆已经很不高兴了,但碍于三朝老臣的面子,他还是强压怒火做出御批:您老现在虽然七十多岁,但身体还硬朗,等到八十岁再退休岂不是更好?或者说,学学三国的诸葛亮,人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被后世传为佳话。

张廷玉再次上疏争辩:诸葛亮身逢乱世,而我处于史上绝无仅有的乾隆盛世,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我身体状况早已大不如前,您就行行好,让我退休吧。

据《清史稿》记载:

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曰:“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廷玉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上曰:“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廷玉又言:“亮受任军旅,臣幸得优游太平,未可同日而语。”

眼见乾隆态度坚决,张廷玉为了能够享受到“配享太庙”的荣光,只得每天拄着拐杖,含泪进宫当值。不过,他属于是出工不出力的状态,越来越被乾隆斥责为昏聩无能。而张廷玉也是整日提心吊胆,患得患失,再无功绩可言。

终于!乾隆下旨了,让张廷玉卷铺盖回家。不过,不是光荣退休,而是被单位开除,而且还不准其死后配享太庙。

可怜的张廷玉,被乾隆开除后吓得兢兢战战,担惊受怕地过完了自己的余生,带着“不能配享太庙”的遗憾而撒手人寰。

然而,命运又跟张廷玉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乾隆念在他辅助三朝的赫赫功绩,终于还是遵从了父亲雍正的遗诏,准许张廷玉配享太庙,接受后世帝王的祭拜。

五、结语

张廷玉生前,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配享太庙。可惜,乾隆帝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他失望,甚至还明确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所以说,张廷玉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死后,乾隆才决定遵从父亲的遗诏,准许张廷玉配享太庙。死者已然带着遗憾离开,生者却还得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个人认为,是否返还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已经不仅仅事关张家人,而是事关到所有的汉人。

自满人入关以来,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天下,尚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汉人可以配享太庙。雍正帝以遗诏的形式,明确准许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成为天下所有汉臣的象征。

如果乾隆真的削去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不仅违逆了父亲雍正,更会让天下的汉人都大失所望。故而,乾隆尽管内心对于张廷玉甚为不满,但还是最终同意其配享太庙,因为这事关满清政权的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