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里哪些故事化作了成语

如题所述

1.千金买笑
  出自第二回《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这是一则颇具讽刺和警示意义的成语。周幽王昏庸无道,日事淫乐,不理朝政。为使褒妃一笑,不只是不惜千金,更是不惜君臣之信和社稷安危,妄点烽火,最终导致失信诸侯,国破身亡。故事情节:褒姒虽位居中宫,有专席之宠,然从未开颜一笑。周幽王欲取其欢,招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觞,而褒姒全无悦色。幽王问曰:“爱卿恶闻音乐,所好何事?”褒妃曰:“妾无好也。曾记昔日手裂彩缯,其声爽然可听。”幽王曰:“既喜闻裂缯之声,何不早言?”即命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宫娥有力者裂之,以悦褒妃。可怪,仍不见褒姒笑容。幽王问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幽王曰:“朕必欲卿一开笑口。”遂出令:“不拘宫内宫外,有能够致褒妃一笑者,赏赐千金。”虢石父献计曰:“昔年先王恐西戎入寇,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又擂起大鼓,催攒前来。今天下太平,烽火皆息。吾王若要王后启齿,可同王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空忙一场,王后必笑无疑矣!”幽王曰:“此计甚善!”乃同褒后并驾骊山。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时司徒郑伯友为前导,闻命大惊,急趋至骊宫谏曰:“烟墩者,先王所设以备缓急也。今无故举烽,是戏诸侯也。异日倘有不虞,即便举烽,诸侯必不信也,将以何物征兵以救急也!”幽王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遂不听郑伯之言,大举烽火,复擂起大鼓。鼓声如雷,火光烛天。畿内诸侯,疑镐京有变,一个个即时领兵点将,连夜赶赴骊山。但闻楼阁管籥之声,不见变乱。不知何由,转来转去,莫衷一是。幽王使人谢曰:“幸无外寇,不劳跋涉。”各诸侯面面相觑,垂头丧气,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而立,见诸侯忙来转去,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功也!”遂赏之以千金。不料这“千金买笑”却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
2.先发制人
  出自第三回《犬戎主大闹镐京 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是一计兵法,对立双方,其中一方抢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占据有利形势,取得主动地位,进而制服对手。区区申国,竟能联兵致天子于死地,既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故事情节:周幽王贬去太子宜臼,废了姜后,立褒姒为王后,国丈申侯闻之,上书切谏。幽王拍案大怒,曰:“此贼安敢乱言?”虢石父乘机奏曰:“申侯闻后与太子俱废,久怀怨望,意在谋叛。今宜发兵讨罪,以绝后患。”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爵位,命虢石父为将,举兵伐申。申侯闻报大惊,曰:“申国小兵微,安能抵挡王师?”大夫吕章进曰:“天子无道,废嫡立庶,忠良去位,万民皆怨,此孤立之势也。语云:‘先发制人’。今西戎兵力方强,与申国接壤,主公速致书戎主,借兵向镐,以解救王后,必要天子传位于故太子,此伊周之业也。机不可失,主公当速为之,” 申侯听吕章之言,备下金缯一车,并许以“破镐之日,库府金帛,任凭搬取”。于是,戎主起兵一万五千,与申侯合兵,刀枪塞路,旌旗蔽空,浩浩荡荡,杀奔镐京,一举攻破王城。周幽王败逃骊山,再举烽火,京畿诸侯竟无一处出兵相援。周幽王被杀,原太子宜臼继位,申侯得以免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