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的龙纹的用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意识。关于龙的传说,有文字记载的也有千年历史,几乎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即长角、尖耳、兽足,之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不断加减、演变,略有差异。龙纹的演绎也饱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底蕴,亦不乏帝王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时代特征分明,总体而言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龙纹,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像,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同一时期在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现数十种“龙”字,这些文字均以表现扭动的虫形身躯为特征。秦汉以来,龙的形态基本定形,头、角、四爪及尾均具备鲜明的特征,身躯由短而粗变为修长而柔细)。秦汉将龙、凤、麟、龟合称为“四灵兽”,用作象征四方方位。南北朝以后,龙的形象更加复杂、丰富,头部增大、双角耸立、项部和颏部鬣须加长,身躯扭曲,富于变化。唐宋时期,龙的造型趋于完善,并开始走向程式化。封建统治者将龙定为至尊至贵的代表。明清时期是龙纹最后定型阶段,龙的外形增强威猛、华贵和狞厉的特性。其基本形象以“三停九似”为标准: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是为“三停”(弯曲),从总体上规定了龙的布局;“九似”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从局部规定了龙的具体形象,从而具备了完整的结构。

第2个回答  2018-01-10

爬行龙纹,多作龙的侧面形象,前有龙头,张口向下,吻部较长,上唇向上卷曲,下唇向下或上卷至口里。盛行于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双体龙纹,即以一个龙头的正面形象为中心,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卷龙纹,龙的躯体作蜷曲状,其中一种是龙头的正面形象居中,躯体盘绕其外,形成一圆形,多饰于盘的中心,见于商末周初。还有一种是龙的侧面形象盘卷成圆形,多见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簋、壶等器盖的圆形捉手内。双头龙纹,是一条龙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多作斜角线构图,一个龙头在上,一个龙头在下,常见于西周及春秋早期。交龙纹,即两条以上的龙体相互交缠盘绕,构图较为复杂,旧称蟠螭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