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不会精打细算?

如题所述

想到这个问题是有感于表弟买iphone的事情:表弟高一,家里工薪阶层,父母的工资合起来得两个月才够买一台iphone,而他已经有两部手机(一部山寨机,一部才买没多久的HTC),但依然不满足,到处跟亲戚们发出要约,要求给他钱买iphone,时不时还拿这个事来跟父母拌两句嘴。
我对他的做法很难理解,反观自己及几位好朋友,家境有差的如我,有中产的,也有家财万贯的,学生时代也都没有如此浪费攀比的行为,我即使现在月收入足以买一部iphone,手机也是用到旧了才换,家境富裕的几位好友也是,需要花钱的时候毫不含糊,但是不会去浪费。所以我想这个现象应该是跟家庭教育有比较大的关系,而跟家境的富裕水平关系不大,请各位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图片01
1、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子女的老师。我爸妈……从吃不饱的年月过来的,什么习惯我想也不必细说,虽不及白鹿原里面地主舔碗那么娴熟……总之父母懂得合理支配收入,那么孩子也能学到。过日子是否精打细算和收入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的。精打细算是一项本事,能够让人更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如果能从小就接触到这项本领,对人生无疑是有益的。父母自己首先要清楚这个东西的重要性,然后才能够让子女也懂得这个道理,父母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图片02
学会自立,父母提供有限的资源,让子女试着管理这些资源,包括时间和零花钱。每个月只有10元钱,上初中了涨到20元。连每天放学买根冰棍的钱都不够,逼得我自己算计好每天和钱有关的一切活动。如果今天早晨起晚了,不是骑车子而是坐公交上学,那么今天的汽水就没了……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可以玩,我看了电视就没法打球,打球就没法看电视,逼得我居然放弃了晚上6点的动画片。但还是想特别想看,回家发疯一样地赶完作业,打开电视,哎妈呀,看到片尾了。这怎么办?干脆把课间利用上,争取放学之前写完一半作业,晚上就能看一集动画片了。不写作业直接看电视行不行?呵呵,你知道周立波说他老娘怎么抽他的吧……掩面啊…
图片03
多接触社会,多参加劳动,懂得挣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周末和“红领巾志愿者”啥的一起去捡空瓶子,卖了当班费(尽管这笔钱后来都用来赔偿被我们砸坏的玻璃了)。上初中的时候,校规非常严格,不佩戴校徽被查住了就要扣班级评比的分,甚至不戴校徽都不让进校门的。校徽丢了就要求教务处买,5块钱一个。你妹啊,这是我一个月零用钱的四分之一。最坑爹的是,曲别针做的特别细,不知不觉就掉了。到后来我就在学校里和附近的马路边捡校徽,虽然是二手的,一个卖3块,还真就有人买。去年我抱着一箱空饮料瓶到小区门口卖破烂,兜里揣着我的诺基亚1600,和回收站捡废品的大爷撞机了。好忧桑……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夸奖表扬小孩,尽量不要与幼儿的外在穿着是否漂亮相联系,因为幼儿可能会将得到夸奖与所穿的新衣服联系起来,获得攀比的最初动因。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游戏中谁最积极,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等良好行为特征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图片
别小的时候,我妈啥都不给我买,我记得有一套迪士尼的百科全书(当时四百多好像)我要了三年都没要到。
但突然有一天,从那以后我发现我要东西比以前容易好多。但那阵子我记得特别清楚,经常夜里都能听见我妈那屋接到电话,挂了之后穿衣服就要开车回单位。后来我知道可能我妈挣得比以前多了不少,但老看她这么折腾不忍心,尤其是老人总临出门前嘱咐:开车慢点儿。听得心酸。
让孩子明白,挣点儿钱不容易,谁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图片
作为一个曾经“贵族学校”里的中学生,经历了从mp3到mp4再到掌机再到耳机手机,以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各路个人用品全方位攀比的人,我认为我有一定发言权。
真正能从攀比心态转化为购买行为的,一定是人本身的自卑加上对产品价值的认可。
中学时候我们班各种高帅富成为了攀比的一集团军,那像我等穷学生自然就成了另一个集团军。为了对抗他们,我们最终还是想出了办法解决了如上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不必分开来看,可以一并解决。
关键就在于:给孩子树立起个性
孩子之所以会羡慕高帅富们的个人用品,第一是因为本身的自卑,树立起个性,就代表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就有底气认为自己东西好。其次,个性可以让孩子对个人物品的使用价值重新看待。
举个例子:
在当时班级高帅富们在讨论AJ的各种款各种科技的时候,我们一双回力,一双双星就直接穿出来,通过洒脱的校服搭配,个性的体现直接就秒杀了这些撞衫撞鞋几率高的离谱的高帅富们,他们找不出看不起我们的理由,甚至不少人被我们的影响了。
个性是需要自信来支持的,适当的鼓励 赞赏是必须的。
总之,个性是对抗攀比心理的最有效武器。
现在的社会,有攀比的风气,很多电视剧综艺节目里,也很多攀比。所以对家长教育孩子,有很多挑战。
1. 首先家长自己得不攀比,不爱虚荣。家长说一套做一套,孩子其实很聪明,会发现你到底怎么想的。
2. 家长可以挑选一些片子,文章,和孩子一起看。
比如,日本NHK有一套纪录片,仕事的流仪,采访了一些各行各业的人。比如心脏外科手术医生,西点师傅,同声传译专家,清洁卫生的,让孩子看到各行各业是怎么样的,工作的价值。
一起读一些传记,比如史怀哲的书,Mother Teresa, 经历过地震失去双腿重新开始生活的廖智,天生没有四肢曾经担心自己一生不可能结婚但现在有妻有子的Nick。这些人对生活有很多感悟,他们不是在那里讲鸡汤,而是自己真正经历,真正体验了。
3. 除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坏的,我们也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上。
父母爱孩子,不是说父母就该把孩子要的任何东西给孩子。
我读书时,因为是花父母给的钱,都比较节约。
后来自己有了奖学金,就比较少花父母的钱。(这也是因为机会好)
工作之后,不需要父母的钱,给父母买了iPad, 带父母去旅行。
父母工作挣钱,不容易,这样孩子也要懂得珍惜。如果父母的钱来得太容易,不劳而获,孩子估计也就花得大手大脚。父母有时需要让孩子知道一些自己工作的内容,工作中困难的地方,让孩子明白,挣钱不是那么容易的。
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学做饭,打扫卫生。这些技能,以后孩子自己出去读书,很有用。我妈在我放寒假暑假时,专门教过我怎么和面,怎么做面条,包饺子。这样,我不仅学习了技能,也会懂得做饭的不容易。
孩子要学习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