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如题所述

因为看透官场险恶和人世的混浊且深受隐逸思想影响。

1、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岁的陶弘景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远离尘世,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后移居积金东涧,潜心炼丹修道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茅山宗。并遍历诸多名山,访求仙药,自号“华阳隐居”,成为著名的道教人物。

2、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3、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扩展资料:

1、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2、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3、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由于看透官场险恶和人世的混浊,又深受隐逸思想影响,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岁的陶弘景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远离尘世,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后移居积金东涧,潜心炼丹修道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茅山宗。并遍历诸多名山,访求仙药,自号“华阳隐居”,成为著名的道教人物。

后来,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陶弘景与萧衍有旧谊,于是派弟子前去协助。萧衍代齐建梁(502年),为梁武帝。他很感激陶弘景的有力支持,对陶弘景深为信任、非常敬重,期望陶弘景出山辅政。但梁武帝屡请而陶弘景不出山,多次赠官也不受。一次,梁武帝亲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欲请陶弘景出山,梁武帝在诏书上问陶弘景:“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陶弘景接到诏书后,写一首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就是著名的《诏问山
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一诗。
梁武帝见陶弘景坚决不肯出山为官,只好作罢。但梁武帝与隐居山中的陶弘景平时常有书信往来,朝廷大事梁武帝常前往隐居的山中咨询陶弘景。当时陶弘景虽然只是个隐居道士,却是一个对朝政有相当影响的人,因此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26
 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492年,陶景弘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第3个回答  2019-01-18

陶弘景虽然隐居茅山修道,但时刻关注朝廷政局变化。梁武帝萧衍与陶弘景有旧,敬重其学识,因此朝中每有大事不决,则派专人去茅山咨询陶弘景的意见,所以当时的人送给陶弘景山中宰相的雅称。

第4个回答  2012-11-26
因为他虽然隐居山中,但是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