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根廷

帮我找关于阿根廷的文化艺术方面的东西,比如 文学,音乐,影视,文字,服装,食物还有国技。!

在线等.速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2
饮食
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85%以上的居民来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所以它的饮食文化也搀杂了欧陆西餐的成分,肉食方面主要以牛、鸡、驴为主,甚少吃猪,而炭烧烤肉是当地的特色。

这里的招牌炭烤王中王牛扒,不需要腌制,只是洒上点盐,直接用炭火烤至七八成熟,外表烤得略有点焦,肉香味飘散开来,吃起来外酥内嫩,里面还保留着肉汁。阿根廷人对烤肉的吃法是,吃一口烤肉,再吃一口蔬菜,所以在每一份烤肉上来的时候,也会配上些新鲜的蔬菜沙拉,这样吃起来不至于肥腻。炭烤牛肋条也是肉质甘香,配上用洋葱、青红椒切细的香料,不肥不腻,香嫩可口。

马黛茶也是阿根廷的特色,据说这种茶是被阿根廷誉为“国宝”、“国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因为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以清除胆固醇、降低血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等等,所以阿根廷人认为“马黛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他们每人每天都在喝,从小孩到老人,从都市到乡村,甚至有“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茶”这样的说法。

原来马黛茶的喝法还有一定的讲究,不是像喝一般的茶或咖啡,是要先用特制的吸管、勺子、过滤器三合为一的工具,放进冲了水的茶里先吹一口气,然后再慢慢的吸,可以轻轻拌一下,但不可经常搅拌。喝起来有点像苦丁茶的味道,如果觉得苦,可以加点砂糖。吃烤肉喝马黛茶可以消暑降火,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鬼佬凉茶”。

文化
华丽高雅、热烈奔放的“探戈”舞源于阿根廷,被阿根廷人视为国粹。阿足球以其自由洒脱的风格而风靡世界,多次获世界杯冠亚军。阿根廷的烤牛肉也是声名远扬。
教育:教育水平较高,实行义务初等教育。2000年文教经费为33.1亿美元。文盲率(10岁以上人口)为3.8%。6岁——14岁儿童入学率为99%。15岁——17岁入学率达80%。阿共有81所高等学府,其中公立大学36所,私立42所。著名大学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普拉塔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
新闻出版:全国发行各类报纸2062种,杂志96种,还有250种外文出版物。首都及各省重要报纸35家。主要报纸有《民族报》,1870年创刊;《号角报》,1945年创刊;《纪事报》,1963年创刊;《新闻报》,1869年创刊。重要周刊有《市场》、《索莫斯》、《人物》等。美洲通讯社属总统府新闻国务秘书处领导。阿根廷新闻社和报联社均为私人通讯社。调幅电台101家,调频电台约1500家。开放式电视台46家,超高频电视台115家,微波电视台61家,有线和闭路电视台866家。

阿根廷文学

1,在拉丁美洲,阿根廷的文学比较发达,它受古代印
第安文学和宗主国文学的影响较少,而受欧洲文学的影
响较多。
殖民地时期,阿根廷产生了它最早的散文诗《阿根
廷》(1602),作者是马丁·德尔·巴尔科·森特内拉
(1535?~ 1605),对印第安人的社会风习作了细致的描
写。1612年,鲁伊·迪亚斯·德·古斯曼(1554~1629)
写成《阿根廷》一书,记述早年开发拉普拉塔河事件,有
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18世纪出现了具有西班牙古典
主义倾向的诗人曼努埃尔·何塞·德·拉瓦尔登(1754
~约1810),其代表作是《雄伟的巴拉那颂歌》和剧本
《西里波》。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场革
命运动为阿根廷民族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出
现了一群年轻的诗人和优秀诗歌,主要属于古典主义,主
题多为讴歌新获得解放的祖国。维森特·洛佩斯·伊·
普拉内斯(1785~1856)的《爱国进行曲》(1813)后来成
为阿根廷国歌;胡安·克鲁斯·巴雷拉(1794~1839)的
《玛伊普》和《伊图萨因戈战役》等诗激荡着强烈的爱
国热情。
独立革命胜利后不久,阿根廷发生了内战,封建军
阀罗萨斯打败对手,对全国实行独裁统治。阿根廷人民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独裁斗争。这一斗争推动了文学的
发展,其主要倾向属于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埃切维里
亚、萨米恩托和马莫尔等人。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1805~1851)是阿根廷第
一个浪漫主义作家,著有长诗和诗集《埃尔维拉,又名
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2)、《慰安集》(1834)、《诗
韵集》(1838);政论《社会主义原理》(1838);政
治讽刺小说《屠场》(1838)。多明戈·福斯蒂诺·萨
米恩托(1811~1888)的代表作《法昆多,又名文明与
野蛮》(1845)对罗萨斯政权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显示
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文学才能。何塞·马莫尔(1817
~1871)是诗人和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阿玛利亚》
(1851)表现了罗萨斯独裁统治下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的
严酷斗争。
19世纪下半叶,阿根廷出现了三部具有现实主义倾
向的加乌乔诗歌,以大草原为背景,以加乌乔为主角,表
现克里奥约(即土生白人)的乡村生活,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其中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1807~1875)的
《桑托斯·维加》,汇集了许多有关加乌乔的传说和故
事,以浓郁的诗情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景
色;埃斯塔尼斯拉奥·德尔·坎波(1834~1880)的《浮
士德》写得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何塞·埃尔南德斯
(1834~1886)的《马丁·菲耶罗》及其续篇《马丁·菲
耶罗的归来》,歌颂了争取自由、反对阶级压迫的斗争,
反映了19世纪末阿根廷社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乡村的破
败和加乌乔的不幸命运。
罗萨斯独裁政权崩溃之后,阿根廷文学涌现了最后
几位浪漫主义诗人和一群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
的作家,其中有诗人奥莱加里奥·安德拉德 (1839 ~
1882),以浓重的抒情笔调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加乌乔
典型人物的拉斐尔·奥夫利加多(1851~1920);诗集
《风中之叶》和《远方的回声》的作者卡洛斯·吉多·
伊·斯帕诺(1827~1918);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佩德罗
·博尼法西奥·帕拉西奥斯(1854~1917)。
在散文方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卢西奥·维
克托里奥·曼西利亚(1831~1913),著有《朗克尔印第
安民族纪游》(1870);米格尔·卡内(1851~1905),著有
《青年时代》(1884);爱德华多·维尔德(1844~1913),
著有《失去的时间》(1878)和《顺水》(1914)。
在小说方面,卢西奥·维森特·洛佩斯 (1848~
1894)的《大村庄》(1884),欧亨尼奥·坎巴塞雷斯(1843
~1888)的《没有目的》(1885),何塞·马里亚·米罗
(1867~1896)的《交易所》(1891),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作品。
在戏剧方面,爱德华多·古铁雷斯(1851~1889)的

2 阿根廷文学--大家了解一下
剧本《胡安·莫雷拉》演出成功,从而使加乌乔戏剧得
以流行。保尔·格罗萨克斯(1848~1929)、马丁·加西
亚·梅罗(1862~1905)、何塞·曼努埃尔·埃斯特拉达
(1842~1894)和佩德罗·戈耶纳(1843~1892)则是这个
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史家与文学评论家。
20世纪初,阿根廷文学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1893
年,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鲁文·达里奥来
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阿根廷许多诗人发生了影响。其
中最重要的诗人是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1874~1938),
他的诗集《伤感的月历》(1909)和《百年颂》(1910),
以它的新奇的形式、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比喻,对阿根
廷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其次有埃瓦里斯托·卡
里埃戈(1883~1912)、巴尔多梅罗·费尔南德斯·莫雷
诺(1886~1950)、阿方西娜·斯托尔尼(1892~1938)、
阿尔图罗·卡普德维拉(1889~ )等人。卡普德维拉
的诗集《梅尔波梅内》(1912)和《世界的节日》(1921)
以风格别致、意境优美而著称。
这个时期的小说和戏剧继续遵循现实主义的道路发
展。罗伯托·何塞·派罗(1867~1928)的《劳乌乔的婚
姻》(1906)和《胡安·莫雷拉孙子的奇遇》(1910),贝
尼托·林奇(1885~1951)的《佛罗里达的鹰》(1916)和
《挖骨头的英国人》(1924),曼努埃尔·加尔维斯(1882
~1962)的社会小说《师范学校女教师》(1914) 和《纳
查·雷古莱斯》(1918),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的《加
乌乔战争》(1905)和《古怪的力量》(1906),恩里克·
罗德里格斯·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罗的荣
耀》(1908)和《索戈伊比》(1926),都是这个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带有强烈
民族特点的倾向,主张以新的风格表现民族的题材,因
而使这个时期的诗歌和小说脱离现代主义的陈规而转向
欧洲最流行的文学流派。在这一倾向影响下,里卡多·
吉拉尔德斯(1886~1927)创作了他的长篇小说《堂塞贡
多·松勃拉》(1926),出色地描写了潘帕斯草原和加乌
乔生活,塑造了加乌乔的典型形象。极端派诗歌的创始
者之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 )的诗集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和短篇小说集《虚构
集》(1944),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奥利维里奥·希龙
多(1891~1967)、里卡多·莫里纳里(1898~ )、弗
朗西斯科·路易斯·贝尔南德斯(1900~ )、莱奥波
尔多·马雷查尔(1900~1970)、卡洛斯·马斯特罗纳迪
(1901~ )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诗人。这个时期的戏
剧主要着重心理分析,代表作家是萨穆埃尔·埃切尔鲍
姆(1894~1967)、阿尔曼多·迪斯塞波洛(1887~ )、
佩德罗·皮科(1882~1947)和弗朗西斯科·德·菲利皮
斯·诺伏亚(1889~19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
格、流派,产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埃内
斯托·萨瓦托(1911~ )和他的小说《隧道》(1948)、
《关于英雄与坟墓》(1962),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
~ )和他的小说《踢石戏》(1963)等。

阿根廷音乐

南美洲是世界音乐的宝库,但阿根廷的音乐却一直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原因很简单:阿根廷是南美惟一一个白人占多数的国家,其音乐传统更多地偏向欧洲,缺乏南美特点。

说到阿根廷音乐不能不提探戈,这是公认的阿根廷国乐,但在我看来其前途很令人担忧。探戈的起源很有趣,它原是博卡码头移民工人们发明的一种两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这样的舞蹈一般发生在妓院,男人们在等自己的姑娘时一边活动筋骨,一边练习舞步。不用说,原始的探戈音乐充满了“下流”的歌词和腔调,为阿根廷上流社会所不齿。后来这种音乐流传到了欧洲,在那里被净化后受到欧洲音乐家的欢迎。再后来,这种“被欧洲接受”的探戈传回阿根廷,阿根廷的上流社会对它的态度立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探戈变成了阿根廷的国粹,阿根廷的象征。

探戈的第一个明星是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是他第一个把探戈引入流行音乐的领域,他对探戈的贡献相当于猫王之于摇滚乐。可惜1935年他45岁时死于飞机失事,死时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上仍然到处都是他的画像,和马拉多纳以及格瓦拉的画像并排挂在一起。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阿斯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他第一次把探戈引入交响乐大厅,把探戈变成了“严肃”音乐。

探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似乎到处都是,但实际上却难觅踪迹。不错,博卡小区可以看见探戈表演,要价不菲的探戈俱乐部也随处可见,可那都是用来招徕外国游客的,一旦离开博卡,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旅游小区,探戈就不见了。现在的阿根廷年轻人仍然爱跳舞,可探戈复杂的舞步把他们吓住了,于是他们转身进了迪厅,并在那里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据说近来探戈在阿根廷有复兴的趋势,但这种复兴仍然仅限于音乐学院的学生,以及思想左倾的知识分子,要想让探戈重新回到阿根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恐怕不那么容易。

除了探戈,阿根廷其实也有自己的民间音乐,这类音乐大都是来自北部山区印第安人聚居地的跳舞音乐,曲调活泼,内容浅显。不过有一次我去唱片店里挑选这类唱片,却遭到店里一个年轻售货员的嘲笑,她很坦白地告诉我:这类音乐都是老头老太们听的,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早已没人听了。

现在的阿根廷年轻人听的是来自欧洲的电子舞曲,同时他们也都喜欢摇滚乐,摇滚乐在阿根廷的发展史也是一段相当有意思的故事。60年代中期摇滚乐传入阿根廷之后,受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压制,只能存活于地下。可1982年的马岛战争却让阿根廷政府对待摇滚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摇滚乐被看做是团结青年的有力武器,宣传爱国主义的最佳法宝。一时间阿根廷涌现出不少高唱爱国歌曲的摇滚乐队,鼓动老百姓和英国血战到底。但如果刨根问底的话,这些乐队其实都是从翻唱“披头士”起家的。可后来,就像这场充满政治目的战争一样,阿根廷青年的爱国热情很快就烟消云散,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摇滚乐歌曲不久就又充斥了整个阿根廷流行音乐市场,英美大牌摇滚乐手的演出也重新开始受到阿根廷人的拥戴。1998年英国“滚石”乐队来河床体育场开演唱会,竟然连续5个晚上全部爆满,创下了摇滚史上的新记录。

不过,有不少阿根廷音乐家不甘心只听别人的摇滚乐,他们热衷于组织乐队,用西班牙语演唱自己创作的摇滚歌曲。据统计,从60年代中期到现在,阿根廷一共有超过700支摇滚乐队出过至少一张唱片!阿根廷唱片店里专门有一栏叫做国产摇滚乐(Rock Nacional),其阵容和进口摇滚乐(Rock Internacional)不相上下。这次我买了几张有代表性的阿根廷国产摇滚乐唱片,听下来就一个感觉:除了歌词是西班牙语以外,其它方面和英美摇滚乐没有任何区别。

这次阿根廷之行我还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重型摇滚乐和另类摇滚乐在阿根廷很有市场,大街上经常会见到穿着鼻环的纹身青年招摇过市,专卖硬摇滚服饰的商店也非常之多。我去的时候正值一支英国老牌重金属乐队“铁娘子”(Iron Maiden)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出,大街上到处是他们的演出海报,我遇到过很多人一脸兴奋地和我聊这支乐队。可如果他们来美国演出的话,只能去一些小俱乐部。另外,大概是南美传统的缘故,阿根廷吸大麻的摇滚青年特别多,据说阿根廷地下乐队的演唱会上总会有3面旗帜出现:阿根廷国旗、格瓦拉头像旗和大麻叶旗,阿根廷另类青年们把这3面旗帜统称为“神圣的三位一体”(Holy Trinity),不过阿根廷政府和格瓦拉本人(如果活着)大概是不会同意的。

阿根廷的摇滚乐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缺乏演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很多饭馆都有歌手唱歌助兴,但全部都是卡拉OK。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期间曾经花了一整天时间打听哪里有摇滚演出,我去了无数唱片店(包括Tower Records),居然没有一家有当地演出的信息或者广告。相比之下,美国任何一个中等城市的任何一天,我都会很容易地找到美国特色的现场演出。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一家据说是当地最IN的酒吧,发现一个男歌手在自弹自唱,唱的多半是欧美摇滚歌曲。台下气氛倒是很热烈,几乎变成了卡拉OK。他还唱了几首西班牙语歌曲,却应者寥寥。

可就在我开始对阿根廷音乐失望之极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让我深受感动的音乐家。他叫Ariel Cohelo,个头很矮,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看模样是印度或者阿拉伯人的后裔。我见到他时他正在大街上弹琴,弹的都是根据探戈和民间音乐改编的吉它独奏曲。他弹的是电箱琴,用一个蓄电池做电源。我虽然不会弹琴,可也懂一点,他的水平完全可以在科隆歌剧院开独奏音乐会。一问才知,他是阿根廷一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从6岁就开始弹吉它,在这件乐器上花费了18年的心血。他几乎每天都在大街上弹2个小时的琴,原因是喜欢。见到他我立刻想到了杨一,可两者不同的是,那天他周围一直有很多人在旁听,打开的琴箱里有不少零钱,还有2个人当场花15比索卖了一盘他的自制CD。可我见到杨一的时候他的面前只有一个傻子观众。

那一刻我改变了对阿根廷音乐的看法。比起民间音乐在中国的境遇来,阿根廷音乐算是好的了。
回答者:woainizhi123 - 千总 五级 4-12 18:54
文化
华丽高雅、热烈奔放的“探戈”舞源于阿根廷,被阿根廷人视为国粹。阿足球以其自由洒脱的风格而风靡世界,多次获世界杯冠亚军。阿根廷的烤牛肉也是声名远扬。
教育:教育水平较高,实行义务初等教育。2000年文教经费为33.1亿美元。文盲率(10岁以上人口)为3.8%。6岁——14岁儿童入学率为99%。15岁——17岁入学率达80%。阿共有81所高等学府,其中公立大学36所,私立42所。著名大学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普拉塔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
新闻出版:全国发行各类报纸2062种,杂志96种,还有250种外文出版物。首都及各省重要报纸35家。主要报纸有《民族报》,1870年创刊;《号角报》,1945年创刊;《纪事报》,1963年创刊;《新闻报》,1869年创刊。重要周刊有《市场》、《索莫斯》、《人物》等。美洲通讯社属总统府新闻国务秘书处领导。阿根廷新闻社和报联社均为私人通讯社。调幅电台101家,调频电台约1500家。开放式电视台46家,超高频电视台115家,微波电视台61家,有线和闭路电视台866家。
饮食
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85%以上的居民来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所以它的饮食文化也搀杂了欧陆西餐的成分,肉食方面主要以牛、鸡、驴为主,甚少吃猪,而炭烧烤肉是当地的特色。

这里的招牌炭烤王中王牛扒,不需要腌制,只是洒上点盐,直接用炭火烤至七八成熟,外表烤得略有点焦,肉香味飘散开来,吃起来外酥内嫩,里面还保留着肉汁。阿根廷人对烤肉的吃法是,吃一口烤肉,再吃一口蔬菜,所以在每一份烤肉上来的时候,也会配上些新鲜的蔬菜沙拉,这样吃起来不至于肥腻。炭烤牛肋条也是肉质甘香,配上用洋葱、青红椒切细的香料,不肥不腻,香嫩可口。

马黛茶也是阿根廷的特色,据说这种茶是被阿根廷誉为“国宝”、“国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因为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以清除胆固醇、降低血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等等,所以阿根廷人认为“马黛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他们每人每天都在喝,从小孩到老人,从都市到乡村,甚至有“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茶”这样的说法。

原来马黛茶的喝法还有一定的讲究,不是像喝一般的茶或咖啡,是要先用特制的吸管、勺子、过滤器三合为一的工具,放进冲了水的茶里先吹一口气,然后再慢慢的吸,可以轻轻拌一下,但不可经常搅拌。喝起来有点像苦丁茶的味道,如果觉得苦,可以加点砂糖。吃烤肉喝马黛茶可以消暑降火,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鬼佬凉茶”。
体育
阿根廷国家足球队是最成功的国家足球队之一,潘帕斯雄鹰们曾夺得2届世界杯,奥运金牌。
阿根廷曾经进入过4次世界杯决赛:包括1930年2-4败于乌拉圭,1978年以3-1击败荷兰首次夺得世界杯,1986年3-2击败西德再登颁奖台,但4年后再遇西德以0-1卫冕失败。
另外阿根廷是夺得最多美洲杯冠军的球队,共14次夺冠,2004年击败巴拉圭赢得奥运金牌,而1928年及1996年得到银牌。
其他锦标包括6次夺得世青杯冠军(1977年、1979年、1995年、1997年、2001年、2005年及2007年),1992年夺得联合会杯。
现任国家队主教练:巴西莱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08-04-12
饮食
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85%以上的居民来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所以它的饮食文化也搀杂了欧陆西餐的成分,肉食方面主要以牛、鸡、驴为主,甚少吃猪,而炭烧烤肉是当地的特色。

这里的招牌炭烤王中王牛扒,不需要腌制,只是洒上点盐,直接用炭火烤至七八成熟,外表烤得略有点焦,肉香味飘散开来,吃起来外酥内嫩,里面还保留着肉汁。阿根廷人对烤肉的吃法是,吃一口烤肉,再吃一口蔬菜,所以在每一份烤肉上来的时候,也会配上些新鲜的蔬菜沙拉,这样吃起来不至于肥腻。炭烤牛肋条也是肉质甘香,配上用洋葱、青红椒切细的香料,不肥不腻,香嫩可口。

马黛茶也是阿根廷的特色,据说这种茶是被阿根廷誉为“国宝”、“国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因为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以清除胆固醇、降低血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等等,所以阿根廷人认为“马黛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他们每人每天都在喝,从小孩到老人,从都市到乡村,甚至有“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茶”这样的说法。

原来马黛茶的喝法还有一定的讲究,不是像喝一般的茶或咖啡,是要先用特制的吸管、勺子、过滤器三合为一的工具,放进冲了水的茶里先吹一口气,然后再慢慢的吸,可以轻轻拌一下,但不可经常搅拌。喝起来有点像苦丁茶的味道,如果觉得苦,可以加点砂糖。吃烤肉喝马黛茶可以消暑降火,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鬼佬凉茶”。

文化
华丽高雅、热烈奔放的“探戈”舞源于阿根廷,被阿根廷人视为国粹。阿足球以其自由洒脱的风格而风靡世界,多次获世界杯冠亚军。阿根廷的烤牛肉也是声名远扬。
教育:教育水平较高,实行义务初等教育。2000年文教经费为33.1亿美元。文盲率(10岁以上人口)为3.8%。6岁——14岁儿童入学率为99%。15岁——17岁入学率达80%。阿共有81所高等学府,其中公立大学36所,私立42所。著名大学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普拉塔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
新闻出版:全国发行各类报纸2062种,杂志96种,还有250种外文出版物。首都及各省重要报纸35家。主要报纸有《民族报》,1870年创刊;《号角报》,1945年创刊;《纪事报》,1963年创刊;《新闻报》,1869年创刊。重要周刊有《市场》、《索莫斯》、《人物》等。美洲通讯社属总统府新闻国务秘书处领导。阿根廷新闻社和报联社均为私人通讯社。调幅电台101家,调频电台约1500家。开放式电视台46家,超高频电视台115家,微波电视台61家,有线和闭路电视台866家。

阿根廷文学

1,在拉丁美洲,阿根廷的文学比较发达,它受古代印
第安文学和宗主国文学的影响较少,而受欧洲文学的影
响较多。
殖民地时期,阿根廷产生了它最早的散文诗《阿根
廷》(1602),作者是马丁·德尔·巴尔科·森特内拉
(1535?~ 1605),对印第安人的社会风习作了细致的描
写。1612年,鲁伊·迪亚斯·德·古斯曼(1554~1629)
写成《阿根廷》一书,记述早年开发拉普拉塔河事件,有
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18世纪出现了具有西班牙古典
主义倾向的诗人曼努埃尔·何塞·德·拉瓦尔登(1754
~约1810),其代表作是《雄伟的巴拉那颂歌》和剧本
《西里波》。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取得了胜利。这场革
命运动为阿根廷民族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出
现了一群年轻的诗人和优秀诗歌,主要属于古典主义,主
题多为讴歌新获得解放的祖国。维森特·洛佩斯·伊·
普拉内斯(1785~1856)的《爱国进行曲》(1813)后来成
为阿根廷国歌;胡安·克鲁斯·巴雷拉(1794~1839)的
《玛伊普》和《伊图萨因戈战役》等诗激荡着强烈的爱
国热情。
独立革命胜利后不久,阿根廷发生了内战,封建军
阀罗萨斯打败对手,对全国实行独裁统治。阿根廷人民
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独裁斗争。这一斗争推动了文学的
发展,其主要倾向属于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埃切维里
亚、萨米恩托和马莫尔等人。
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1805~1851)是阿根廷第
一个浪漫主义作家,著有长诗和诗集《埃尔维拉,又名
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2)、《慰安集》(1834)、《诗
韵集》(1838);政论《社会主义原理》(1838);政
治讽刺小说《屠场》(1838)。多明戈·福斯蒂诺·萨
米恩托(1811~1888)的代表作《法昆多,又名文明与
野蛮》(1845)对罗萨斯政权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显示
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文学才能。何塞·马莫尔(1817
~1871)是诗人和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阿玛利亚》
(1851)表现了罗萨斯独裁统治下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的
严酷斗争。
19世纪下半叶,阿根廷出现了三部具有现实主义倾
向的加乌乔诗歌,以大草原为背景,以加乌乔为主角,表
现克里奥约(即土生白人)的乡村生活,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其中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1807~1875)的
《桑托斯·维加》,汇集了许多有关加乌乔的传说和故
事,以浓郁的诗情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景
色;埃斯塔尼斯拉奥·德尔·坎波(1834~1880)的《浮
士德》写得生动有趣,富于想象力;何塞·埃尔南德斯
(1834~1886)的《马丁·菲耶罗》及其续篇《马丁·菲
耶罗的归来》,歌颂了争取自由、反对阶级压迫的斗争,
反映了19世纪末阿根廷社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乡村的破
败和加乌乔的不幸命运。
罗萨斯独裁政权崩溃之后,阿根廷文学涌现了最后
几位浪漫主义诗人和一群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
的作家,其中有诗人奥莱加里奥·安德拉德 (1839 ~
1882),以浓重的抒情笔调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加乌乔
典型人物的拉斐尔·奥夫利加多(1851~1920);诗集
《风中之叶》和《远方的回声》的作者卡洛斯·吉多·
伊·斯帕诺(1827~1918);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佩德罗
·博尼法西奥·帕拉西奥斯(1854~1917)。
在散文方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卢西奥·维
克托里奥·曼西利亚(1831~1913),著有《朗克尔印第
安民族纪游》(1870);米格尔·卡内(1851~1905),著有
《青年时代》(1884);爱德华多·维尔德(1844~1913),
著有《失去的时间》(1878)和《顺水》(1914)。
在小说方面,卢西奥·维森特·洛佩斯 (1848~
1894)的《大村庄》(1884),欧亨尼奥·坎巴塞雷斯(1843
~1888)的《没有目的》(1885),何塞·马里亚·米罗
(1867~1896)的《交易所》(1891),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作品。
在戏剧方面,爱德华多·古铁雷斯(1851~1889)的

2 阿根廷文学--大家了解一下
剧本《胡安·莫雷拉》演出成功,从而使加乌乔戏剧得
以流行。保尔·格罗萨克斯(1848~1929)、马丁·加西
亚·梅罗(1862~1905)、何塞·曼努埃尔·埃斯特拉达
(1842~1894)和佩德罗·戈耶纳(1843~1892)则是这个
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学史家与文学评论家。
20世纪初,阿根廷文学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1893
年,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鲁文·达里奥来
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阿根廷许多诗人发生了影响。其
中最重要的诗人是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1874~1938),
他的诗集《伤感的月历》(1909)和《百年颂》(1910),
以它的新奇的形式、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比喻,对阿根
廷文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其次有埃瓦里斯托·卡
里埃戈(1883~1912)、巴尔多梅罗·费尔南德斯·莫雷
诺(1886~1950)、阿方西娜·斯托尔尼(1892~1938)、
阿尔图罗·卡普德维拉(1889~ )等人。卡普德维拉
的诗集《梅尔波梅内》(1912)和《世界的节日》(1921)
以风格别致、意境优美而著称。
这个时期的小说和戏剧继续遵循现实主义的道路发
展。罗伯托·何塞·派罗(1867~1928)的《劳乌乔的婚
姻》(1906)和《胡安·莫雷拉孙子的奇遇》(1910),贝
尼托·林奇(1885~1951)的《佛罗里达的鹰》(1916)和
《挖骨头的英国人》(1924),曼努埃尔·加尔维斯(1882
~1962)的社会小说《师范学校女教师》(1914) 和《纳
查·雷古莱斯》(1918),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的《加
乌乔战争》(1905)和《古怪的力量》(1906),恩里克·
罗德里格斯·拉雷塔(1875~1961)的《堂拉米罗的荣
耀》(1908)和《索戈伊比》(1926),都是这个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带有强烈
民族特点的倾向,主张以新的风格表现民族的题材,因
而使这个时期的诗歌和小说脱离现代主义的陈规而转向
欧洲最流行的文学流派。在这一倾向影响下,里卡多·
吉拉尔德斯(1886~1927)创作了他的长篇小说《堂塞贡
多·松勃拉》(1926),出色地描写了潘帕斯草原和加乌
乔生活,塑造了加乌乔的典型形象。极端派诗歌的创始
者之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 )的诗集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1923)和短篇小说集《虚构
集》(1944),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奥利维里奥·希龙
多(1891~1967)、里卡多·莫里纳里(1898~ )、弗
朗西斯科·路易斯·贝尔南德斯(1900~ )、莱奥波
尔多·马雷查尔(1900~1970)、卡洛斯·马斯特罗纳迪
(1901~ )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诗人。这个时期的戏
剧主要着重心理分析,代表作家是萨穆埃尔·埃切尔鲍
姆(1894~1967)、阿尔曼多·迪斯塞波洛(1887~ )、
佩德罗·皮科(1882~1947)和弗朗西斯科·德·菲利皮
斯·诺伏亚(1889~193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根廷文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风
格、流派,产生了一批值得提及的作家和作品,例如埃内
斯托·萨瓦托(1911~ )和他的小说《隧道》(1948)、
《关于英雄与坟墓》(1962),胡利奥·科塔萨尔(1914
~ )和他的小说《踢石戏》(1963)等。

阿根廷音乐

南美洲是世界音乐的宝库,但阿根廷的音乐却一直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原因很简单:阿根廷是南美惟一一个白人占多数的国家,其音乐传统更多地偏向欧洲,缺乏南美特点。

说到阿根廷音乐不能不提探戈,这是公认的阿根廷国乐,但在我看来其前途很令人担忧。探戈的起源很有趣,它原是博卡码头移民工人们发明的一种两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这样的舞蹈一般发生在妓院,男人们在等自己的姑娘时一边活动筋骨,一边练习舞步。不用说,原始的探戈音乐充满了“下流”的歌词和腔调,为阿根廷上流社会所不齿。后来这种音乐流传到了欧洲,在那里被净化后受到欧洲音乐家的欢迎。再后来,这种“被欧洲接受”的探戈传回阿根廷,阿根廷的上流社会对它的态度立刻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探戈变成了阿根廷的国粹,阿根廷的象征。

探戈的第一个明星是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是他第一个把探戈引入流行音乐的领域,他对探戈的贡献相当于猫王之于摇滚乐。可惜1935年他45岁时死于飞机失事,死时他的事业正如日中天。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大街上仍然到处都是他的画像,和马拉多纳以及格瓦拉的画像并排挂在一起。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阿斯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他第一次把探戈引入交响乐大厅,把探戈变成了“严肃”音乐。

探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似乎到处都是,但实际上却难觅踪迹。不错,博卡小区可以看见探戈表演,要价不菲的探戈俱乐部也随处可见,可那都是用来招徕外国游客的,一旦离开博卡,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旅游小区,探戈就不见了。现在的阿根廷年轻人仍然爱跳舞,可探戈复杂的舞步把他们吓住了,于是他们转身进了迪厅,并在那里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据说近来探戈在阿根廷有复兴的趋势,但这种复兴仍然仅限于音乐学院的学生,以及思想左倾的知识分子,要想让探戈重新回到阿根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恐怕不那么容易。

除了探戈,阿根廷其实也有自己的民间音乐,这类音乐大都是来自北部山区印第安人聚居地的跳舞音乐,曲调活泼,内容浅显。不过有一次我去唱片店里挑选这类唱片,却遭到店里一个年轻售货员的嘲笑,她很坦白地告诉我:这类音乐都是老头老太们听的,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早已没人听了。

现在的阿根廷年轻人听的是来自欧洲的电子舞曲,同时他们也都喜欢摇滚乐,摇滚乐在阿根廷的发展史也是一段相当有意思的故事。60年代中期摇滚乐传入阿根廷之后,受到了阿根廷政府的压制,只能存活于地下。可1982年的马岛战争却让阿根廷政府对待摇滚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摇滚乐被看做是团结青年的有力武器,宣传爱国主义的最佳法宝。一时间阿根廷涌现出不少高唱爱国歌曲的摇滚乐队,鼓动老百姓和英国血战到底。但如果刨根问底的话,这些乐队其实都是从翻唱“披头士”起家的。可后来,就像这场充满政治目的战争一样,阿根廷青年的爱国热情很快就烟消云散,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摇滚乐歌曲不久就又充斥了整个阿根廷流行音乐市场,英美大牌摇滚乐手的演出也重新开始受到阿根廷人的拥戴。1998年英国“滚石”乐队来河床体育场开演唱会,竟然连续5个晚上全部爆满,创下了摇滚史上的新记录。

不过,有不少阿根廷音乐家不甘心只听别人的摇滚乐,他们热衷于组织乐队,用西班牙语演唱自己创作的摇滚歌曲。据统计,从60年代中期到现在,阿根廷一共有超过700支摇滚乐队出过至少一张唱片!阿根廷唱片店里专门有一栏叫做国产摇滚乐(Rock Nacional),其阵容和进口摇滚乐(Rock Internacional)不相上下。这次我买了几张有代表性的阿根廷国产摇滚乐唱片,听下来就一个感觉:除了歌词是西班牙语以外,其它方面和英美摇滚乐没有任何区别。

这次阿根廷之行我还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重型摇滚乐和另类摇滚乐在阿根廷很有市场,大街上经常会见到穿着鼻环的纹身青年招摇过市,专卖硬摇滚服饰的商店也非常之多。我去的时候正值一支英国老牌重金属乐队“铁娘子”(Iron Maiden)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演出,大街上到处是他们的演出海报,我遇到过很多人一脸兴奋地和我聊这支乐队。可如果他们来美国演出的话,只能去一些小俱乐部。另外,大概是南美传统的缘故,阿根廷吸大麻的摇滚青年特别多,据说阿根廷地下乐队的演唱会上总会有3面旗帜出现:阿根廷国旗、格瓦拉头像旗和大麻叶旗,阿根廷另类青年们把这3面旗帜统称为“神圣的三位一体”(Holy Trinity),不过阿根廷政府和格瓦拉本人(如果活着)大概是不会同意的。

阿根廷的摇滚乐也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缺乏演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很多饭馆都有歌手唱歌助兴,但全部都是卡拉OK。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期间曾经花了一整天时间打听哪里有摇滚演出,我去了无数唱片店(包括Tower Records),居然没有一家有当地演出的信息或者广告。相比之下,美国任何一个中等城市的任何一天,我都会很容易地找到美国特色的现场演出。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一家据说是当地最IN的酒吧,发现一个男歌手在自弹自唱,唱的多半是欧美摇滚歌曲。台下气氛倒是很热烈,几乎变成了卡拉OK。他还唱了几首西班牙语歌曲,却应者寥寥。

可就在我开始对阿根廷音乐失望之极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让我深受感动的音乐家。他叫Ariel Cohelo,个头很矮,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看模样是印度或者阿拉伯人的后裔。我见到他时他正在大街上弹琴,弹的都是根据探戈和民间音乐改编的吉它独奏曲。他弹的是电箱琴,用一个蓄电池做电源。我虽然不会弹琴,可也懂一点,他的水平完全可以在科隆歌剧院开独奏音乐会。一问才知,他是阿根廷一所音乐学院的学生,从6岁就开始弹吉它,在这件乐器上花费了18年的心血。他几乎每天都在大街上弹2个小时的琴,原因是喜欢。见到他我立刻想到了杨一,可两者不同的是,那天他周围一直有很多人在旁听,打开的琴箱里有不少零钱,还有2个人当场花15比索卖了一盘他的自制CD。可我见到杨一的时候他的面前只有一个傻子观众。

那一刻我改变了对阿根廷音乐的看法。比起民间音乐在中国的境遇来,阿根廷音乐算是好的了。
第3个回答  2008-04-12
文化
华丽高雅、热烈奔放的“探戈”舞源于阿根廷,被阿根廷人视为国粹。阿足球以其自由洒脱的风格而风靡世界,多次获世界杯冠亚军。阿根廷的烤牛肉也是声名远扬。
教育:教育水平较高,实行义务初等教育。2000年文教经费为33.1亿美元。文盲率(10岁以上人口)为3.8%。6岁——14岁儿童入学率为99%。15岁——17岁入学率达80%。阿共有81所高等学府,其中公立大学36所,私立42所。著名大学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普拉塔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
新闻出版:全国发行各类报纸2062种,杂志96种,还有250种外文出版物。首都及各省重要报纸35家。主要报纸有《民族报》,1870年创刊;《号角报》,1945年创刊;《纪事报》,1963年创刊;《新闻报》,1869年创刊。重要周刊有《市场》、《索莫斯》、《人物》等。美洲通讯社属总统府新闻国务秘书处领导。阿根廷新闻社和报联社均为私人通讯社。调幅电台101家,调频电台约1500家。开放式电视台46家,超高频电视台115家,微波电视台61家,有线和闭路电视台866家。

文化交流

阿根廷是拉美国家中较早同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国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阿间规模较大、有影响的艺术团组互访交流有30 多起。其中1953 年12 月在阿根廷举行的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画展,1956 年10 月中国大型艺术团访阿和1962 年9 月阿根廷民间艺术团访华等,影响都比较大。

1972 年两国建交后,双方文化交往更加频繁。1980 年6月7 日签署了两国政府间文化交流换文,1984 年8 月9 日签署了两国文化协定,从政府层面上保证和推动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阿根廷文化中传奇粗犷的高乔传统、优美浪漫的探戈艺术、精湛高超的足球水平以及鲜嫩可口的阿根廷烤肉等,都为中国人所喜爱。而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国东方文化,也受到阿根廷人民的青睐和赞美。文化交流已成为中阿人民世代友好的桥梁和纽带。

民间友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阿根廷两国交往主要表现在民间方面。民间友好往来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带动了两国间经贸和政治关系的发展。

1972 年中阿两国建交后,民间往来更加频繁,内容更加充实,范围更加广泛,涉及两国工会、妇女、青年、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为中阿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阿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稳步、顺利发展。北京市同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上海市与罗萨里奥市、河北省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吉林省与恩特雷里奥斯省分别签署了友好省、市关系协议。

体育
阿根廷国家足球队是最成功的国家足球队之一,潘帕斯雄鹰们曾夺得2届世界杯,奥运金牌。
阿根廷曾经进入过4次世界杯决赛:包括1930年2-4败于乌拉圭,1978年以3-1击败荷兰首次夺得世界杯,1986年3-2击败西德再登颁奖台,但4年后再遇西德以0-1卫冕失败。
另外阿根廷是夺得最多美洲杯冠军的球队,共14次夺冠,2004年击败巴拉圭赢得奥运金牌,而1928年及1996年得到银牌。
其他锦标包括6次夺得世青杯冠军(1977年、1979年、1995年、1997年、2001年、2005年及2007年),1992年夺得联合会杯。
现任国家队主教练:巴西莱

饮食
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85%以上的居民来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所以它的饮食文化也搀杂了欧陆西餐的成分,肉食方面主要以牛、鸡、驴为主,甚少吃猪,而炭烧烤肉是当地的特色。

这里的招牌炭烤王中王牛扒,不需要腌制,只是洒上点盐,直接用炭火烤至七八成熟,外表烤得略有点焦,肉香味飘散开来,吃起来外酥内嫩,里面还保留着肉汁。阿根廷人对烤肉的吃法是,吃一口烤肉,再吃一口蔬菜,所以在每一份烤肉上来的时候,也会配上些新鲜的蔬菜沙拉,这样吃起来不至于肥腻。炭烤牛肋条也是肉质甘香,配上用洋葱、青红椒切细的香料,不肥不腻,香嫩可口。

马黛茶也是阿根廷的特色,据说这种茶是被阿根廷誉为“国宝”、“国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因为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以清除胆固醇、降低血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等等,所以阿根廷人认为“马黛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他们每人每天都在喝,从小孩到老人,从都市到乡村,甚至有“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茶”这样的说法。

原来马黛茶的喝法还有一定的讲究,不是像喝一般的茶或咖啡,是要先用特制的吸管、勺子、过滤器三合为一的工具,放进冲了水的茶里先吹一口气,然后再慢慢的吸,可以轻轻拌一下,但不可经常搅拌。喝起来有点像苦丁茶的味道,如果觉得苦,可以加点砂糖。吃烤肉喝马黛茶可以消暑降火,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鬼佬凉茶”。

旅游
1、布宜诺斯艾利斯

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阿根廷东部沿海的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右岸,全市分1个联邦区、19个城郊区,总面积达3885平方公里,是南美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建筑风格奇异多彩,几乎包罗了欧洲古今建筑的全部风格与造型,其中有著名的科隆大剧院,其规模居世界第三位。这里还是南美洲最繁华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为全国工业产值的70%,对外贸易额为全国的45%,又是全国的交通中心及对外联系的海空港口。

布宜诺斯艾利斯作为西班牙殖民中心近300年之久,1816年阿根廷独立时被定为首都。今日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经跻身于世界特大城市之列,它集中了全国35%以上的人口,2/3的工业产值,近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座十分欧化的城市,不仅城市居民几乎都是欧洲移民的后裔,而且城市布局、街景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情趣,处处显露出欧洲风情。

多广场、街心花园、纪念碑和雕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一大特色。市中心的五月广场,中央矗立着方尖塔形纪念碑,其正面刻有“1810年5月25日”几个醒目大字,这是阿根廷人民推翻殖民统治的起义日。许多著名的大街由广场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颇似巴黎凯旋门的街道布局。

布宜诺斯艾利斯最繁华的佛罗里达大街是一条步行商业街。这条商业街长不足两千米,狭窄而又拥挤,但国内一些著名品牌的老商号全都聚集在这里,还有伦敦、巴黎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设立的分号。五光十色的商品琳琅满目,舞厅、夜总会、饭馆、影剧院等随处可见,终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号称“南美百老汇”。建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外的“儿童共和国”,精巧的建筑和街道富有浓郁的欧洲和东南亚情调,建筑内陈列着一些国家的绘画、木刻等工艺品。

2、世界之端乌苏阿亚

乌苏阿亚是坐落在火地岛最南端的小城,一般阿根廷人把它称为“世界之端”。

“迈卜”是乌苏阿亚小城的主干道,这里一边是海水,海鸟们在水边飞翔、觅食;一边是沿山而建的西式小屋,白墙红瓦或白墙黑瓦,房前窗下盛开的鲜花在风中摇曳。

道路与海水之间是一片片的公园,在绿草鲜花中有各式各样的雕塑,所有雕塑都与马尔维纳斯岛有关,迈卜路的尽头便是闻名的“世界之端”博物馆,火地岛的历史就微缩在一张张图片和古老而美丽的实物中。因为每到秋季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红叶,此地才被唤做“火之岛屿”,火地岛由此而来。

圣马丁路是乌苏阿亚最热闹的商业街,这里没有豪华的大商场,只有一家挨一家精精致致的小店,家家都是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只是物价有些惊人。

在乌苏阿亚东边12公里处,是有名的火地岛国家公园,游人可以在内徒步旅行、露营、烧烤、钓鱼等等。在这个公园里,最有名的是一种叫河狸的动物,为了做窝,它们生生啃倒了成片的大树,所以,游客可常见到成片枯树枝干,银白色的一道道躺倒在绿色的山坡上。

在古老的小火车站,游人可以坐上100年前的小火车到比阿格勒海峡边,海峡对岸就是智利。

3、罗萨里奥

阿根廷第二大城市,巴拉那河最大河港,位于圣菲省东南部,人口100万。1852年始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投资修建港口后,这里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谷物港口。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先进的食品加工、制革、造纸、机械工业。该市有发达的公路及铁路网与阿根廷各地相连。

4、科尔多瓦

阿根廷第三大城市,科尔多瓦省省会。阿根廷中部经济中心。1783年建立,人口90万。南美最早的大坝之一普里梅罗河圣罗克水坝就建在这里,为该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和水源。科尔多瓦为阿根廷中部地区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重要的旅游胜地,该城内造型各异的欧洲古建筑及郊外山区的瑰丽景色和宜人气候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

5、马德普拉塔

马德普拉塔意为“银海”,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南40公里处,是大西洋沿岸的海滨城市,阿根廷人首选的度假地。它是阿根廷惟一的一个允许赌博的城市。所以,市中心最显眼的建筑是赌场。它就建在Bristol海滩上,围绕它的是豪华奢侈的旅馆和饭店。

在马德普拉塔,每一片沙滩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不少是私人领地,只对个人或俱乐部成员开放。马德普拉塔的海洋乐园是游客们必去的地方,里面所有的动物都与人近在咫尺。可以买一盒小鱼,看海狮们在手下抢嘴吃;而企鹅们只圈在半米高的隔段里,简直伸手可及;最精彩的是海豚和海狮表演,海豚们跳高、钻圈、悬转、顶球、与人嬉水;海狮们更绝,与训兽员共同表演爱情故事。

马德普拉塔的另一特色是海滨社区。那儿有百年前的古堡,也有近代新建的别墅。走在幽静的社区街道,两边是一座座建筑形态各异的房屋,除了偶而驶过的车外,几乎没有人。让人可以仔细欣赏它们的建筑风格,诱人的绿化,甚至门口一盏小小的精巧别致的门灯。

在马德普拉塔,海鲜的香味充盈在沿岸从高档到低档的各家饭店中,这里的海鲜做法别具风味,极受游客欢迎。

——景点览胜

1、伊瓜苏瀑布

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是世界五大瀑布之一,该瀑布位于阿根廷和巴西两国边境。1934年,阿根廷在伊瓜苏瀑布区建立了67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1984年,伊瓜苏瀑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1542年,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在南美巴拉那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意外地发现了伊瓜苏大瀑布:层层叠叠的瀑布环绕着一个马蹄形峡谷咆哮着倾泻而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密林上空,奔流而下的水流声几公里外都能听见。

“伊瓜苏”在南美洲土著居民瓜拉尼人的语言中,是“大水”的意思。发源于巴西境内的伊瓜苏河在汇入巴拉那河之前,水流渐缓,在阿根廷与巴西边境,河宽1500米,像一个湖泊。水往前流陡然遇到一个峡谷,河水顺着倒U形峡谷的顶部和两边向下直泻,凸出的岩石将奔腾而下的河水切割成大大小小270多个瀑布,形成一个景象壮观的半环形瀑布群,总宽度3000米至4000米,平均落差80米。

伊瓜苏瀑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观赏点多。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看到的景象不同。峡谷顶部是瀑布的中心,水流最大最猛,人称“魔鬼喉”。

瀑布分布于峡谷两边,阿根廷与巴西就以此峡谷为界,在阿根廷和巴西观赏到的瀑布景色截然不同。阿根廷这边分上下两条游览路线,下路蜿蜒贯穿在密林之中,可自下而上领略每一段瀑布的宏伟或妩媚,可说是10步一景;上路是自上而下感受瀑布翻滚而下的气势。在巴西那边能够欣赏到阿根廷这边主要瀑布的全景。伊瓜苏瀑布气势最宏伟的“魔鬼喉”,在阿根廷这边是从上往下看,9股水流咆哮而下,惊心动魄,同时还可以望见环形瀑布群的全景;在巴西那边是从下往上看,水幕自天而降,另有一番感受。

以前,游人可免费参观伊瓜苏瀑布。几年前,伊瓜苏瀑布旅游区由一家私人企业经营,这家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约20公里长的游览栈道,铺设了电气铁路,旅游设施焕然一新。游人买门票进入公园区后,可以乘坐小列车前往各个景点,还可以乘坐橡皮艇冲进瀑布下面探险。

伊瓜苏瀑布地处亚热带,全年水量变化不大,最佳参观季节是1-3月。

2、阿根廷湖
这是一个坐落于阿根廷南部圣克鲁斯省的冰川湖,面积1414平方公里,这里以著名冰块堆积景观而闻名于世。该湖接纳来自周围150多条冰河的冰流和冰块。巨大的冰块互相撞击,缓缓向前移动,有时形成造型奇特的冰墙,高达80米。最后全部汇集到阿根廷湖,组成了洁白玉立的冰山雕塑。湖畔雪峰环绕,山下林木茂盛,景色迷人,为阿根廷最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

3、卡特德拉尔山
阿根廷著名的滑雪中心,位于里奥内格罗省西部的纳韦尔瓦皮国家公园中,每年6月至9月,正当欧美处于盛夏之际,这里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成为天然的滑雪圣地,大批欧美滑雪爱好者蜂拥而至。为方便滑雪爱好者,这里修有完好的旅店饭店设施,并建有空中缆车,直接把游人载到山顶。

4、科隆大剧院
这是世界上最大而且繁忙的歌剧院演出厅之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7月9曰大街广场上,屹立着科隆大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式的庞然大物。大理石走廊里有无数根圆柱和一尊尊雕像。一排排晶莹透亮的棱形吊灯,把屋子映照得一片辉煌。巨大的礼堂,四壁金光灿灿,脚下铺着红色天鹅绒地毯,透出一派奢华。在2500个观众席外,还能容纳1000位站着的观众。单是正厅前排就有632个座位,座位之间宽敞舒适。

5 阿根廷火地岛国家公园
乌斯怀亚 (Ushuaia),是一个小城,也是一个海港,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或旋转地球仪要想找到它的所在可能要费一番周折,可我要说出:除南极之外,离我们最远的普通人可以正常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我想你会毫不犹豫地发现它的准确位置——南美大陆的最南端,位于麦哲伦海峡与合恩角之间的火地岛(西语:terra del fuego)上的一个小城,这些在中学地理课本也难得出现的名字,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真的会来到这里。但当我确实已经站在那里时,时间已经是1998年的冬天,那里是初夏的季节。被称为“世界尽头”。乌斯怀亚在印第安语中是“观赏落日的海湾”之意。
火地岛原为印第安人奥那族、扬甘族和阿拉卡卢夫族居住地。1520年10月,航海家麦哲伦发现了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时,首先看到的是当地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1832—1836年间,自从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考察了火地岛后,该岛便名声大振。
第4个回答  2008-04-12
  文化
  华丽高雅、热烈奔放的“探戈”舞源于阿根廷,被阿根廷人视为国粹。阿足球以其自由洒脱的风格而风靡世界,多次获世界杯冠亚军。阿根廷的烤牛肉也是声名远扬。
  教育:教育水平较高,实行义务初等教育。2000年文教经费为33.1亿美元。文盲率(10岁以上人口)为3.8%。6岁——14岁儿童入学率为99%。15岁——17岁入学率达80%。阿共有81所高等学府,其中公立大学36所,私立42所。著名大学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普拉塔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
  新闻出版:全国发行各类报纸2062种,杂志96种,还有250种外文出版物。首都及各省重要报纸35家。主要报纸有《民族报》,1870年创刊;《号角报》,1945年创刊;《纪事报》,1963年创刊;《新闻报》,1869年创刊。重要周刊有《市场》、《索莫斯》、《人物》等。美洲通讯社属总统府新闻国务秘书处领导。阿根廷新闻社和报联社均为私人通讯社。调幅电台101家,调频电台约1500家。开放式电视台46家,超高频电视台115家,微波电视台61家,有线和闭路电视台866家。
  饮食
  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85%以上的居民来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所以它的饮食文化也搀杂了欧陆西餐的成分,肉食方面主要以牛、鸡、驴为主,甚少吃猪,而炭烧烤肉是当地的特色。

  这里的招牌炭烤王中王牛扒,不需要腌制,只是洒上点盐,直接用炭火烤至七八成熟,外表烤得略有点焦,肉香味飘散开来,吃起来外酥内嫩,里面还保留着肉汁。阿根廷人对烤肉的吃法是,吃一口烤肉,再吃一口蔬菜,所以在每一份烤肉上来的时候,也会配上些新鲜的蔬菜沙拉,这样吃起来不至于肥腻。炭烤牛肋条也是肉质甘香,配上用洋葱、青红椒切细的香料,不肥不腻,香嫩可口。

  马黛茶也是阿根廷的特色,据说这种茶是被阿根廷誉为“国宝”、“国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因为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可以清除胆固醇、降低血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等等,所以阿根廷人认为“马黛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他们每人每天都在喝,从小孩到老人,从都市到乡村,甚至有“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茶”这样的说法。

  原来马黛茶的喝法还有一定的讲究,不是像喝一般的茶或咖啡,是要先用特制的吸管、勺子、过滤器三合为一的工具,放进冲了水的茶里先吹一口气,然后再慢慢的吸,可以轻轻拌一下,但不可经常搅拌。喝起来有点像苦丁茶的味道,如果觉得苦,可以加点砂糖。吃烤肉喝马黛茶可以消暑降火,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鬼佬凉茶”。
  体育
  阿根廷国家足球队是最成功的国家足球队之一,潘帕斯雄鹰们曾夺得2届世界杯,奥运金牌。
  阿根廷曾经进入过4次世界杯决赛:包括1930年2-4败于乌拉圭,1978年以3-1击败荷兰首次夺得世界杯,1986年3-2击败西德再登颁奖台,但4年后再遇西德以0-1卫冕失败。
  另外阿根廷是夺得最多美洲杯冠军的球队,共14次夺冠,2004年击败巴拉圭赢得奥运金牌,而1928年及1996年得到银牌。
  其他锦标包括6次夺得世青杯冠军(1977年、1979年、1995年、1997年、2001年、2005年及2007年),1992年夺得联合会杯。
  现任国家队主教练:巴西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