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的硬评

如题所述

黑白的琴键可以奏出万千音符;黑白的棋子能够下出人生百态;而黑白的画面可以演绎出历久不衰的感动和经典。老电影,当人们已经快要将他遗忘的时候,偶然拣起,略加品味,儿时的往事如淡淡的茶香萦上心头,而更多的是成人后,解读了不少年少时遗落的精华。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再次观看了一些优秀的国产抗战影片,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而《地道战》就是其中的一部。

提起地道战,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多半只会记起那段经典的旋律 ――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和高司令那句经典的台词――“高,实在是高”。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真是所谓的囫囵吞枣、暴殄天物。其实《地道战》这样一部经典老电影即使放在现在,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仍使其不会乏善可陈。

一部电影首先要有好的内容,而内容源于何处?古诗说的好:“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电影的主题思想就是那源头的活水。一部电影是一个时代的回音,能够让人“一朝入梦,终生未醒”。《地道战》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令人百看不厌,主要是源于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总的来体现在了高昂的斗争热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这部电影从斗争思想来看既反映了亘古未变的军事思想,也反映了长久不衰的治国之道。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其军事思想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因地制宜”,对于缺少枪支弹药补给的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人们来说,在毫无天然屏障和日本鬼子炮火连天的淫威之下,自保进而歼敌近乎于天方夜谭。但这群抗日英雄却在平原上挖起了条条地道,将弱势转变为屏障,让平地生出战壕,实为保存自我的惊人之举。然而当以防御至上的地道一次次被狡猾的敌军破坏后,当根据地人民再次丧命于鬼子的屠刀之下时,当地的群众领袖再次力挽狂澜,根据毛泽东思想中“打击敌人、保全自己”的指导思想,重新进行地道的改造。把以防御为主的地道改造成为能攻善守全新地道。自此,地道再不怕鬼子的水淹、气熏等破坏行动,而成为了直刺敌人胸口的把把尖刀,真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而“因地制宜”、“以攻为守”的军事思想无论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战中,都是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人们去借鉴。

此外《地道战》中还体现了“民为贵”的治国之道。军民鱼水情在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所有年代都很适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就是因为进行了一场正义的人民战争。反观现实,“百姓路线”同样具有时代意义。从军队建设、大政方针到市场竞争、商家策略;从大众传媒到作家作品无一不是先有百姓后有行动。正所谓“平凡孕育着伟大”,只有深入群众,做出的行动才具指导性和有效性。

《地道战》中的思想性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具有时代感召力的爱国思想。

本片拍摄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正是社会主义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当时的条件完全可以说成是筚路蓝缕,举步维艰。正是这些抗战影片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在影片中反映出抗战时期的军民在艰苦条件下取得抗战胜利正好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不谋而合,也激发出人们艰苦奋斗、建设国家的工作热情,对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辅助性作用。立足现实我们再次看这部影片相信同样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正是有了爱国纽带,使得这部电影放在现在仍然会闪现时代的光芒。

《地道战》除了拥有深刻的思想性之外,其艺术性也是不容抹杀的。虽然当时的拍摄条件远不如现代,拍摄技巧和拍摄理念对于现在来说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其人物的独特性、语言的合理性、情节的曲折性以及细节处理的真实性都是值得后世电影人学习和借鉴的。

本片塑造了多位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抗日英雄高传宝,阴险狡诈的山田,目露凶光、滑稽残暴的汤司令。这些人物的塑造虽然不能摆脱脸谱化的时代局限性,但每一个却“脸谱”得真实、形象、独特。并且高传宝这一人物形象也并非是一出场就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家,影片描述了他的成长过程,由一个稍有些小聪明的民兵队长,成长为一个有谋略的革命战士。这样塑造人物显然是具有时代先进性的。

影片中不乏许多经典的语言。如“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高,实在是高”等。现在成为了家喻户晓、百听不厌的经典对白。甚至在一些小品、相声的包袱中也能够发现这些语言的影子。

本片的叙事情节显得简洁、明了并不乏曲折。比起现在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在叙事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难怪张艺谋在接收采访时说到,“我本人善于捕捉画面,而不善于叙事”。看来影片要想长盛不衰,好的叙事角度和技巧是其不二法宝。

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正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在此时观看那些老影片,不仅会让人们忆苦思甜,饮水思源,同时也培养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抗战岁月的年轻人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道德情操。人们说好的电影就像一壶香茗,每一次品味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信《地道战》这部老电影无论在任何时代,只要你用心去解读,就会收获不菲。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film.com/zxyy/wyrp/20070201/151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7
地道战
开放分类: 电影、军事、战术、历史文化、游击战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平原奇观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歌 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