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是四种有着不同内涵的辨治方法,虽互有区别,却互相联系,是对病人的一个问题,或者互相影响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谁也代替不了谁,所以叫「四维一体」。
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辨证论治特色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保持特色与「四维一体」不矛盾,中医发展了,才有特色可言。
用中医理论对现代检查指标进行整理总结,赋予这些检查指标中医学含义,有意识地从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中汲取营养,充实四诊内容,不断丰富辨治理论,才是中医人的职责所在。
最近,有些文章提出辨证论治的种种局限性,从学术角度讲,这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笔者认为,中医辨治疾病不止辨证论治这一种方法,还有与辨证论治具有并列关系、并且同样常用的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三种辨治方法,「四维一体」才是中医辨治体系的全部内涵。「全能」的辨证论治和「无能」的辨证论治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辨病论治
有病始有证,岂可舍病谈证
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在辨证论治专书《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说:「由于近代中医不少人强调『辨证』,不太重视『辨病』,因此,现代不少同志对中医的病名已经不太熟悉。」并表列中医病名近二百个,认为中西医的辨病虽不一样,但都有辨病论治。《赵锡武医疗经验》说:「辨证不能离开病之本质……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临床上,有时仅用辨证论治,会有「盲人摸象」之感,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有明确原因的具体的疾病,有人统计中医证型几十种,中医病名十几个,若对一个病人,仅仅用中医一个证型进行表述,难以理清头绪。再如中医的头痛、吐血、眩晕、吞酸、耳鸣、不寐、狂证等疾病,都有肝火上炎证,西医的胆囊炎、肝炎、阴囊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症等病,都有中医肝胆湿热证,但不同的病,其病因、转归、预后会有不同,因此,用药也不会完全相同。可见,临床辨证论治有时离不开辨病论治。
审因论治
证同而因不同,治当各异
《素问·征四失论》曰:「治病不问其始……何病能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神农本草经》说:「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可见古人非常重视病因学治疗。
如血虚证,可由思虑过度、劳倦内伤、脾胃素虚、久病失养,或失血过多诸种原因引起,就失血而言,也有咯血、吐血、便血、月经过多等原因的不同,不会有哪个中医治疗血虚证不根据病因只根据证候处方用药。对湿热证的治疗,叶天士说「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既然辨证论治,湿与热当同等对待,为什么以祛湿为先,为什么湿祛则热孤,当有了审因论治的意识后,才体会到「六气皆可化火」的意义,因湿郁化热,湿久化热而形成湿热证,自然也理解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意义。对于肝郁脾虚证亦然,若因肝气郁滞,疏泄条达失职而「木不疏土」,或肝气横逆侮脾「木旺侮土」,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因脾气先虚,而后继发肝郁,所谓的「土虚木克」,当以健脾、补脾为先。证虽同而因不同,若不审因,岂能求全效?一个合格的中医应是既能辨证论治又会审因论治。
对症治疗
虽为权宜之法,但必不可少
临床上,我们面对的是有病的人,无论是中医证候或中医、西医的病名,都是人的主观思维对疾病现象进行区分的「符号」。对于病人来说,最大愿望和要求是尽快解除自身的痛苦症状。有些症状不一定是疾病或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却是病人的主要痛苦。这时,医生首要重视和关注的,就是对症治疗。《灵枢·病本》所言:「大小不利治其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典型的对症治疗。《伤寒论》101条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证」,有时是指「症状」的,如318条四逆散的方后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理解为对症治疗一点儿也不为过。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病因清楚,病名确切,证候清晰,我们却无能为力,无论中医或西医,对症治疗当为首选。但对症治疗仅是治标之法,有时虽会有立竿见影之效,须权衡病、证而后为之。
论及张仲景奠鼎辨证论治,都引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为依据。可经考证,古人无「症」字,「证」与「症」相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症」指症状,「证」指证候。况且一直到现在,中医的病名与症状仍然混用,把仲景一个「证」字认为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证候」未必是正确的。
四维一体
中医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要求
张仲景临床也并非只是辨证论治,仅举《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为例。张仲景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所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这是审因论治的体现,一直到现在,祛湿法仍然是治疗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只不过在方法上已非利小便一端。对于「诸黄,猪膏发煎主之」,「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后人多用以方测证来推断其证候,张仲景的想法未必会那么复杂,古人对问题多以直觉为主,理解为辨病论治会更切合实际。「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一条,当是对于酒疸伴「心中热」的对症治疗,临床上,「吐之」不可能使酒疸痊愈;对于「黄疸病,……哕者,小半夏汤主之」一条,后人有认为是「和胃治黄」法,实际也是典型的对症治疗,因「哕」只是黄疸的伴发症,临床上单独应用小半夏汤对于黄疸也不可能奏效,《金匮要略心典》有言:「非小半夏能治疸也。」可见张仲景辨治疾病不是仅用辨证论治一法。
由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是四种有着不同内涵的辨治方法,虽互有区别,却互相联系,不可能孤立存在,不能截然分开,是对病人的一个问题,或者互相影响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谁也代替不了谁,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层次高低之别,所以叫「四维一体」。
「四维一体」有机结合的辨治模式,才构成了真实完整的中医辨治体系,才体现出中医辨治体系的全部内涵。有时仅用辨证无辨病,治疗犹如隔靴搔痒;有时仅有辨证不审因,有悖「治病求本」;有时仅有辨证,不进行对症治疗,会使病人失去信心。「四维一体」辨治也是对中医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因为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辨证论治特色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保持特色与「四维一体」不矛盾,中医发展了,才有特色可言。
借鉴西医
丰富辨治理论,提高疗效的需要
无论运用哪种辨治方法,都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获取诊断资料,现代医疗手段发现了疾病,患者没有症状、体征,我们叫做「无证可辨」,这成为质疑辨证论治的焦点。分析一下中医发展史,中医四诊的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渐总结,逐步形成的。舌诊虽源于《内经》,仅记载有简单的舌象表现,至1341年元·杜清碧《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舌诊专书问世,到1920年曹炳章的专著《彩图辨舌指南》,完整系统的舌诊理论才逐步形成。切脉法首载于《内经》,至晋·王叔和《脉经》始建立专门的脉学系统理论,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逐渐使脉学得到普及和发展。
古人没有显微镜、X线机、磁共振,用中医理论进行整理总结,赋予这些检查指标中医学含义,有意识地、广泛地从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中汲取营养,充实四诊内容,不断丰富辨治理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疗效,才是中医人的职责所在。

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辨治体系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和对症治疗,是四种有着不同内涵的辨治方法,虽互有区别,却互相联系,是对病人的一个问题,或者互相影响的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的不同方法,四者谁也代替不了谁,所以叫「四维一体」。 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辨证论治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突出辨证论治特色无疑也是正确的。但保持特色...

中医药辨治肿瘤若干理念的探讨
从肿瘤的中医辨病而言,古来即已有之,如乳巖、肠覃、石瘕、症积、石瘿等都是针对不同病位及病理性质所提出的病名,是与西医病名对应结合的基础,应予挖掘整理,以供临床双重诊断及科学研究之用;辨证则是中医的理论特色、临床优势,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缓解患者主要痛苦的手段,应用现代辨病诊断知识,可以测知病情的演变发...

把辨证论治十法融入中医病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规矩、治疗学的准绳与核心,体现于审证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等环节,概称「辨证论治十法」。其中每一法对疗效都有直接影响,能否准确、完整地将之落实到每一个病案中,是诊疗成败的关键。试将...

中医文化发展研究离不开「中和」
所以中医诊治疾病以阴阳为总纲,「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在整体中辨证就是在动态中寻「中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人状态。 中医诊疗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方法是「去其偏盛,得其中和」。清代冯兆张在《冯氏锦囊...

中医药事业发展之法
二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精神就是主导问题首先分析,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与辩证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要求辩证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不仅对于治病本身,而且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有普遍意义的。三是仁心仁术。无德不成医,才浅难解患。中医最讲究以人为本、德技双馨。四是济世治病...

中医辨治小儿夏季热
汗与小便,同属津液所化,异物同源,汗闭尿更多,尿多阴津更伤,结果患儿便口渴喜饮。如此形成发热、无汗、多饮、多尿的主要症状。且气候愈热,体温愈高,即使用解热药,也无法使体温下降,只有在气候凉爽或雨后,体温才有所下降。到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便可不治而愈。 虽然「夏季热」可不治而愈,...

仲景扶阳法治水肿浅析
中医学十分重视肾脏元阳之功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扶阳为特点的水肿辨证论治体系。《经籍篡话》里对「扶」字解释为「护也、助也、治也」,扶阳应理解为有保持、维护、扶助、治理调节阳气的意思。因此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以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