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得初果是什么意义?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一般如何可以证道?

如题所述

(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求助我,也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我,但是我知道你有个疑惑,这个疑惑我很久之前就很纠结过,于是我依靠打坐冥思来寻求出路。。。。。)
让我们温习一些《道德经》原文: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有云: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 。。。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什么叫恍惚呢?
    
  就是大脑一片空寂,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感觉恍恍惚惚,不是知道,也不是不知道。不是空无,也不是非空无——什么也意识不到,仅仅就是恍恍惚惚。
    
  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所谓的上述恍惚状态,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是运功打坐的过程。
    
  在打坐的恍惚之间
    
  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也就是说,老子的道德经,出处就是这个晃兮忽兮。
    
  那么,我这里先给出参悟的具体操作,你看了这个贴子就可以开始了。一般要三个星期以上,你才能达到“中士闻道,半信半疑”这个程度。
    
  大约你打坐约半年左右,你就能够“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老子的高明之处。
    
  具体操作:
    
  每天大约两个小时,静坐,大脑什么也不想,闭上眼睛,静心,虚心,脑子里一片恍惚。不是空无。而是什么也不知道,一片恍惚。
    
  就是上面这个简单的操作。大约要到几个星期之后,你才能理解我这里说的东西。
《道德经》中关于打坐,有着极清晰的阐述。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让身心达到静,虚的状态。也就是静坐,调息。
    
  老子曰:“静胜燥,虚胜实”;
    
  “古之善为士者,虚其心,实其腹,壮其骨”
    
  那么打坐的具体办法呢,老子这样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能无为乎?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
    
  ——翻译过来就是:
    
  气沉丹田,致虚守静。呼吸轻柔顺畅,气与意合一,不要想像,不要思考,达到虚弱被动,无为无知的状态,恍恍惚惚。
    
  在这里要注意,打坐的过程要求“无知”。
    
  老子曰: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古之真人,绝学无欲”
    
  绝学无忧的意思就是达到无知的状态。
    
  不听,不看,无为,不想——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达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不尚贤,使心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心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我心不乱。是以修真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心无知无欲。使夫修仙者为无为,则无不成。
    
  。。。 。。。
【玄】
    
  玄学,这个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没有明白。但是你理解了道德经之后就一目了然了。
    
  玄在古代就是一种颜色。墨黑的,不是无,也不是有,很模糊这么一个颜色。玄这个词的意思就是:1。恍惚。2。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产生有和无的东西。3。很神奇,是形之上的东西。
    
  上面的三个意思总和起来,就是可以用恍惚这个词来代替。也可以用混沌这个词。说宇宙发生于混沌之中。
    
  而我们这里则说:万事万物发生于恍惚之中,发生于玄。老子曰:玄肶之门,是为天地根。与混沌的用法相同。
    
  注意:万事万物不是发生于无,也不是发生于有,而是发生于恍惚混沌的玄。
    
  恍惚与空无,与禅,都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发现了禅宗和佛的错误了。在佛那里,根本没有传下一个可行的确定的修真方法,即使后来的禅宗,也很少有修真成功的人,原因就在这里。
    
  参禅,参什么呢?禅宗自己不知道。
    
  悟空,无空,参悟无,
    
  上面两个方法就是佛家一宗的根本的方法。这个方法与恍惚的区别在于:悟空和参禅是在参悟一个对象,但是恍惚却没有对象。恍惚的方法要求修道的人放弃对象与头脑的区别。没有对象也没有认识——处于一个混沌的无知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没有认识和对象的区分。
    
  所以达摩面壁九年,最终也没有传下一个修道的方法,寺院里根本就没有高人。六祖禅师传下的也不过就是悟空一术,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所谓:“所相非相”
    
  所谓:“想定非非想定”
    
  所谓“数树叶”
    
  。。。 。。。
    
  在佛学经典里,这样的方法很多,但是都不对,都是作者瞎猜的方法,也没有造就过一个悟道成功的人。
    
  在道家这里也大致情形相同,他们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参悟什么,什么内丹外丹,金丹,总之除了胡说八道什么都没有。虽然道家也把道德经奉为至高经典,但是没有人能够读懂它,也没有一个人真的从道德经这里获得了顿悟成功的经历。所以他们对于道德经,敬畏有之,却是不敢妄言。
    
  他们没有一个人敢于说,恍惚之术,就是修真的绝学
我再重申一遍修真的具体操作。
    
  静坐。
    
  闭上眼睛。
    
  让头脑达到恍恍惚惚,无知状态。不是无,不是空,就是什么也不知道。
    
  保持这个状态,每天两个小时,坚持不懈。
    
  在静坐期间,要做到不想像,不思考,不听,不触摸。关闭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各种信息,要没有情感,无喜无忧,清静自然。
    
  这里的关键是:不知。感觉自己进入了混沌恍惚状态。
    
  调节呼吸,是为了守静。
    
  调息的目的是均匀而意识不到,不影响恍惚状态。可以气沉丹田,或者意守其他什么地方,都可以——但是“不知”这个状态要求不意守任何东西,仅仅意守混沌无知。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信仰。信仰你这个方式可以达到修仙的目标,而不问为什么。
    
  很多人在静守的时候总是希望在恍惚之中看到某种神奇的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神奇的境界,这就又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也不希望得到,仅仅希望保持恍惚这个状态,似乎这个状态就是你人生的最高的目标——我将来会给你讲,这个状态就是死亡状态,就是人生终极目的所在,因此你只有把恍惚作为你人生终极目标,说,我此生就是为了处于这个恍惚状态,我的一切作为,都不过是为了此时对于恍惚的享受——这个想法才是唯一正确的。
    
  而任何期望从这里得到某种能力,某种境界的人,都不可能最终得道——这一点要记住,因此需要你一个信仰。
    
  单纯的信仰,而不是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尽力做到“虚”“静”“死”“无知”“恍惚”“混沌”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牝,是雌的意思。指谓万物之母。
  老子曰: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 。。。
  总之,在《道德经》里面,老子列举了大量的对立事物,
  这些对立,比如大小,多少,强弱,有无,,,,
  都有其弱的方面和强的方面,老子要求要守其弱的方面,而放弃其强的方面。
  向着弱的方向,到达于极限无。
  而向着强的方面则到达于极限有。
  于是,每一个对立事物,只有我们向着虚弱的方向,我们才有可能到达虚无的境地,并最终摆脱那个对立。这就是老子给我们明示的修真方法。
  于是,老子教导我们: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 。。。
  当我们把意识中所有的对立,都通过这个方式摆脱掉的时候,我们就到达于虚无的境地——这里就是玄牝之门。
  老子在另外一个地方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这里就是在阐述,所有的事物都回复到天地之根里面去,并且是通过致虚极,守静笃,而摆脱各种矛盾到达的。
  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也就是说,把所有的强的东西都放弃掉,向着虚无飘渺模糊的方向去。使自己的意识到达恍惚状态。这个恍惚状态,恰恰就是众妙之门。
  我排列一些对立出来如下:
  有——无
  强——弱
  实——虚
  山——谷
  知——不知
  。。。 。。。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个矛盾,当我们用老子的方法摆脱这些矛盾的时候,我们就退出了所有这些东西,并从而到达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是所有矛盾的根。
  为什么呢?因为那里是极虚之地,是所有矛盾的共同的一个极,叫做“虚极”,也就是“虚无一端”。
  于是,
  这里就是众妙所归的地方
  这里就是玄牝之门,
  也是天地之根
  这里就是百谷之王——大海,是谷神。
  这里就是天下溪
  这里就是太极之虚极。
  。。。 。。。
  那么我们看到,这里就是不知,就是无,就是玄,就是模糊混沌恍恍惚惚。。。。。。
  老子曰:
  致虚极,守静笃。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上善若水。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 。。。
  而这个到达于玄牝之门的过程,就是我们到达于虚极的过程,也就是佛家说的脱离五行,跳出三界之外
  【我再重复的强调一遍:】
  我们打坐参悟,
  进入恍恍惚惚的状态
  这个状态就叫做玄。
  这里就是虚极
  这里就是玄之牝
  这里就是万事万物的根,
  天地跟
  百谷之王,谷神
  天下至善,水。
  所有对立矛盾的弱的方面
  。。。 。。。
  这个状态又叫做绝学弃智,无知无识。恍惚混沌。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我们打坐修真,
  修的就是这个众妙之门
【知不知,尚矣】
  老子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复归于朴。
  古代真人的这样一个生活方式,其生命的含义我们以后谈。单单就修道而言,就是要生活“简约”“单调,”以便头脑“不知”。化繁为简。
  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乔布斯说: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恪守贫穷,恪守愚昧)。他还说:一个人要知道清空自己。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达到“不知”。
  所谓不知,意思如下:
  1.空无——我们想像眼前一片空无,悟空,这是表象的不知。
  2.静。守静笃。佛曰:“六根清静”。指谓情绪心理要空无,没有情感欲望。归根曰静。
  3.致虚极。虚,指谓我们对身体的体验为无。比如疼痛,触觉,对身体的其他体验要虚,轻,仿佛身体已经没有了一样。
  4.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你能排除掉冥想吗?也就是不要想像,不要思考。
  以上四项,就是“不知”的内容。我们修真,要达到无知,就要从上面四项着手。
  也就是说,要关闭视听味嗅触的功能,要关闭想像思考的功能,排除一切感觉,表象,和思考——这样来达到修真的目标。
  为什么要排除了这些“知”呢?
  因为在这些“知”的后面,隐藏着一个“大知”。我们通过修真所排除的都是杂乱的表面的“知”,有如一棵大树,我们铲除了它的绿叶和花朵,暴露出来的却是树干——“纯粹的知”。
  ——纯知。
  纯知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玄”,玄又是恍惚,,,,,从这里我们就又返回到修真的道路上来。我们通过恍惚,通过排除“知”,达到无知,达到纯知。 
  这个纯知,在老子这里就是玄,谷神,众妙所归,玄牝之门。
  在佛那里,就是“佛”。
  “若见所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个纯知,我们在其他学科中也见过,比如“本我”,“真我”,“上帝”,“心”,,,,等等。
  这个纯知,就是玄,在老子这里就叫做道。
  比喻的说,当我们驾驶宇宙飞船,远离宇宙。宇宙逐渐离我们远去,逐渐化为一片灰蒙蒙,如水如烟
  ——宇宙此时就变成了“纯有”。纯有就好像是水,好像是真空,无色无形,有而又没有。那么纯知也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排除掉所有的感觉表象,知就演变为纯知,纯知又是无知。此时我们驾驶的是“不知飞船”。通过不知,而达到纯有。
  所以大智若愚,因为老子为了把握大知,必须要“不知”。不是大智若愚,而是,大智慧就是愚昧。
  所以明道若昧。明道本身就是愚昧。
  。。。 。。。
  因为老子为了把握玄,把握大知,他必须要达到不知。古代真人于是对日常生活达到如此不知的程度,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道德经说: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庄子曰:古之真人,近水不濡,入火不热,,,,,,
  庄子的不知,则达到了近乎麻醉的程度。

↑(PS:这似乎就是那种境界了。。。)
【谈谈道德经的读法】
  市面上的道德经,是一个残篇,而且遗失了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道德经被人为的修改过,但是基本也保持着原貌
  三,道德经被人为打乱了次序,各个章节的连接不对。
  所以我建议你这样读:
  花两个月的时间,每个星期认真的读两遍。最后达到很熟悉,甚至能够背下来最好。
  然后忘记它。
  将来,当你重新思考修道问题的时候,你会重新回忆起来。
  那个时候,以你的思路为索引,去联想道德经的各个部分,会重新把这个道德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道德经应当的顺序是什么,它大约是遗失了什么东西,被人修改了什么东西,,,,,总之随着你修道的进展,你会不断有新的发现。
  道德经里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话,没关系,你可以找一个翻译的版本,大致的认识那些字,然后那些真的不能认识的东西,就一概忽略过去,就仿佛也丢失了一样,仅仅去读认识的句子——一点也不丧失什么。
  道德经是一个实践的东西,你仅仅读不行,必须要实修。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实践这个道德经,如何实践呢——就是改变你的身心,通过修道的方式改变你的心灵,改变“我”,在这个改变中,你才真正的领会道德经的真谛。
  所以如果你不修道,你就没必要读,也不会读懂。
  关于佛学
  当然佛学也是同样高度的东西,但是语言概念不同,对于修道方法的阐述不同,所以没有办法通用。只有你悟道之后,才能够自己领会其中的相同之处,但是悟道之前,最好远离佛学。
  我问你,在佛那里,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无,什么叫做玄,等等,全都没有通用的概念。
(PS:我不知道什么是证道,我也从未最求过,我想的只是在这玄妙的状态中追求宁静,而不是为了世俗的暴力、贪婪、欲望等。。。证道?即使真的有那又怎样?凡人不知其道,奈何去苦苦追求——搓呼!今大道不盛,吾等有何资格?!)——by:@原谅我如此伟大

参考资料:《道德经》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04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
初果,梵语音译过来就是须陀洹。
这个果位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以称为初果圣人。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
那怎么才能断见思烦恼呢?见惑就是知见上的烦恼。也就是错误的知见所带来的烦恼。比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等。思惑就是意识上的烦恼,比如贪、嗔、痴、慢、疑等。
明白种种见思烦恼为何不对,然后如理如法的体证,就能放下断除这样的烦恼。
因为放下了烦恼,所以得到相应的解脱境界。
如何证道?
首先要明白,你所要求证的,是什么样的道,这是你的愿心所在。
然后通过信解行证,如是求证。
普贤菩萨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可见。常诵此经,以此立愿心,方宜求证广大圆满无碍佛果。
道,从发愿起,由戒定生慧而证得。
关于证道,以下的几句话,可以常念常思维。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愿你吉祥。真正想要做个修行人,从发愿开始,最好要有善知识指点才行。待到见道之后,方可自行修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