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刘裕北伐,灭燕破秦,却为何以遗憾告终?

如题所述

东晋时期,先后有祖狄北伐、庾氏北伐、恒温北伐,几乎都无功而返。刘裕当政以后,进行了两次北伐,一次在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主要战略目标是南燕;第二次在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主要战略目标是后秦。刘裕北伐的成果,首先表现为战役的胜利和灭国的数量上。

第一次北伐,南燕袭扰晋北,刘裕率军反击,一路北进,担心南燕断其归路,每城设防。南燕皇帝慕容超却并没有积极防御,反而期待决战一战定胜负。刘裕与慕容超在临朐南决战,刘裕趁慕容超大军集结于野,派军队偷袭临朐得手。慕容超大败。而后刘裕将慕容超围于广固。慕容超派人前往后秦求援,后秦自顾不暇,虚张声势,刘裕不为所动。慕容超请称臣,刘裕不肯。坚持到第二年也没等来援军,慕容超终于投降。

刘裕审时度势,数战皆胜,围点打援,拒绝表面上恶臣服,全面占领南燕土地。可以说刘裕的第一次北伐是相当成功的。

第二次北伐,刘裕趁后秦皇位更迭,内部不稳企图一举灭亡后秦。刘裕分两路进军,一路由自己率领,从彭城北进,黄河向西,一路由王镇恶率领,由洛阳西进,另有沈田子率少量兵马从巴蜀进军袭扰关中。

不料此次北伐却出现了意外,刘裕大军沿黄河西进,北魏担心对自己不利,沿途派军监视,并不断袭扰刘裕军。刘裕不胜其烦,一上岸北魏军却又不正面接战。这极大的延迟了大军进军的速度。同时王镇恶军孤军深入,后勤不济,几次差点断粮,幸好得当地百姓救助。但这也不是办法。

刘裕终于找到机会,以却月阵打败北魏军,然后进军洛阳。为了保证后方得安稳,刘裕在洛阳待了两个月,将河南之地全部收复,将北魏逐到黄河以北,再进军关中。之后便很顺利了,后秦皇帝姚泓本想先将沈田子偏师消灭,再来对抗刘裕大军,不料却被沈田子屡屡取胜。这给了正面战场得王镇恶极大得发挥空间。不久,王镇恶破潼关防线,攻进长安。

刘裕进入长安后,本想好好经营关中,不料健康突然传来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害怕丢失根本,布置好长安防务之后匆匆返回。

第二次北伐刘裕打败了北魏,占领了河南之地,消灭了后秦,占领了长安。从战果上来说,也是相当成功的,两次北伐以后晋的疆域扩充到整个黄河流域,北部边疆东据山东,中领黄河河南地,西到潼关一带(长安在刘裕走后旋而复失)。比起大一统的王朝,只少了辽东之地和关中之地而已。

后来,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疆域没有再扩张,反而是刘义隆还丢了黄河北岸的土地。但整个南朝,宋的疆域是最大的,军力也是最强的,可与鼎盛时期的北魏争锋,这都是刘裕北伐奠定的基础。

那么,为何很多人会觉得,刘裕北伐是失败的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都会给你开一扇窗,对于枭雄来说,上帝在为他打开大门时,偶尔也会给他关上一扇窗,为历史留下遗憾。

比如,曹操赤壁之败、苻坚淝水之败,再比如,刘裕之失关中。刘裕已经暗怀代东晋之心,但还不到时机。刘裕北伐,刘穆之镇守后方基地,弹压东晋朝廷中的暗流。

当刘裕刚刚进入长安之时,就传来了刘穆之去世的消息,刘裕忧心重重,在长安召开会议,众将都建议刘裕回守根据地。

刘裕以为众将能好好镇守长安,于是以儿子刘义真为主帅,以大将王镇恶、沈田子为辅,另有王修辅助刘义真,全面负责关中镇守。

按说这个阵容还是相当不错的,刘裕还没有代晋,刘义真虽然才12岁,但好歹也算是个主子,作为名义上的领导,只要不生事,就够了。

王镇恶一代名将,长安就是王镇恶攻克的。沈田子以数千人牵制姚泓,也为了也为灭后秦之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坏就坏在,众将不合,刘裕走后不久就产生了连环效应,沈田子、王镇恶、王修先后死于这场内讧之中。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刘裕进军关中时,另一位枭雄胡夏赫连勃勃早就虎视眈眈,刘裕退出之后,赫连勃勃高兴坏了,迅速派兵南下。

刘裕闻讯大惊,急忙令刘义真撤回,以朱龄石镇守长安。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刘义真在长安不得人心,不久,长安居民将朱龄石赶出来,迎接赫连勃勃。刘义真等人撤退时,带着许多金银财宝,被赫连勃勃追上,刘义真单骑逃回,朱龄石据守潼关,因后勤不济为赫连勃勃所败,受俘身亡。

自此,关中陷入胡夏之手。这也是刘裕一生最大的遗憾,也是后人认为刘裕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然而总的来说,刘裕北伐极大地扩展了领土,创造了巨大的威望,为刘宋代晋创造了条件,比起东晋历代北伐,算是很成功了,历代北伐中战果超过刘裕的基本上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然而,刘裕离开关中的时候,民众携老扶幼挽留“刘公”后关中果然不保,刘宋也就丧失了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机会,甚为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