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位时,诸葛亮办了什么事,刘备知道后会骂他不忠?

如题所述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刘备知道后,那是悲痛欲绝,遂不顾百官反对,亲统五万大军讨伐东吴,本来是想着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未曾想遇到个陆逊,结果,就被人家在夷陵烧了个乱七八糟。

是役,刘备是全军覆没,仅以身免,一路逃到白帝城,到白帝城之后,那是越想越不开心,不开心怎么办,一病不起,自个儿也知道活不了了,于是呢,把诸葛亮、李严等大臣找来,临终托孤,后事交代完毕,腿一蹬,眼一闭,就那么没了。

于是呢,江山就交到刘禅这个败家玩意手里,史书上都说,诸葛亮辅佐刘禅,那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可他还能办什么大事 ,让刘备从棺材里跳出来 ,骂他不忠呢,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刘禅在位时,诸葛亮班的最大的事是什么?六出祁山,讨伐魏国,其时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有私心了,问题就出在六出祁山当中的兵力上,诸葛亮每次出祁山讨伐魏国,带了多少人马?

《三国演义》里说,仅第一次就三十万,如此统计下来,六次大约就有一百余万,多么庞大的数字,然而,大家都知道,演义是不靠谱的,事实咱还得从史书当中查找,根据三国志之魏书、蜀书上零星记载,以及后人统计的数字来看,诸葛亮先生每次伐魏,带出去的兵力跟刘备讨伐东吴时差不多,甚至还要少,一个很寒酸的数字,五万或者低于五万。

即便按五万算,六次下来,也就三十万而已。可当时魏国什么情况呢?

当时诸葛亮伐魏,主要面对的是魏国西线,魏国在西线布置的兵力大约是:曹真一路十万,司马懿、张颌一路十万,合计下来二十余万。

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可这回,在伐魏这件事上好像有点过分大胆,别说面对整个儿西线,就西线当中的任何一路, 他都不占优势,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在给刘禅的出师表当中明明是说的很明白的。

为什么要伐魏: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大体上的意思就是灭了魏国,兴复汉室,当然,这也是刘备的愿望,临了,还是一直嘱托了的,可以说是目标很大,但你看诸葛亮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可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客观的说,有不得不这么做的原因,什么原因?大家都知道,打仗最终拼的是人口和经济,可当时蜀国是什么情况呢?

很寒酸,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蜀国有人口28万户,94万人;那么魏国呢,103万户,443万余人。这点人口意味着什么,经济,兵源。

魏国的人口将近蜀国的五倍,所以,他的兵力当然也是蜀国的从五倍吗,就那西线算 ,魏国在西线布兵20万,不过占总人口的二十二分之一,从表面上看,他还没怎么动真格的,可诸葛亮呢,不敢说什么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至少做到敌则能战之,也跟魏国一样,出兵20万,就已经等于五分之一,几乎就等于,全国家庭,每家都要出一个男丁,几乎就等于,要竭泽而渔了。

从这个层面看,人家魏国还没伤筋动骨,你蜀国就已经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人家可以仗着人多欺负人,而你,却只能打巧仗,不敢有一点冒险,至于出征前,魏延曾建议诸葛亮出什么子午谷袭取长安。

诸葛亮没有答应,魏延还抱怨诸葛亮老迈昏聩,没有用他的好办法,后人也在批评诸葛亮,说他不用魏延的计划,实在是很不应该的事。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吗,看了魏蜀两国人口比较就应该明白,不是诸葛亮不懂魏延的计划有多高明,而是他根本不敢冒险。

因为冒一次险,蜀国基本上就完了,退一万步,即便成功,魏国真跟你玩了命,天哪,那玩意想想都是灾难。

其实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付魏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兵法上说的:少则能逃之,不苦则能避之。

跟吴国结盟,兄弟伙抱成一团,等长大了再说,其时这也是最稳妥的办法,然而,还是刘备啊,一定要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您老人家倒走得利索,把个天大的甚至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到诸葛亮头上。

你不是聪明吗,你不是神人吗,大家都看着你怎么变魔术,给惊喜呢,以可以说,兴复汉室已成了诸葛亮的标签,是诸葛亮的立身资本,当时蜀国那种情况,他又不能倒,也不敢倒。于是就起了点私心,办了六出祁山这件大事,为什么这么说,六出祁山有三大好处:

一:我一直在为兴复汉室努力,朝廷里不满的人可以闭嘴;

二:每次出兵五万,及五万以下,天大的担子我一人担身上,也不至于让蜀国伤筋动骨;

三:六出祁山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魏国,乃至于什么兴复汉室,而是为了“取垄”,即占据几个战略要点,改变魏蜀吴三边的局势,为后人留下点种子,留下的希望,以至于留下点可供经营的缝隙。

所以,刘禅在位时,诸葛亮办了一件大事,刘备知道后,恐怕要骂他不忠了,因为无论怎么说,他都是没有好好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重任,在这个任务上打了折扣,刘备知道后,自然要骂他不忠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