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中国第一乞丐村在那?

如题所述

甘肃省岷县中寨镇小寨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0
西海
第2个回答  2013-07-10
华西村。
第3个回答  2013-07-10
甘肃岷县“乞丐村”,其实就是岷县中寨镇的小寨村,最初的那些乞丐都是从这个村走出去的,慢慢地周边几个村落也有许多人效仿。 大约在10年前,外出乞讨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那时候,一个村子八成以上的人都有过外出乞讨的经历。不过最近几年,这种现象有回落的迹象,但还是有不少人仍在继续乞讨。 小寨村位于岷县中寨镇上,地处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位置。那里交通不便,仅靠一条修建在山峦间的土路与外界进行联系。 这条土路就是通往小寨唯一的路,路面很颠簸,每当起风时,大风会夹杂着黄土扑面而来,能见度几乎为零。 路的两侧是一片片没有耕种的土地,周围没有人烟,只有零星建造的几间房屋,显得很荒凉。 小寨村 二十年前这里真的很穷 那时,小寨村的交通闭塞,和外界几乎没有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几乎都传不进来。那时候,人们靠天吃饭,如果碰上某一年庄稼收成不好,这里的人们就要在饥肠辘辘中度过。 也是从那时开始,这里的一批人开始了寻求,他们为了能吃上饭,就离开了家乡,流落在异乡乞讨,为的不过是寻一口饭吃。 可这些年,县政府为村里修了路,原本与世隔绝的小寨村终于开放了,人们长了见识,穿上了从未穿过的衣服,吃上了从没吃过的新鲜水果。 这些年,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县政府还为村里人改善了栽种作物的品种,让收成和价格都提高了一大截。这里的人们再也不用为吃不上饭而担忧了,尽管这样,仍有人继续出外乞讨。 在村子西头的一户农家前,三名妇女坐在地上忙碌着,在清理着一些收获的当归。旁边,一位老人蹲坐在门槛上,悠闲地抽着一根香烟,照看着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老人名叫韩先河,今年68岁。他这一辈子几乎就在这大山里度过,他没怎么出过远门。仅有的几次,只不过走了三十里山路,赶到隔壁的梅川镇上。 他说他一家都是农民,一辈子除了种地,就没干过别的,看着那些从外面乞讨的人回来,又盖房又添置家具的,感觉太不公平。 最近几年,村里出去的人比以前少了,但还是差不多有三四十个大人仍继续干着乞讨的事,他们想着那样来钱比较快。他们出去一般都带着个娃,让娃去要,这些娃大多都是女娃,这里重男轻女。他们出去带的都是自己的娃娃,年龄一般都在10岁以下,如果自己的娃超了年龄,他们就会跟同村人租一个。 两个月前,李二虎还来韩先河家,想租他孙子,说等过年回来,给3000块钱,让他给轰跑了。 小寨村是一个大村,下面一共有12个社,小寨村的12个社中,大寨社盖起的二层楼,可以说只有20% 是劳动换来的,剩下的都是带孩子出去,靠下跪挣出来的…… 大寨社有3条修建得较为平坦的土路,这3条路也是这里的主路。路的两旁修建了一栋栋的房屋,其中以二层楼居多。相对于小寨社,这里的房屋要稍好一些。 村里有个老人叫韩兆丰,有一儿一女,但是现在都不在村里,都带着孩子出去打工了。说是打工,其实就是带着孩子乞讨,当记者提起“乞讨”一词时,老人却显得很忌讳,他接连摆手,原本的笑容变得很尴尬,嘴里小声说着,那也是工作,也是为了娃娃。 韩兆丰老人说,现在还有10多户这样的人,记者问他哪一家讨要的最多时,老人用手指了指不远处——一处看起来修建得很豪华的房子。房子在大寨的中心位置,相比其他土坯的屋子,它修建得可谓是豪华至极。屋顶用的是琉璃瓦片,墙是用砖头砌好又贴上的瓷砖,瓷砖上有招财进宝的图案。 屋子的门没锁,推开不锈钢的屋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安详的景象。一位留着胡须的老人正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怀中抱着的是一个不满一岁的孩子。 水坪村 以小寨村的名义乞讨 每当到了年末,全国各大城市街头都会涌现出大量的乞丐,当有人问他们是来自哪里时,他们的回答通常都是甘肃,如果再具体一点,那答案多为:岷县小寨村。然而,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小寨村真正出门行乞的人并不算多,小寨村的村支书杨敬忠说,村里外出乞讨现象确实有。但绝对没有人们说得那样多,有许多周边乡村的人,外出乞讨时也说是小寨村的。 有村民说,离小寨村较近的水坪村,他们那里出门乞讨的人,用的就是小寨村的“招牌”。 顺着小寨村通往山上唯一的路,再走6公里就到了水坪村。与小寨村相比,这里仅仅用落后两字恐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 水坪村海拔3200米左右,村民的房屋都修建在半山坡上,几乎都是土坯房。有一间土坯房,建成已有20多年,屋主是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年夫妇,他们利用在村口的有利位置,开了全村唯一的一家商店。 老大娘打扮得简朴,一根绿色的头巾围在头上,身上穿的是一件青色的棉袄。屋子共有两个房间,他们用一个房间作为商店的门面,另一个房间,就是睡觉和吃饭的地方,两个房间之间用一块布帘遮挡着。 当记者掀开布帘时,站在门口的老大娘小跑到床前,一手遮挡着炕上的一个饭碗,一手招呼记者坐。尽管老人尽力遮挡,记者还是看到了,碗里装着半碗没吃完的饭,而那些饭,只不过是一些青稞面拌了点青菜。 对于水坪村的乞讨者,老大娘的丈夫徐年怀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耐心地说:“我们这太穷了,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过要饭的经历,他们带着孩子出去,为的就是能填饱肚子,现在在水坪村小学上学的那些娃,几乎都出去过。 那会儿,小寨村的名声已经很响了,我们又离着小寨村不远,村里出去乞讨的,就都说自己是小寨村的,为的是方便乞讨。 以前穷,出门乞讨是为了填饱肚子,可现在虽然说还是穷,但是填饱肚子已不是问题了,他们仍继续乞讨,给人下跪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水坪村小学校门外,正是学生们放学的时间。孩子们面对镜头的举动竟是异常统一,他们用课本遮挡着脸庞,快速从记者身旁跑过,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学校的统一规定? 记者挡住了一名男孩的去路,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打量着记者问:“叔叔,您给我拍了照片,会上报纸吧?” 对于他的提问,记者颇感惊讶,告诉他说,有可能会上报纸,叔叔是来做一个调查的。 男孩听完,眼里瞬时积满了眼泪,他低下头说,叔叔,我不想上报纸,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乞讨了。我跟老师保证以后都不会再乞讨了,我想好好上学。 一瞬间,记者理解了,这些孩子是脆弱的,他们能从灰色地带走出来,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当有人有意或者无意询问起这件事时,都会让那原本快要好了的伤疤再次被揭开。记者用力地握了下小男孩的手,告诉他,要好好学习,要学好知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男孩听了记者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礼貌地跟记者道别后,又欢快地走上了回家的路。望着孩子离去的背影,记者想:作为年幼无知的孩子,自己是无法作决定的,他能做的仅仅就是听从父母的指令。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是有些父母为了赚钱,利用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从小就衣衫褴褛,卑躬屈膝。这样不仅让孩子在肉体上受到了折磨,更是对他们心灵的一种摧残。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其实真正靠乞讨为生的小寨村及周边村庄的人们,已经很少了。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学校的教育下,近些年来,那些曾经有着乞讨经历的人,已经开始修复丧失已久的自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