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蜡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C₂₅H₅₂),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

石蜡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易熔化,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的气味。遇冷时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的特殊气味。

扩展资料:

石蜡的类别:

1、微晶石蜡

微晶石蜡主要是出文链烃、环烷烃和一些直链烃组成,分子量范围大约是500-1000。这是一种比较细小的晶体,溶于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极性溶剂。

2、液体石蜡

液体石蜡的种类很多,其润滑效果也各不相同。在挤出加工中初期润滑效果良好,热稳定性也较好。但因相溶性差,用量过多时制品易发粘。

3、聚乙烯蜡

聚乙烯蜡指分子量为1500-25000的低分子量聚乙烯或部分氧化的低分子量聚乙烯。其呈颗粒状、白色粉末、块状以及乳白色蜡状。具有优良的流动性、电性能、脱模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蜡烛 (石蜡照明物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8


【蜡的种类】


在目前,蜡的种类主要分为四种,除了传统的动物蜡(蜜蜡、虫蜡、鲸蜡)、植物蜡(木蜡、杨梅蜡、棕榈蜡等)和矿物蜡(褐煤蜡、石蜡)以外,更多了合成蜡这一新的蜡资源。


百科 蜡的类别 


【蜡在中国】

在早先,蜡主要是由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得,更多见于对动物蜡的采集。比如像中国,除采集蜜蜡以外,更早在公元九世纪开始就放养白蜡虫以获取蜡,在宋、元时期均有记载。而国外更多的是对鲸蜡的获取,当然,由于国家地区资源的不同,对于蜡的需求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而在白蜡虫养殖于明代日益兴盛以后,天然木蜡才逐渐走入中国古人的视线,而后以略晚于蜡虫的时间,被人们使用。关于木蜡的使用,我国明清时期均有记载。


百科 白蜡虫 


【蜡的用途】


在我国,蜡烛很早便被用于照明以外的用途。比如在河南淅川出土的青铜铸件,就证明了在春秋晚期中国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失蜡法”的运用。这远远早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约在公元前五世纪。)


而在我国早期的汉字中,蜡的写法也间接证明了其因种类而名的特性。后来才因为其用途的不同出现了另一种模样。


百科 失蜡法 


《说文解字》中的蜡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


《六书通》中的蜡字。(全名《订正六书通》,为明末闵齐伋编撰)



【照明用的蜡】


在中国,早期的蜡并不是被用来照明。而是因为可以用于铸件(见上述失蜡法),被视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存在。在汉书《西京杂记》(疑为后世伪作)中曾记,南越(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曾向汉太祖高皇帝进献蜡烛,但由于此书真实性有待考证,所以无法被当做有力证据。


只是,在唐代,我国著名诗人李商隐曾有一句“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这句诗的存在,为我国蜡照明用途提供有力的佐证。


炬字释义为火把,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曾言“炬可以昭明。”(见《张衡传》)


而蜡炬,就是以蜡与其他如牛油之类的物体混合组成的火把,所以李商隐方有“蜡炬成灰”之言。


那么由此可见,在唐代,蜡烛虽然并没有如“旧时堂前王谢燕“那般”飞入寻常百姓家”,但蜡也已经逐渐成为了上层人群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李商隐那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更是直接证明了蜡烛的存在。


百科 蜡烛的历史发展 


当然,关于烛的记载,我国更是早在商周便出现了相关记载,只是由于其性状的疑议,所以烛是不是蜡烛,现今仍有人为此争论。而且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出现相关的文物可以证明其与现今的蜡烛相似到何种地步。所以,在我国,烛的定义目前被分为唐以前,和唐以后两种。


百科 烛 


========================

上述就是我所知道的关于蜡的一切,至于推荐答案中的……见蜡烛的历史发展就行了……

第2个回答  2013-07-08
答:现在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蜡烛。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芯,使烛芯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
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吕萨克(Joseph LouisGay-Lussac),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提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08
古代蜡烛一般用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蜡,比如蜂蜡,蜂蜡是高级脂肪酸的高级脂肪醇酯。
现代蜡烛一般用的是石蜡,石蜡是石油分馏中得到的。
第4个回答  2013-07-08
石油分馏的产品之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