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北榜案

详细介绍

“南北榜案”是明朝一场冤案,始作俑者就是朱元璋,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平衡南北方的势力,故意搞出来的一场戏,所有的“南榜”状元等人都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我国的科举制度给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朝廷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力保其公平公正性。可是朱元璋布衣出身,哪是按常理出牌的人,首先他开国后就断了科举考试,花了十余年清除异党,之后朝中无人不得已才恢复了科举考试。

洪武三十年(1397年),这一年春天礼部会试,发榜时在榜的五十一人均为南方学子,由此议论纷纷,传言四起,北方落第的学子们告发主考官,因为主考官是南方人,所以肯定开了后门有意选拔南方学子。朱元璋闻此大怒,重新复查试卷,但是北方人中确实没有合格的,后来又有人告发说是主考官故意将不合格的试卷上报,朱元璋恼怒之下处死了当年的主考官。

到了六月份,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进行考试选择学子,进行廷试,这回选拔的51人都是北方和陕西、四川的学子,没有一个南方人,可是重压之下,别人也没法说什么。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第一次榜单被称为“南榜”,第二次榜单被称为“北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事实上,试卷都是密封的,主考官刘三吾等人都是南方人不错,但不存在偏见,因为那时北方经过连年的战争破坏,教育水平本来就低于一向注重科考的南方,只是朱元璋其人偏激残忍,他这么做是故意平衡南北势力,主考官、“南榜”状元等人只是他的牺牲品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沿袭唐宋科举考试制度,但更加严密和死板。明朝科举条例规定:三年一试,每次考试分三场;考试员生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即后世所称的“八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了“南北榜”的案件,即著名的刘三吾科举案,又称“春夏榜”。
  这一年的春天,礼部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吉府纪善、白信蹈等人主考。榜发时,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全榜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竟然没有一名北方士子被录取。落第举人们为此纷纷议论,难道北方人连一个够格的都没有,于是向朱元璋告发说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有意拔擢其乡人。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他命令侍读张信等十二人复查了试卷,但北方人还是没有合格的。朱元璋老大不高兴。又有人告发张信等人受了刘三吾等人的嘱托,故意将低劣的试卷呈报。朱元璋更加恼怒,将白蹈倌、张信等论死;以刘三吾年老,免死充军,状元宋琮也跟着倒霉被充了军。六月初一日,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于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的得六十一人,复廷试。廷对中擢韩克忠等六十一人,韩克忠名第一,皆北方之士及陕西、四川之人,赐进士、出身有差。时称“春夏榜”,亦称“南北榜”。
  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北方经过长期战争破坏,生产水平、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程度都低于南方。考卷都是密封的,而且考官也并不知道考生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刘三吾等人只是凭考卷文字水平去决定,尽管所取的都是南方人,但并不存在南北之见。朱元璋故意将一榜及第的都取为北人,是从政治出发,从大一统国家的前体出发,而并不时从考卷的优劣处罚的。白信蹈等人被凌迟处死,其实是大大的冤枉,只是充当了替罪羊、出气筒之类的角色。因为没有太好的借口,刘三吾和白信蹈等人便被说诬蔑成蓝玉(参见蓝玉案)的党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