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官位,职位,爵位,散官,勋位的区别

也就是说品级高的不一定比品级底的人要高?这主要是说明在古代除了看品级外是不是还要看他的其它职称?如散官?加官?爵位?职位呢?
王,公,侯,伯,子,男是爵位也有品级的一说
官位有九品之分
散官与勋位也有品级一说吧
要如何滤清这几个职称的区别呢?如何辨别官位大小呢?这些要如何做比较呢
太师,太保这样的是属于官位吗?
散官具体有哪些代表呢?

古代的官一般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这几项官职。

职事官,顾名思义,就是指他干的工作,他的职位、权责和任务,比如秦叔宝,可以做马军总管,也可以做刺史之类的其他官员,这个官是经常变化的,每个战役都会有所不同,这个官不代表他的身份地位。

散阶被称为“散位”、“本品”或“本阶”,散阶决定官员的地位和报酬。文武百官都拥有“散位”、“本品”,是“随人走”的,不论干什么都是不变的。由于“官职”、“官阶”是不一样的,所以官大职小、职大官小、甚至有官无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爵位,它是对有功的人的特别封赏,表示皇帝对他的喜爱和恩宠程度,有固定的食俸,可以世袭。职事官再大、本阶再高的人,可能并没有爵位,而有爵位的人也不一定有官职和官阶。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每一等又可以再细分,在公之上还有“王”,所以“王公”是最高爵位。

勋官是中国古代授给有功人员的官号,有品级而无职掌。是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如同现在军队里战士或将领立功了,可以授予一等功到三等功,立功很多的人,可称为“战斗英雄”,战斗英雄里又分为“特等战斗英雄”、“一等战斗英雄”等等,古代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如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其次是“柱国”,从士兵到将领都可以获得各种勋级。

至于比大小这个事情,通常来说都是以职事官与散阶为主。
通常来说,职事官和散阶是同时赋予一个人的,但这人吧,你不可能永远不犯错,一旦犯错了,肯定就要受到处罚,但当权者有时候还要你接着为他干活,所以惩罚就是削你的俸禄和福利,结果就造成了“职高阶低”。要干的事情还是那么多,但拿到手的钱却变少了。
与之对应的另一种情况就是,位高权重犯了错,当权者认为你真的做不了这事情了,也不想继续留着你了,但念你势力太大也好、念旧情也罢,惩罚就变成了削掉你手中的权力,但保留你的待遇和福利、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职低阶高”。
用个不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是,本来你是太子太师(正一品职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武散官)、开国县公(从二品爵位)、上柱国(正二品勋官),由于犯了错,皇帝觉得你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念你跟随他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或者你把你某个妹子嫁给了皇帝,你们双方是姻亲关系,他也不好往死了弄你。
所以,皇帝最后的处罚是把你的职官从太子太师(正一品职官)咔的一下降到武库署监事(正九品职官),现在你的官位全称是武库署监事(正九品职官)、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武散官)、开国县公(从二品爵位)、上柱国(正二品勋官)。
现在的你就是一个职低阶高的代表,但你说谁更大,或者说谁更厉害一点,这就很复杂了,谁更厉害,比的不应该是背后的势力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1. “勋位”这个词并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而是日本近代以来仿照西方授勋制度并参考中国古代勋官制度设立的,后来又在北洋政府时期被中国引进,这种制度更多的是源自西方式的功勋奖励制度,而中国古代的功勋奖励方式则自成体系,称之为“勋官”制度。

勋官是中国古代官称的一种,是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

勋官制度肇始于北周,最初用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来渐及朝官。 隋代官制,设置了上柱国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代始别称为勋官。

唐代置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共十二阶,自正二品至从七品,皆无职掌,称为勋官。

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十一阶。

清代废除了传统的勋官制度,设立了一套以世袭为主,军功为辅的爵位体系,将勋官和爵位合二为一,勋官制度至此而终。

2. 勋官和官职,品级的关系就是,勋官是官职的一种,有品级,享受相应品级的俸禄和待遇,但无职权,它是一种奖励功勋的荣誉官职,勋官与爵位的区别在于,它属于官职体系而不是爵位体系(如公侯伯子男一类的是爵位,而不是勋官

3. 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例如唐代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戌副尉凡四十五阶。故散官亦称阶官。宋代称为寄禄官。明清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故无散官之名,但亦可特授较高级的阶官。 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至文林郎、将仕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至陪戎校尉、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宋初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革官制,依官名确定职掌,据唐朝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明、清则职居几品即授几品阶官,无散官之称。
4. 太师太傅太保都是皇帝的老师
太师兼文武,太傅主文,太傅主武
太师历朝都是最大的官(或最高的加官),一般不掌实权

历朝历代这三个职位都是至高无上的,自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下来后,这三个职位一直是正一品(唐朝宰相为正二到正三品,清朝宰相是从一品)。这些官职虽然至高无上,但是没有什么实权追问

职事官很好理解就是有实际职务的官名如:各部尚书,知府,
而勋官似乎好理解则是专为有军功的人赐予的一种加官,应该与职事官的品极与地位是一样的,也可以理解成为只享受与职事官同样的工资待遇对吧
而散官我还是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有散官呢?它的出现究竟为了什么而存在呢?这样做又会对职事官有什么作用呢?
最后一天这些官位品级与爵的区别是什么呢?我看爵也是品级的不都是一品的吧。还是说爵是一种世袭的待遇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官位】

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职位】

职位,它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企业组织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由一个特定的人所担负的一个或数个任务所组成。简单地讲,职位是指企业的某个员工需要完成的一个或一组任务。在企业中是指一个企业在有效时间内给予某一员工的特别任务及责任。在同一时间内,职位数量与员工数量相等,即只要是企业的员工就应有其特定的职位,职位通常也称岗位。

【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密切相关的。但某些国家(例如)在封建制度没落后,依然沿用爵位体系。

【散官】

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散官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明、清和待遇依实际所授职官品级,散官仅存名号。

【勋位】

勋位用以表彰在艺术、音乐、文学、自然科学、政治、工业和宗教方面获得重大成就的人士。

【区别】

官位是古代的,而职业是现代的。散官与官位都有等级的意思,但是散官一般指职务不繁忙的官职。爵位是给诸侯(古代帝王的后裔,亲属,功臣)职位的统称,而勋位是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的。

这五个词只要能够理解透,就会发现区别还是很大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