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教育我们,行善,福虽未至,但祸已远离?为什么?出自哪部佛经原文呢?请具体说明?

佛祖教育我们,行善,福虽未至,但祸已远离

所以,我们行善在于我们的内心付出,而不在于得到回报。。
而且,行善后就忘记吧,不要拿来回味,那会累
有一个师兄说过,他的佛学是与哲学相结合,得出更加贴切目前这个社会的学说,而没有确切的宗的,各位师兄们,大家怎么看呢?

应该是出自《太上感应篇》: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作为一名学佛人,行善应该不求回报,利益他人即是利益自己,因果不虚也。学佛不要搞成佛学,这样最终能得到什么呢?迷惑于文字还是无法证得即心是佛,于万物平等。就算说得振振有词可也要依佛法教,这才是正确的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8
你说的对 行善不必回味 佛陀在《金刚经》里讲 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若菩萨无相布施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所以说你的说法跟佛法不谋而合 至于“行善,福虽未至,但祸已远离”我不知道是不是佛说的 但是的确是劝世人向善的话 应该是民间流传的善语吧 总之,如能向你所说的 不求回报的付出 心不执着 那是真菩萨的行为, 如不能 也没关系 能去行善 也是善男子善女人 必定会得善果的。
第2个回答  2013-06-18
1.岀自了凡四训
2.万事万物都出于因缘和合,故其自性本空,自性本空所以无所住,无所得,即性空幻有。如果只强调不求回味而不了解诸法实相并不妥当
3.土与水掺杂,既不叫土,也不叫水,既失土性,也失水性,更不可能土性水性兼得而不失
第3个回答  2013-06-18
着相为善是小善,只积福德;无相为善是大善,能积功德。详细的你可以到净宗学院网站多听经闻法,了解佛法的实质。
第4个回答  2013-06-18
这不是出自佛教的语录。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