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如题所述

一、此语出处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李斯合谋,私改遗诏,派人命长子扶苏、蒙恬自杀,结果扶苏当场自杀,蒙恬还想自辨,因此被囚于阳周。秦二世胡亥有意放过蒙恬,但被赵高劝止,并派使者赐蒙恬死。题主所说的两句话便出自使者与蒙恬之间的对话。
 


蒙恬问使者,他何罪之有?使者答蒙恬:“你罪过可多了,况且蒙毅(蒙恬的哥哥)当死,你也要受连坐的。”于是蒙恬就说了下面这两句让曹操读一次哭一次的话。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蒙恬列传》

大意是:自我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至我蒙毅、蒙恬兄弟,为大秦国出生入死三代了。我手底下大兵三十余万,虽然被囚禁于此,但是我的势力也够反了。然而,我知道,我必当守义而死,只因我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更不敢忘先主(秦始皇)的恩情。
 


实际上,蒙恬临死前还有两句话。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史记.蒙恬列传》使者听蒙恬说完,便表明自己只是上知下派,来行刑而已。可是蒙恬仍不死心,仰天长叹:“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然要我无罪而死?”蒙恬沉思良久,才又说道:“我知道我应死的罪过了。

修筑长城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过地脉,这才是我蒙恬的罪。”说罢,蒙恬吞药自杀而死。为什么说曹操是因为前一句,不是后一句呢?这也是有所记载的,此语出自《三国志.武帝纪》。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三国志.武帝纪》

不过,很明显,这里面提到的是“二人书”,自然就不是蒙恬一个人了,还有一个便是战国时的燕国名将乐毅。我们都知道,乐毅是燕国名将,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的燕军为首的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连下70余城,可以说是为燕国立下了汉马功劳。但是,很可惜,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新君渐渐地对乐毅有了猜疑,无奈之下,乐毅投奔去了赵国。
 


赵王希望乐毅能带兵去打燕国,乐毅跪地痛哭道:“我对燕昭王,如事大王,假如我在他国,也不忍来打赵国,何况燕国后人呢?”曹操为什么会“哭”呢?从上面的蒙恬、乐毅,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忠心,所以,曹操想要表达的自然也是忠心。在曹操说他读这两个人的书,看一次哭一次之前,曹操还说了另一句名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当时经过赤壁之战,曹操统一的梦想暂时搁浅了,他的目标已经从快速统一转变为稳定内部,以图再战。为了稳定内部,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又一次向天下发《求贤令》,顺便表达他的忠君爱国之意。针对其他政权诟病他的“明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自然希望天下人可以看到,虽然他曹操已经打下了大片的江山,但是他并没有代汉以自立的想法。

蒙恬不过三年事秦君,他曹操已经四世(祖父曹腾、父亲曹嵩、曹操、儿子曹丕、曹植)在汉朝为官,从未有过反意。可以,曹操读蒙恬、乐毅哭没哭,我们没有亲眼所见,自然不知;不过,曹操之所以会“哭”,其中的政治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