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两宋的评价是“文盛武弱”,你认为两宋积弱的主要原因是?

如题所述

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是近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的观点。这个观点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宋朝的评价。而在宋代,自始至终也未提到过本朝“积贫”。“积弱”的说法倒是在南宋时有所提及,但清朝时有历史学家认为宋朝算不上“贫”与“弱”。

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笔者认为,宋朝的整体经济情况是比较富庶的,但对百姓来说,日益压榨之下有“贫弱”之势;而对于“积弱”,宋朝的军队数量庞大,但从军事战斗力和战绩看来,确实稍显“弱势”。

有关宋朝的经济情况,可以从国家赋税情况、农业发展、手工业技术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情况来论证,但与该题联系不大,暂不论及。论述两宋“积弱”的原因,要从宋朝的军事准备、大的战役及其后果谈起,剖析背后存在的缘由。

北宋是在结束五代十国的地方割据局面中建立起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前代的教训,采取“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把地方的权力收回中央。首先是在军事方面,抽调各地精兵强将组成中央禁军,地方上只剩少量兵力建立厢兵。

同时,地方上还有乡兵和蕃兵,但一般不承担军事任务,就更没有军事训练了。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权。枢密院掌军权及军令。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这样,虽能部门之间互相制衡,但行政效率低下,常贻误战机。另外实行“更戍法”,京畿和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这就造成“兵不识将,将无专兵”。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

有时候,遇到战事,往往士兵还不知道自己的将军是谁,也就不熟悉他的军令,使得配合不畅。故宋朝有大概80-100万的军队,也常常打败战。这一缺陷,在北宋中期就已经成为巨大的缺陷,王安石变法推行将兵法后才逐渐改善,但随着变法的失败都被废止了。


宋朝的“积弱”还与宋朝的一大国策有关。即“重文轻武”。这也是吸取五代十国的乱世教训,避免武将跋扈篡权的事情发生,而定下的国策。基本表现为,通过科举取士的人数大大增加,而文官的权力通常大过武官。

甚至连打仗可能都要听文官的指派。当时全国的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枢密使就由文官担任。而文人当政,大将难得,也导致主和派常常占上风。与他国的战事更多以议和为结果,如澶渊之盟、庆历议和等。这些议和虽换来了难得的和平,也在无形之中消磨着将士的士气,也让他们有了深刻的对那些游牧民族的恐惧。


另外,宋朝对辽、金、西夏的战事失利,从立国之前就埋下了隐患。五代时期,石敬瑭勾结辽称帝成功,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从此,富饶的中原地区就这样无遮拦地暴露在侵略者的眼下。后来宋太祖和宋太宗都尝试收回失地,但当时的辽占据有利地势,势头正猛,最终都无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朝的军事情况更是危急,也不免陷入“积弱”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主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不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才会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非常的弱小,甚至连一些游牧民族都打不过。
第2个回答  2021-01-21
主要原因是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策略,他们一昧的防备武将,重视文臣。
第3个回答  2021-01-21
当时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权力收归中央,之后抑制武将的发展,导致军力衰弱。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