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二人转作文

如题所述

喜欢二人转,没什么特别的理由,也许是我在农村成长,也许它真的很有魅力。

从小就是听着二人转长大的,爸爸还能唱上一些名段,所以也算受了些熏陶,那会经常在二伯家的录音机里听着磁带,从小就总会学着马前泼水里崔氏女的唱词“我可就另嫁人那”,由于发音不清,用那稚嫩的唱腔唱到“我可就乐嫁人啊”,每每说起这些,妈妈就笑着提起那些往事。

喜欢唱,是我的最大爱好,喜欢唱些有特色的歌曲,是我的特长,当初一个机会,差点进入二人转的行当,那个时候是初中二年级,本市的评剧团来招演员,选中了我,让我去市里面试,那时候还小,二人转又不是很景气,那会儿或许就会走上演艺的道路,在那个时候我就想着赚钱填补家用,也通过了选拔,当时面试的老师,依稀记得好像是刘桂云老师,只是父母坚持让我学习功课,这也算是未结的缘分吧。

但是平时也总喜欢唱两嗓子,我总觉得二人转很练嗓门,但是学习压倒一切,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开始做导游东奔西走,也对我们东北地方的民风民俗更加感兴趣,期间又重燃了对二人转的热情,《刘老根》《马大帅》的热播,我开始更加喜欢二人转了,这门艺术带给我的快乐,是非常放松的、直接的。这个时候,我开始不由自主的去向别人推荐、介绍二人转,让他们也得到这种直接的、放松的快乐。把地方特色推荐给游客去看,这是一个导游应尽的责任,只是由于特殊的旅游市场环境,这种就叫做增加旅游项目,现在新的旅行社条例是不准许随意增加的。但是抛开导游这一职务不说,我更愿意,把更多我所知道的二人转剧场,推荐给喜欢二人转或者能够接受二人转的所有人。

我除了喜欢给游客推荐,更喜欢在朋友间宣传,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很多都被我给“传染”了,朋友总问我,你怎么看不烦啊,每天演的都差不多?我说我喜欢那种剧场里的气氛,可能我奉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吧。

欣赏之余,当然也有我喜欢的转星啊,演员之类的,一直很关注些年轻的演员,比如红孩,是我从08年开始知道的,通过电视剧、和现场观看,也更加喜欢他,欣赏他!还有周云鹏啊,程野啊,田娃啊,等等很多吧,都是那么有才啊,那么招人喜欢。

二人转演员大多是苦出身,随着二人转的认知度在增强,剧场的增多,他们终于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从田间地头走到正式的舞台,这一路的艰辛,常人或许是无法理解的。我也由衷的钦佩他们,他们是最有才的。最近在看二人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刘老根剧场里有些老演员不是那么认真了,或许是成名的原因吧,相信这也不该是本山老师想看到的吧。

二人转表演呈现小型多样化,但是过多的人把多样化大众化了,造成改良后的二人转千篇一律,重复做作,这算不算一个发展的瓶颈呢,我是一个观众,我或许看不明白。但是我知道那些传统的唱段,传统的东北小调是越来越少了,何尝不去承前启后呢,把传统的继承下来,把新的内容不断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融合进去进行创作。很多演员打造自己的特色,很多新的演员模仿他人的特色,正如行内人士自己所言,二人转里的包袱是共享的,只是可以个人创造自己的特色,去愉悦观众。

告别低俗,倡导绿色,二人转丢掉低俗是很必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的文化,一些不利于社会文明的内容需要祛除,倡导绿色不代表告别二人转的土腥味,而是恰恰去发展这门艺术,让它常青常绿。这个任务需要热衷于二人转的年轻一辈去努力。

有些人把二人转当作一门艺术去尊重,有些人把二人转当作一项事业去努力开拓,而有些人是把二人转仅仅当作是一个赚钱的饭碗,不同的一些人,对二人转的态度和具体行动是不尽相同的,当今二人转艺术包罗万象,正是这门艺术随时代发展的最好证明。

喜欢一些演员的同时,也讨厌一些演员,他们不但没有台缘,也不会去照顾观众的情绪,依旧出言不逊,恶语相加,包括一些老演员,老艺人,他们走的是自己的路,但是也在渐渐失去观众。

二人转的会火多久,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当然希望它永远火下去,更希望能够交到一些二人转演员为朋友,跟他们去了解创造快乐的源泉,去给自己增加快乐的理由。继续关注二人转,关注那些可爱的演员,关注生产快乐的人们。

参考就行 改改呀 就是提供点材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8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综合艺术,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术之花。
  吉林的二人转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百年前,二人转就以它灵活、明快的方式活跃在长白山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房子”里。还常在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上演唱,很受老百胜的喜爱。二人转名曰“二人转”,其实不单单是仅有两个人,它在形成之后就有“单出头”、“二人转”和“拉场戏”三个分支。

  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二人转的艺术表演手段得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技巧——“四功一绝”,即唱、说、拉(做)、舞功的绝技。

  民间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当地的人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压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人转不只是两个人转。它一树多枝,一类唱腔,却有多种演出形式,大体可分“单” 、“双”、“群”、“戏”四类。

  “单”:指“单出头”,一个人一台戏,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戏一角一人演的,类似“独角戏”。

  “双”:指“双玩艺”。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二人演多角,叙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载歌载舞。

  “群”:过去把“拉场戏”也叫“群活儿”。现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戏”:指“拉场戏”。这是以小旦和小丑为主的东北民间小戏。其中由两个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戏”。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

  二人转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共三百多个。唢呐、板胡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击节乐器,除用竹板(两块大板和五块节子板)外,还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块竹板,一手打二块)。二人转的表演,有“四功一绝”。四功是指“唱、说、做(或扮)、舞”,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

  二人转的根,扎在东北农民的心里。有的农民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今天,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