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和意思及诗人的写作环境

急需啊!各位好心人,帮帮忙啊

《静夜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26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释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望wàng庐lú山shān①瀑pù布bù

(唐)李白

日rì照zhào香xiāng炉lú②生shēng紫zǐ烟yān③,

  遥yáo看kàn瀑pù布bù挂guà?qián川chuān④。

  飞fēi流liú直zhí下xià三sān千qiān尺chǐ⑤,

  疑yí是shì银yín河hé⑥落luò九jiǔ天tiān⑦。

  【注释】

  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面,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因日光照射而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汽。

  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紫色的烟雾蒸腾缭绕,远远望去,瀑布像一匹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前。

  长长的水流好像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而下,让人怀疑是璀璨的银河水从九天之上落了下来。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汽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地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