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电影水字开头的

如题所述

起初以为也就是表现农村教师的电影,或者说也就是赞扬那种蜡烛精神的电影而已,可当我和我的女友在电影院里与几乎满座的人们共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实在是小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许多的话拥挤在胸,只感觉不写点东西为这部电影心中就不会畅通的。
先从罗老师不让这两个支教的老师上课说起。
从这开头一看,我觉得这就是个引线,是个导演安排的一个让人带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悬念,当看到罗老师与村长一起参与这事时我就更加确定这个想法。也正是有这么一个悬念,使得人们从开头的一点笑声慢慢的被带入一个疑问中:什么那个罗老师不让她们俩个上课呢?难道真如电影后面所说的只是罗老师的一点“私心”吗?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觉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念存在的,这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电影所要表现的一切都从这个矛盾演发出来,而这个矛盾就是:当下农村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我们”的主观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要在“我们”上上个引号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们”包含的群体太多了,不仅仅是支教的我们,还有教育界的我们,还有象身在事外的类似于看电影的我们。其实,电影的矛盾是借罗老师那一点“私心”从他口中表述出来的,当下的我们真的对农村的教育实际不了解,或是说不太了解。农村的学校与我们城市里学校的情况实有大相径庭之感,这里有人知道农村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农村学校除了寒暑假还有别的一个假期吗?
这个或许绝大多数人不会知道的,这倒不是我在突显我什么,只是用这种疑问的方式更深的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注意程度。这其实我也是偶然知道的,因为我奶奶曾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我们去看望她时我得知这个情况的:农村小学上课时间不象我们城里一样早8点午12的,他们早上会推迟一个小时,因为早上要帮家里上山做点农活或做一些家务活什么的,下课也下的早,原因也还是刚说的那个;他们除了寒暑假另外还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假期——秋假,这个在他们那里叫“农忙假”,我一说这个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秋天是收割庄稼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得忙这个,所以农村的学校会因为这个情况而自行的放一段时间的假,没什么,这是实际需要的,有些农村生产力还不是很高,不得不靠人力来补充。这也是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不同之处,农村的孩子们不单单只是学生,他们还是家里生计的劳力,所以整体知识水平上不去也还有这方面的原因。据我打听,其实在一些农村还有几天春假的,不是为春节而是为春耕,春耕秋收还有秋耕秋种,在这些时间里,农村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相应的调整上课或叫上学时间的。这些情况应该是些不为大家所知的事情吧。
在电影里《天那边》开头里,这个就表现的很好(看来剧本真是到农村采过材料),那些个水咕噜小学的同学们在欢迎支教的新老师时,牵牛抱猪的那个情形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写照,而且电影里还接着出现了个“罗老师,牛在吃那些草”所引发的一片鸡飞狗跳的“骚乱”,我不知道电影所说的那些草有什么用处,但是这和学校里自给自足的那种自然经济肯定有关的,后面所说的鸡蛋换作业本就是个说明。
为什么那些学生以及罗老师李村长都把支教的新老师置之不顾而去抓鸡抱猪的呢?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个矛盾,因为你们支教只是短暂的,一月两月三月的,甚至是适应不了时就可以随时走人的情形,而我们还得在这里学习下去生活下去,一天一天或是一辈子的一直活下去。而这种情况也正是罗老师心中那所担心的“私心”,短暂的支教好归好,但是这种短暂的支教会打乱这里的格局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拿罗老师的话说就是:你们来一下走了,忽的一下搞高了教学水平,可你们一走我(农村的老师)却跟不上这种水平,学生们更是在这种起伏跌宕中倍受欢喜与失落。
这个矛盾其实还表现了另一个事情,那就是农村教育中的双重匮乏,剧中鸡蛋换作业本、广告单做练习本反映的是农村教育中物质的匮乏;而罗老师连初中也没毕业也是偶然的进入教育队伍反映的是农村教育中精神的匮乏。江可可偷吃用来换作业本的鸡蛋许晓萌撕破学生用广告单做的作业本,表现的就是我们对这种双重匮乏的忽略。在体现这个矛盾的同时,电影中却也没忘记对农村学校以及农村教师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如学校在课外之余用养鸡养猪之类的原始经济活动来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而罗老师自己为了搞高水平去自学了高中课程则表现了整个农村教师那种渴求知识渴望上进的可敬精神。
这也正是上面所说的这种忽略,使得我们在对待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与行为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其实也是对这种短暂支教的怀疑与否定。更是电影里那个主要矛盾的强烈体现,让我们这些身在事外的人们去好好的思索一下关于农村教育上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久远而有效?
说这个话题外的一些事,电影中我觉得有两点不足之处,一点就是电影虽然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挖掘,但是我觉得浓度与力度还不够,我说的是罗老师说的那个:当你了解了这里的一切而不知不觉中恋上这里的一切时,那种离去与分割就是种悲剧。也就是说当这个“短暂的支教”到了刚要或刚能落根于这里,行为的停止可能就会导致成为意义失去的悲剧。这仅是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电影应该在这个上从人物挖掘起应该再深一步的挖的我刚才所说的这点上。
还有点就是罗老师的死,也许是要用罗老师的死来表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奉献的精神,也许这是为许晓萌后来进村做的一个必要的铺垫与设置,我觉得导演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一个看法,那就是希望旧体制解散(罗老师的死亡)新体制的建立(许晓萌进村),也想为农村教育指出一个出路,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处理的不太好,结局如果改成许晓萌站在城市遥望农村而满腹踌躇的样子为更好,因为这样才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所有的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不要谈论那些支教大学生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来做才对农村教育的最有好处?怎样做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最终之根本?
正如电影开头里那遒劲震撼的火车鸣笛与那狭长而交错的铁轨道路足以表明这个问题是怎样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5
水啸雾都水虎鱼水栖之花水姑娘水出芙蓉水彩画 水世界
第2个回答  2013-07-05
水调歌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