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如何临帖?

如题所述

您好,分享一些关于书法临帖的相关知识,供您参考。

关于具体的临帖方法,很容易理解为把帖往跟前一放,然后照着写。

以什么样的准确程度来照着写呢?当然是眼晴先看到,然后用手来实现,也就是说,先收集信息,总结出一些东西,比如形态和规律,然后再输出。

这种输入和输出的精度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共性的,就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这个字的样子和状态;二是个性的,是因为人的不同而投射出的各种差异。

我们往往觉得 “眼高手低” 是个贬义词,但就书法以及很生艺术的学习来说,它是一个基础规律,即要先升级眼睛这个 “摄像头”。高精度的输人是输出的前提,眼晴会给手进步的指引,所以不要只是功利地看重手的功夫,而忽略了背后观察力的提升。眼睛的长进速度也快于手。当眼力长进了,能看到过去看不到的问题,或者知道了什么是更好的方向,虽然手可能还没有跟上,但只要一直保持练习节奏,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手的表达力迟早是会跟上眼睛的。

看帖除了要看到字本身的精微变化,还要认知到书法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手在时间中的运动形成了字的空间结构,所以我们看字不仅仅在看字的静态形态,更要感受古人的笔势和他的书写动作,考虑字里的时空关系,以及其中的秩序。

关于临写本身,据传是王义之所写的《笔势论》里,有一段话说到了临帖的方法,很精确形象,可以作为临帖过程中一种进步方向的参考:“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道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唯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

它的意思是,临帖这件事是需要不断重复的,第一遍,先让身体、姿势都端正舒服;写第二遍时熟悉些了,可能会得到一些形态和动势上的接近;到第三遍,才谈得上与原帖有些像了;写第四遍,便要去求一种又有力又润泽的感受,一种蕴含在笔画内部的力量:第五遍则要 “抽拔”,在去求轮廓和质量的时候,不受其限制,要记得把笔和精神提起来,求得整体的质的提升。对于帖,不可以不熟悉,如果还陌生,就要再看再练习,也可以分成一段一段地来临,直到达到一种又熟练又精神有力的状态,不计通数——多少遍都值得去练习,每一遍皆有提升,从手低到手高。

古时,临帖有很多种方法,打格临、无格临、临单宇、临整行,还有空临-就是在没有纸笔、不书写的时候去看,然后想象书写的过程。另外还有一种“背临”,就是帖已经烂熟于胸,不看也可以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从前到后,是一个由易而难的过程。

临帖最初要尽可能慢些。慢才能把笔墨都送到,将动作做到位,可能流畅度还不够,但完整和准确要先实现。同样,达到了某种熟练程度后,便需要“振笔直书”,这时如果速度太慢,很容易变成在描字,无法更进一步体会笔力和笔意。对于速度,《书谱》中说,“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快与慢的节奏是可以掌握的,“能速不速”是说,即便是快速书写,笔墨也是到位精准的。

但也不能因为强调最初要丝丝人扣地模仿就过于认真,有些人会放很多力气在碑文因为磨损而出现的细小缺角上,这便太过严苛了。古人说,“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把细节放得过大,容易忽略字的完整性和气息,而太过随意,又失去了法度,所以快、慢、缓、急、严、放,都要适中。两个方向的平衡,要心中先明白,才能找得到。

这里的适中也是“以形生力” 的状态,便是说要在正确的轨迹里前进。因为它是合理的,所以或快或慢,力道总会慢慢产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09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习阶段练习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书法的体势结构,但最大的缺点是难以领悟书法的精髓——神韵。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其归根结蒂是要把握艺术的奥妙所在。表现于书法的则是对法则、技巧与气韵的理解与运用。在对优秀法书摹仿的进程中,为有效地弥补“摹帖”的不足而对法则、技巧及气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更多地选用“临帖”的方法。
笔者现就临帖浅析几种方法,有兴趣的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一、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五、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六、临摹互补法。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笔者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能事半功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