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中后期,宦官和外臣之间的关系有多复杂?

如题所述

在皇权集中程度较高的明朝,王振、汪直、刘瑾、张居正、魏忠贤都是著名权臣,他们当政期间都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从明朝这些权臣的类型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当皇帝年幼,需要人处理朝政,维持政权的正常运作的背景下出现的外臣,例如张居正。

明神宗年幼即位,因为年幼无法亲理朝政,则由张居正当政。张居正当政期间,实际上掌握了朝政的最高权力,但他毕竟不是明朝的皇族,而是外臣,所以不可能取而代之,且在其执政期间,推行改革,使衰落的明朝一度出现复兴,自然也有利于皇权的稳定。

第二类,是宦官集团,如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等人。

宦官本身作为皇帝的贴身下人,加上东汉和唐朝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原本这个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执掌权力的理由,能执掌权力其实全是依靠皇帝的信任,所以比起张居正这样的非宦官大臣而言,他们则会更加的依附于皇帝。

明朝中后期,这两大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甚至出现了交替执政的局面,在此情形之下,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明中期的前一个时间段,即从英宗到武宗时期主要表现为宦官专政,后一个时期段即世宗、穆宗到神宗初年则表现为外臣专政。

宦官和外臣的关系十分微妙,因为在大多数时间内,他们一直是处于一个相对立的位置,就好比跷跷板的两端,两者势力总会一上一下,此消彼长,并且也处于一个相互制衡的状态,这同样也是明朝皇帝在废除宰相之后的一个制衡之道。

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虽然制衡了外臣势力的膨胀,但却为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

宦官制度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宦官可以赤裸裸地随心所欲地干预朝政,在其他朝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在明朝俨然发生,一幕幕的上演着。明朝皇帝之所以开始重用宦官,其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因为统治者极度的不信任外臣,担心被外臣所窃权。但不能忽视的是明代宦官之所以能攫取大权,这也同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高度发展和政治腐败、帝王无能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渐的不断扩大宫中宦官的人数,他不仅对宰相的制度进行了分权,而且还专门建立了特务机构来监视国家官员外臣的行为,并且同时也要求宦官要秉承他的旨意处理一些政务,这样一来朱元璋也就加强自己的专制的统治,限制了外臣势力的膨胀和发展。但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虽然限制了外臣的权力,但同时也为后世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

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成祖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政治,曾给予宦官更大的权柄,宦官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空间的发展,但受及皇权及外臣势力的制约,宦官的权势毕竟还是有所限制。正是由于明朝宦官的权力始终是受到皇权的制约,所以无论宦官权利有多大,都不能与皇权对立,产生冲突,宦官的活动范围也必须在皇权所允许范围之内,皇帝对宦官的势力因此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收放自如。

皇帝对外臣却不是如此,皇帝对于外臣就像对待盗贼,唯恐他们窃取皇权,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且宦官权力在明代的地位是并没有法律所保障的,所以无论宦官的权力是大是小,在明朝权力体系中,宦官机构始终处于非法定的状态,而且宦官自身并没有后代,家里大多也是无法入仕贫寒之家,很少会发生营私结党的事件。因此在这一特点之下,皇帝相比于外臣来说,反而更是信任身边的宦官,所以自明朝中叶以后,皇帝就渐渐的开始给宦官更多的权力,宦官得到进一步重用,并且越到后期权力越大。

特别是在明朝中期以后,他们不仅掌握着实权,而且经常地玩弄皇权于掌股之间:他们利用东、西两厂和内厂等特务机构,为自己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地陷害忠良。在明朝后期的封建统治中,他们一直僭越着皇权,而且把持朝政的宦官也是层出不穷,例如王振、魏忠贤、汪直等人。宦官的权利在明中叶之后也就得到了空前发展,甚至自成体系、俨然成为中央政府中的政府,宦官机构在皇帝默许之下,也逐渐地把手伸向四面八方,像蚂蚁一样爬满从中央王朝到地方重要权力机构的大小山头。

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发展,甚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同时也是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制衡之道,谨防外臣势力的一家独大,而使自己陷入到无法掌控的地步,但在后来,由于皇帝的软弱与无能,大权旁落于宦官之手,曾一度出现了“只知有掌权太监,却不知有天子”的讽刺俗语。这同时也反应了在明朝后期,宦官所起的作用已经偏离了预定的轨道。

明朝宦官和外臣的复杂关系

明朝的宦官和权臣的关系纠缠不清,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真是错综复杂,难以理清。虽然有直接针对朝臣与宦官相互勾结而危害皇权的明文规定,禁止内官近侍人员和外臣结交,以防止泄露宫中私密,但随着明朝皇帝将一部分权力逐渐地下移给宦官,宦官机构要想开展正常的工作,也就不能不与外朝大臣展开联系,从而也就直接产生了违背大明律例明令禁止的结果。

因此这一规定也就遗憾的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从而也就没有达到降低宦官祸乱朝政的风险。明朝宦官的权力在得到发展之后,其势力就逐渐地崛起壮大,地位也急剧升高,宦官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也就必需对外臣权力加以限制,通过操控皇权,来达到控制朝局的目的,所以他们也就掌握了大部分原本由外朝大臣本身所掌握的权力,这也就极大的威胁到了外朝大臣的权力,因此外朝大臣与宦官之间也就必然会滋生矛盾,他们之间的斗争由此激烈。

明朝中后期的许多皇帝都如同笼中的小鸟,宦官们借用帝王的皇权不断地为自己宦官的利益铺路,最后就导致宦官的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甚至有些大臣为了保全自己与官位勾结甚至臣服于宦官的权力。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斗争关系,同时还存在合作的一面,这也就是宦官与外朝大臣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原因。

因为一方面 ,外朝大臣或通过奏折规劝皇帝要抑制的宦官权势,或直接参与与宦官势力的斗争,就例如东林党人。

而另一方面,外朝大臣要想有效开展工作,也就要必须与宦官合作,取得其对自己的支持,这就例如万历首辅张居正从实行新政开始一直到政权生涯结束,都与冯保保持着合作的关系,促使了改革的顺利推行,也保证了自己的大权在握。

明朝宦官和外臣合作而产生的积极影响。

宦官通过与外臣的合作,可以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这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朝廷正常运转,而且在其他一些方面其实也是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两者的合作其归根结底来说,还是由于明朝特殊的宦官制度,外臣若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与宦官进行合作。

例如,张居正与冯保相互合作,顾全大局而相互退让,积极支持与配合对方,才使得张居正顺利实行新政,使得明朝在一定时期之内得到了发展。改革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张居正无疑是明朝的功臣,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人,这当然也离不开冯保与张居正之间的合作之道。

由于宦官职务之便能够直接与皇族取得联系,所以他们会更加熟悉皇族的情况,因而明朝宦官与外臣共同合作,则能够更好的维持朝廷正常的运转。

另一方面,因为宦官特殊的生理条件与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能够维护皇权,巩固帝王的势力织网的。而在皇位空缺的过渡时期,宦官则又可以起到维护政局稳定的作用,在皇帝去世,新帝还未即位的过渡时期,宦官就会以其特殊的地位,与外臣通力合作,防止心生歹念之人窃取皇位,所以两者的合作能够维护政局稳定,使新帝顺利接班,从而避免政局的动荡不安。

就比如在朱棣去世后的过渡时期内,就是由于内廷官与外臣的密切配合,才使得了皇权顺利而平稳的过渡。而且在外臣集团中也时不时会有一些宦官加入,他们与外臣积极配合,明朝宦官与外臣与邪恶宦官作斗争,以维护朝局的安定。

而且在明朝,也有一批贤良的宦官积极配合外朝大臣,在政治上也大有作为。

宦官和外臣各自专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明朝宦官和外臣两种势力的各自专权,则会使得皇权被架空,从而激化朝堂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安因素。宦官在明朝的中后期,已经成为了明朝国家权力机构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只从事平时的内侍事务,而是已经转变成为了皇帝的政治代理人,他们在掌控大权之后,基本都是勾结亲信和趋炎附势之辈,打压与也们不和之人,罔顾法纪,肆意妄为。

在这些人的手里,加上昏君辈出,明朝的政局经常是一片黑暗。他们这样专权自然也就会导致朝堂之上的官员们无法接近帝王,从而使得君臣之间的沟通从此不再畅通。而在此过程中,宦官掌权后的一些传而不报的做法更激化了朝堂矛盾。许多有志之士被逼无奈之下,最后都辞官回家,因为他们的治国抱负已经无法实现。

朝局腐败是致使明朝灭亡不可推卸的一大原因

随着宦官权力的不断扩大,朝堂之上很难再会有人能够为明朝的治理献计献策,朝政风气每况日下,外臣大都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争权夺利,他们甚至讨好宦官,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在明朝后期,朝堂之上几乎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传统的、年龄较大的保皇派,另一种则是阿谀奉承的官员。朝政如此发展,结果可想而知。宦官势力的发展不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宦官在明初仅仅只有百余人,而到了明末,已经不是几百、几千、几万,而是十万!

宦官集团已经发展成为遍及宫廷内外、大江南北的一个庞大集团。朝廷的政治、军事、经济、人事,无一不受制于该集团。宦官不仅使皇权旁落,还危及朝臣利益,宦官与东林党的斗争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外臣认为宦官专权不合旧制,破坏了朝政。而宦官一朝得势,哪会轻易放权,这样一来就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以致这场无休止的倾轧大伤了统治阶级的元气。元气既伤,外来之气则会乘虚而入,满清趁李自成起义之机,夺取了明朝江山,造成汉唐以来的第三次大动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