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青铜剑

如题所述

吴越青铜剑

在火药发明之前,人类争斗的沙场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国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剑,历来被称为“百兵之皇”,而年之最长者,唯青铜剑是也。从商朝时的短如匕首开始成长,到东周时期,吴越之地的铸剑大师造就的青铜剑已达刚柔相济的完美境界。其治炼技术领先西欧大陆近千年,精湛技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我国的宝剑,主要起源于吴越青铜剑。而吴越青铜剑,一开始是在吴地发展起来的。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个传统大约发端于西周时期。自西周时期吴地出现早期青铜短剑之后,青铜剑的制作和使用在吴、越地区发展,很快吴、越两国地域壤接、民族相同,风俗一致、交往密切,自古有“同气同俗”之说。

当青铜剑制作技术在吴地得到发展之时,很快也传入了越国,于是发端于吴地的青铜剑也就成为吴、越两国的共同财富。春秋晚期,吴越青铜剑已经发展至成熟的颠峰,其铸剑术为列国最先进者,故所出之剑为举世所重。

考古发现的春秋早期青铜剑,都是柱脊剑,也就是由圆柱体的茎,直向前伸延而形成剑身的凸脊,只是有的剑茎上装有剑首,有的没有,形体都比较短,一般在28至40厘米之间。这样类型的剑只适于前刺,而不适于劈砍,更像是匕首,所以也称它是一种“直兵”,是一种防范非常的卫体兵器。

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两军对阵时,首先用远射的弓矢,待到战车错毂格斗时,多以长柄的戈、戟、矛、钺为主。剑,这种仅有几十厘米的手握短兵器,在当时不占重要位置,从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剑的出士数量与铜戈数量相差很大。

到春秋晚期,吴越国力日渐强盛,军队扩大,促进了兵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此时吴越的铸剑技术达到高峰。在发展过程中,吴越青铜剑的剑身变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形制上的变化,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加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青铜剑在变长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技术上的难题,所以在东周时期,吴越之地出现了很多铸剑大师,比如欧治子,以及干将、莫邪等。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是:如何使日益增长的青铜剑完美地克服柔韧性和攻击性“不可兼得"的难题。

青铜时代,铸剑采用的是铜锡合金,如果锡多了,剑会很锋利,但容易折断;如果锡少了,剑的柔韧性会明显增强,但是攻击力度却要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青铜剑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一复合剑应运而生。自60年代以来,在各地陆续出土大量带有吴、越王名的青铜剑,这些有铭吴剑的形制并不一致,但大同小异。

大同,是指锋为弧形尖状,刃缘呈外凸的弧线,近锋处略为内收,隆脊有棱;小异,在于茎、格、首的区别。春秋晚期的典型吴剑多是宽格、茎作圆柱或扁圆柱形,其上或有两道箍,圆盘形首或喇叭形首。有的剑身饰有几何形或火焰朵状暗花纹,制作精美,吴剑的精良,从出土的三件吴王光剑便可见一斑。

但是,代表当时铸剑技术最高水平的并非吴剑,而是越剑。现在所出土的吴越兵器之有铭者,也以越剑为多,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余件越王剑重见天日,而越王勾践剑是其中最为精绝的佼佼者。

从吴越青铜剑的发展渊源和独树一帜的形制、纹饰等方面来看,其冶铸工匠应是土著。他们在不断改进工艺的过程中,至越王勾践剑时达到铸剑技术的顶峰。

越王勾践剑为何历经千年不锈不腐?

首先,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本来就不像铁那么容易生锈;

二是越王勾践的墓室本身建造得非常精良,密闭性比较好;

第三个原因侧跟剑身上密布的黑色菱形暗格纹有关。

“暗格纹”是一种独立于剑身的物质,但又有机地和剑身融为了一体,它不仅提高了剑的装饰性,而且还起到了防腐作用,提高了剑的韧性。但这具体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工艺附着在剑身上的?学界还是众说纷纭。

2017年,西冷秋拍中国历代青铜器,多件重器辉耀呈献,其中,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殿剑成为焦点。“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殿剑”为越王勾践后世孙越王朱勾之子、越王翳所作之剑,剑格及剑首错金银鸟虫书铭文,铭文共计三十字之多。

不仅记载了越王翳的史实,剑格铭文竖写横列,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殿剑中尚是首例,填补了越王者殿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在剑格铭文书写形式上的缺环,为解决越王兵器铭文中的准确释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古越国即在今杭州,越王不光剑也算是重回故地。青铜剑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伴随着吴越两国的鼎盛颓败而衰落,但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却始终保留至今,它的铸造技术让现代人叹为观止,它利刃出鞘的瞬间让人重回千年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人们无法也不能忘却青铜剑和它的历史,它值得被称为真正的国家宝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