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不生是为诚”出自曾国藩的什么著作?

网上到处乱引用说曾国藩给“诚”下过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为诚”,我想知道是不是曾国藩说的,在哪里说的,以免以讹传讹。
我查遍了曾国藩的《读书录》,只找到这样一段类似的话:
“读《中孚》卦,因思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当读书则读书,心无著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著于读书也。一有著则私也。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可见网上所传曾国藩给“诚”下过一个定义,“一念不生谓是谓诚”,又说“诚于中,必形于外”等虽然意思也许接近(见仁见智),但这样引用确是很不严肃的。现在佛教界中这样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大家都说,却无真正出处,以讹传讹,贻害无穷。真正学佛法应该去真接学真佛经,不懂的再参考大师们的讲座,不要把大师当成神或当成佛。

出自曾国藩的读书笔记。曾国藩给“诚”字下了一个定义为:“一念不生是为诚”。真诚心的表现就是清净,清净心是真心,是诚心。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后因丧母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他因势在家乡创办湘军,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扩展资料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

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曾国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给『诚』字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
  故诚于中必能形于外。真诚在内心就是纯净无染,表现于外就是真实不虚、率真自然;如此则自然心怀坦荡,正直无私。因此,真诚的心就像阳光雨露,能温暖人心,净化心灵。任何对立与冲突,都能在真诚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满,都能在真诚的关怀中消融;任何困顿厌倦,都能在真诚的互爱中消逝;任何猜忌误会,都能在真诚的交流中圆解。故真诚是人立身处事成败的关键,是我们须臾皆不可离开的。
第2个回答  2013-06-29
「诚」这个字,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在读书笔记里头跟「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照他这个说法,诚就是真如、就是自性,没一个念头,有念就不诚了。跟佛法讲,无念是真心,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是虚伪,不是诚。所以那个诚太难得了!
第3个回答  2013-06-29
嗯,读书笔记中有,一念不生是出自佛经的(华严),不过他确实这样定义了追问

我想问的是在哪个读书笔记中,您看到过吗?还是也听人说的。

第4个回答  2014-05-31
不管网上流传的是否是真。但是楼主考证出的,曾国藩的这段话,是我所看到的的关于“诚”最精准的剖析。感谢楼主贴出的这段话,让我在人生迷茫之时有如醍醐灌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